郯廬斷裂

郯廬斷裂帶,是東亞大陸上的一系列北東向巨型斷裂系中的一條主幹斷裂帶,是地殼斷塊差異運動的接合帶,是地球物理場平常帶和深源岩漿活動帶。它形成於中元古代。

多期構造,歷史震史,統計研究,北段,南段,中段,礦產資源,

多期構造

經歷了多期構造。它不僅是一條“長壽”的以剪下運動為主的深斷裂帶,而且是一條近期仍繼承著新構造運動方式,以左旋逆推為主的活斷裂帶,同時也是一條具有明顯分段、活動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動帶。至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許多研究者帶著不同任務和目的,局限於對斷裂帶的某些地段進行考察和勘探。結果在不同地段斷裂帶命名了一些地方性的名稱,諸如在黑龍江吉林省境內稱為依蘭——伊通深斷裂,在遼寧省稱為開源——營口——濰坊深斷裂(又稱遼東濱海斷裂),在蘇皖境內名為安江山斷裂(或稱皖蘇魯斷裂),以及1959年命名的郯城——廬江深斷裂(狹義)等名稱繁多。實際上,目前普遍引用的郯斷裂(廣義),就是上述各地段斷裂帶串聯起來的總稱。

歷史震史

自古至今,郯廬斷裂帶及其附近兩側,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動從未間斷過,說明它是處於活動狀態的斷裂,是一條地震活動帶。三百多年前,即1668年7月28日,山東郯城發生8.5級大地震,波及大半箇中國,是我國東部千年罕遇的一次特大地震事件。三百多年後的1969年7月15日,渤海中部再次發生7.4級地震,緊接著,1975年2月24日,又在遼寧海城發生7.3級地震。引人注目的是,這三次大地震以及公元前70年6月1日,山東諸城一帶的7.3級地震和1957年10月6日渤海中部的7.5級地震,它們的震中位置都無一例外地落在郯廬斷裂帶上或其附近。就小地震而言,該帶及其附近,亦時有發生。這就提示了郯廬斷裂帶是一條現今仍在繼續活動的活動斷裂,這些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動,是郯廬斷裂帶一次次間歇性活動的結果。

統計研究

據統計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來,以郯廬斷裂為中心200公里範圍內共發生M8.5級地震1次,M7.0-7.9級地震5次,M6-6.9級地震11次。其中中段(瀋陽-宿遷段)就發生8.5級地震1次,M7.0-7.9級地震7次。
[歷史最大地震8.5級的郯城地震裂谷]
歷史最大地震8.5級的郯城地震裂谷

北段

(肇興—瀋陽):它發育于吉黑斷拗,由兩條走向30-40。東的主斷襲組成,寬5-20公里,為一中、新生代地塹型斷裂帶,帶內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夾煤系地層。基底剛度較軟,結構也較簡單,有史記載只發生過5.8級地震。
編輯本段

南段

(宿遷—廣濟):依次發育在揚子斷塊與華北淮陽斷褶的交界處,其介質相對較軟,結構比較簡單,構造應力量級不高,地震活動強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動水平較北段略高一些。
編輯本段

中段

(瀋陽—宿遷):呈北北東向穿切由太古代結晶基底組成的華北斷塊區,主要由四條大致平行的主斷裂組成,這四條主斷裂在魯中沂、沐河谷地構成了20-40公里的“兩塹夾一壘”的構造,稱為沂沐深斷裂帶。這一段是結構複雜、新活動強、基底介質剛度較高的地區。6級以上強震主要集中在郯廬斷裂帶中段。其主要地震有1668年7月25日8.5級徼莒縣—郯城地震,1888年6月13日日渤海灣7.5級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7.3級地震,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級地震。研究表明,郯廬斷裂帶處在強烈擠壓併兼有右旋扭動的斷裂段。由於它遭受的正應力大,剪下應力也大,易於積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難於以中、小地震的形式來釋放,故該段地震強度大,頻度低。
郯廬斷裂與蘇、魯交界交匯部位,自1990年以來一直被國家地震局列為地震危險重點監視區,1995年9月20日山東蒼山發生M35.2級地震,2003年6月山東青島又發生MC4.3級小震群活動,該地區的地震活動值得我們注視和研究。
編輯本段

礦產資源

郯廬斷裂帶內,礦產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有內生礦和外生礦,有金屬礦和非金屬礦,有沉積、變質熱液礦產約幾十種之多。這些礦產都受控於構造地層,岩性和岩漿活動等條件。如遼寧鞍山鐵礦、岫巖縣岫巖玉石、山東招遠大型富金礦、蒙陰金剛石原生礦、昌樂藍晶石,江蘇東海水晶、雲母、紅寶石、金紅石、蛇紋石礦等。我國大別山——膠南地區,是全世界發現4個含柯石英的高壓變質帶中規模最大、最完善、出露最好的變質帶。柯石英是來自地球深處的信使,是地殼運動留下的記錄,用它可研究超高壓變質作用和板塊碰撞作用,分析推測地球深部物質的運動,描述滄海桑田變化規律。這些深變質和熱液型的高壓礦物岩石和礦產,都是郯廬斷裂帶超高壓變質帶的典型標誌和亞洲科鑽第一井定位在東海縣的科學依據。
編輯本段
第三紀以來的淺部擠壓活動與深部過程
郯廬斷裂帶晚第三紀以來持續遭受著擠壓,使前期大規模的斷陷盆地抬升、消亡,近代還是中國東部最大的地震活動帶.斷裂帶所遭受的近WE向的擠壓,是西太平洋弧後擴張和印度板塊向北碰撞中的構造擠出作用產生的區域動力.斷裂帶在新生代擠壓活動中切入上地幔,出現了地幔剪下、地幔交代、部分熔融等深部過程,最終形成了擠壓背景下的陸內斷裂帶大規模的玄武岩噴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