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裂帶

碎裂帶

碎裂帶亦稱“斷裂帶”,由無定向的的裂口和裂帶破壞的岩石帶。有主斷層面及其兩側破碎岩塊以及若干次級斷層或破裂面組成的地帶。在靠近主斷層面附近發育有構造岩,以主斷層面附近為軸線向兩側擴散,一般依次出現斷層泥或糜棱岩、斷層角礫岩、碎裂岩等,再向外即過渡為斷層帶以外的完整岩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碎裂帶
  • 外文名:shatter belt
  • 學科:構造地質學
  • 詞目:碎裂帶
  • 別稱:斷裂帶
釋義,特點,舉例,

釋義

碎裂帶亦稱“斷裂帶”,是指被縱橫交錯的裂隙或斷裂破壞的岩石帶。 大致相當於斷裂帶。由無定向的的裂口和裂帶破壞的岩石帶。有主斷層面及其兩側破碎岩塊以及若干次級斷層或破裂面組成的地帶。在靠近主斷層面附近發育有構造岩,以主斷層面附近為軸線向兩側擴散,一般依次出現斷層泥或糜棱岩、斷層角礫岩、碎裂岩等,再向外即過渡為斷層帶以外的完整岩石。

特點

斷層帶的寬度以及帶內岩石的破碎程度,決定於斷層的規模、活動歷史、活動方式和力學性質,從幾米至幾百米甚至上千米不等。一般壓性活壓扭性斷層帶比單純剪下性質的斷層頻寬。在一些大型的斷層帶中,由於被後期不同方向的斷層切錯,和夾有一些未破碎的大型岩塊,只是斷層帶的結構趨於複雜化,從而在近代的斷層活動中容易形成運動的阻抗,是應力易於積累和發生地震的場所。

舉例

郯廬斷裂帶:
郯廬斷裂帶是東亞大陸上的一系列北北東向巨型斷裂系中的一條主幹斷裂帶,在我國境內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國東部不同大地構造單元,規模宏偉,結構複雜。是地殼斷塊差異運動的接合帶,是地球物理場平常帶和深源岩漿活動帶。它形成於中元古代。經歷了多期構造。它不僅是一條“長壽”的以剪下運動為主的深斷裂帶,而且是一條近期仍繼承著新構造運動方式,以右旋逆推為主的活斷裂帶,同時也是一條具有明顯分段、活動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動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