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行書七言自作詩

郭沫若行書七言自作詩

《郭沫若行書七言自作詩》,是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考古學郭沫若的一幅書法作品。這件手書作品作於1962年,書寫的內容是郭沫若的自作七言律詩。郭沫若的行書吸收了魏碑的筆意,結字略扁,轉折方勁有力,撇捺開張,點劃鏗鏘,似有不可一世的霸悍氣勢和自信自如的神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郭沫若行書七言自作詩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者:郭沫若
  • 規格:130×65厘米
  • 裝裱形式:鏡心
  • 材質:紙本
  • 作品原屬:瀋陽故宮
  • 現收藏地:瀋陽軍區後勤部衛生部
作品簡介,作品釋文,作者簡介,

作品簡介

郭沫若是中國現代著名的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也是一位出色的書法家。他的行書吸收了魏碑的筆意,結字略扁,轉折方勁有力,撇捺開張,點劃鏗鏘,似有不可一世的霸悍氣勢和自信自如的神采。
這件郭沫若手書的《行書七言自作詩》作於1962年,書寫的內容是郭沫若的自作七言律詩。詩的內容具有相當強的時代特徵,在今天讀來,也許有幾分隔閡,也有幾分似曾相識。試析如下:
1958年,毛澤東提出“趕英超美”,“戰天鬥地”,“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口號,並總結為“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這“三面紅旗”。隨後全國各地便發生了全民大煉鋼、糧食畝產數十萬斤、人民公社社員砸了家中鐵鍋煉鋼、集體吃食堂等舉動。1959年至1961年,全國又遇到了空前的三年自然災害。郭沫若有感於全國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豪邁激情和在自然災害面前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寫下了詩中的“三面紅旗更燦然”、“災荒免胄在軍前”、“隴頭積粟堆成阜”、“戰敗地球須再厲”等句子。
詩的第二句“災荒免胄在軍前”,用的是《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先軫免胄入狄軍的典故,用以形容人民在災荒面前不畏艱難,鬥志昂揚,決心堅定的精神狀態。
“幽二飛機打下天”一句,說的是當年的一次著名事件。“幽二飛機”就是U-2飛機,是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中期美國最先進的高空偵察機,飛行高度達兩萬多米,可以輕易的拍攝地面軍事目標,當時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戰鬥機和高射炮能夠擊落它,堪稱空中霸王。1962年9月9日,一架蔣軍U-2飛機飛臨江西上空,被人民解放軍擊落,由於當時我軍裝備落後,擊落敵機一事令人不可思議,因此在全世界引起了極大的震動,首都各界和全國各省為此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U-2飛機是由我軍當時秘密組建的第一支地對空飛彈部隊擊落的。後來陳毅元帥在回答外國記者追問為何能擊落U-2飛機時,神秘地說:“我們是用竹竿捅下來的。”
“戳穿紙虎勿多言”指的是1946年毛主席著名的“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名言。“膽如飴蜜薪如毯”是說把苦膽視作蜜一樣甜,把柴薪看成毛毯一樣舒適,以示“臥薪嘗膽”建設國家的決心。
郭沫若的這首詩,章法十分緊密,第一句和最後一句完全相同,前後呼應。中間兩聯則採用了雙起雙承的形式,即“戰敗地球須再厲”一句承接“隴頭積粟堆成阜”而言,“戳穿紙虎勿多言”是承接“幽二飛機打下天”而言。
這件書作是當年郭沫若書贈香港《大公報》而作,曾由《大公報》社長費彝民先生珍藏,是一件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並且傳承有緒的作品。

作品釋文

三面紅旗更燦然,災荒免胄在軍前。隴頭積粟堆成阜,幽二飛機打(下)天。戰敗地球須再厲,戳穿紙虎勿多言。膽如飴蜜薪如毯,三面紅旗更燦然。
款識:慶祝一九六二年國慶。郭沫若。(第三行“天”字上奪一“下”字。)
鈐印:郭沫若印

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1978)現代作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和革命活動家,文學界、史學界權威。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沫若。生於四川省樂山縣觀娥鄉沙灣鎮。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後從文。畢業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醫科。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盤》、《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代表作詩集《女神》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拓了新一代詩風。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後繼續編輯《創造周報》和《創造日》。1923年後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產階級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嫈》、《卓文君》。1928年因受蔣介石通緝,旅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1941年皖南事變後,創作了《屈原》、《棠棣之花》、《虎符》、《孔雀膽》等歷史劇和戰鬥詩篇《戰聲集》。所著《甲骨文字研究》、《兩周金文辭圖錄考釋》、《金文叢考》、《卜辭通纂》等,曾在學術界引起震動。 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多種國家行政、科學文化方面的領導工作,同時堅持文學創作,出版了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等多部詩集等作品。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後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參加革命工作,三十餘年,為八一南昌起義之核心人物。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人民保衛世界生閏委員會委員、中日友好協會名淮會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和《郭沫若全集》。
郭沫若行書七言自作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