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宇(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郭振宇 男 1969年10月生於諸城市,1991年畢業於諸城市第一中學。1995年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師範系。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纖維藝術委員會常務委員,山東省教育廳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理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郭振宇
  • 外文名:guozhenyu
  • 民族:漢
  • 出生地:山東省諸城市
  • 出生日期:1969年10月
  • 職業:雕塑家
  • 畢業院校:山東諸城市第一中學,山東藝術學院師範系
個人履歷,首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獲得大獎,策劃並參加大型成果展覽,作品參展,學術研究,社會評價,

個人履歷

郭振宇 男 1969年10月生於諸城市,1991年畢業於諸城市第一中學。1995年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師範系。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纖維藝術委員會常務委員,山東省教育廳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理事。
郭振宇
1998年因工作成績突出被評為優秀教師
1995年――1999年總結教學實踐,打破現行的學院常規教學模式,在藝術教學中探索出了“表現與塑造”教學法,“藉機引導”教學法和“自由繪畫”教學法,成功地走出了培養創造型人才的新路子,啟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打開了學生智慧的大門。
1999年4月創作大型纖維藝術作品《中華根》。
1999年在中國美術館組織《生命的編織》大型教學成果展,引起了學術界的強烈關注和共鳴。由山東電視台攝製的、表現他與學生相互關愛、團結協作精神的電視紀錄片《生命的編織》,在中央電視台等55家全國電視網及海外播放,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被定為中國人權對外宣傳片。2000年5月在布達佩斯國際電視藝術節上被評為“海外電視藝術傳播優秀獎”。
1999年10月參與策劃組織了《崇高的事業--山東省殘疾人事業十年發展成果展》。
2000年3月,成立了山東省特殊教育專業學校“聾人藝術教育研究室”,對聾人藝術教育進行系統深入研究,為學校教學科研填補了空白。之後成立“聾之藝造型藝術工作室”,為學生作品走向市場,實現教、科、貿相結合奠定了基礎。
2000年5月參與策劃組織了中國殘聯主辦的“全國殘疾人技能大賽”。
2000年10月,參加《從洛桑到北京--2000年國際纖維藝術展暨高層學術研討會》。
2000年11月組織策劃了由山東省文化廳、教育廳、山東省殘聯主辦,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心之韻》蠟染藝術作品展。
2000年獲教育廳“全國德育標兵”提名。
2001年被教育廳評為“文學藝術教育優秀指導教師”。
2001年9月,參與山東工藝美院院長潘魯生博士主導的聾人藝術教育的項目研究,得到省教育廳的批准和支持,進一步拓展完善特殊教育的辦學模式,推動殘疾人事業的整體發展。
2002年受邀赴德、法、英、意等歐洲國家交流學習。
2003年在首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獲中國青年藝術家作品獎。
2004年12月參加中國美協組織的烏魯木齊絲綢之路風情雕塑展。
2005年5月組織全國殘聯繫統工藝美術教學研討會。
2005年6月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研究生課程結業。
2005年參加德國科隆中國藝術家六人展。
2006年組織山東省第四屆職業技能競賽。
2008年參加北京奧運美術展覽,作品被北京奧委會收藏。
2009年參加十一屆美展、國慶六十周年美術展覽。
2011年參加亞太設計中心(APDC)與澳門中西文化創意產業促進會、以及第七屆上海國際創意產業活動周聯合主辦的“當代藝術大師原創環保藝術作品邀請展”。
郭振宇雕塑作品《中華根》高4米, 長20米,厚達1.5米
郭振宇(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首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獲得大獎

2003年9月20日—10月20日,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國美術家協會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隆重舉行。郭振宇創作的雕塑作品《中華根》成為了本次展覽的一個亮點,它以粗獷厚重的材料,無可替代的氣勢打動了在場的觀眾。是本次展覽全國雕塑作品唯一的大獎。
此次“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是國際美術雙年展舉辦百餘年來首次來到中國。展覽著眼於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既展示世界當今美術發展的面貌,也體現中國民族追求真善美的藝術審美觀和文化價值觀,其主題是“創新:當代性與地域性”。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靳尚誼當場宣布了評獎結果。此次獲獎作品是按國畫、油畫、雕塑三類畫種從參加主題展的400多幅作品中各選出一件,中外美術界7位專家組成的評選委員會經過兩天的討論,最後經過投票表決評選出獎項。郭振宇的雕塑作品《中華根》獲得首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中國青年藝術家作品獎。
這是中國美術界的一次大規模的舉動,規格最高、規模最大、作品最好,超過了建國以來我國任何一次美術活動,也是我國最大的國際性美術展覽,也諭示著含金量最高的一次美術盛會。這次評選,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王鏞說:“看到外國評審第一次進美術館那種驚訝的表情,我們很欣慰。別人還在驚訝、議論的時候,我們的國外策展人桑福已經把自己看中的作品都記在手裡的小紙條上,特別認真。”王鏞透露,外國評審走到哪兒都覺得很好。評選採用了評審先圈出作品,然後再討論有爭議的作品。源於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理解不同,在中國青年藝術家作品獎的評選中,中外評審爭論較多,分歧也比較大。尤其是油畫部分,評審們對超級寫實主義的作品類型和比較粗獷的作品類型爭論不下,經過了較長時間的討論,才最終確定最後作品勝出。國畫部分也是如此,只有雕塑作品《中華根》,大家一致通過。
“《中華根》是用中國傳統的麻材料製作的軟雕塑,占據了美術館的一整面壁,人一進展廳,就會被它震撼。這幅作品的材料原始,整個結構卻現代感很強。作品中隱約有人體的形象,表現子孫源源不絕,有很強的象徵意味。”(人民網評論)它是由郭振宇設計創作,於1999年開始動工,歷時四年多,經三次反覆修整,耗用青麻3噸多,帶領兩批聾啞學生製作完成的巨型軟雕塑作品。全幅作品高4米,長20米,厚達1.5米。表現了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艱苦卓絕奮鬥歷程和繁衍發展、凝聚向上的精神。
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山東電視台以及北京各大報刊、網站紛紛對他採訪報導
天道酬勤,他的投入與執著得到了社會和專業界的認可。
《中華根》參加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為本次展覽全國雕塑作品唯一的大獎
郭振宇(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雕塑作品《水色星球》獻給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
郭振宇(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指紋NO.1》雕塑作品平面展示,高2米,長3.8米
郭振宇(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策劃並參加大型成果展覽

1997年參與策劃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無語的心聲》木雕作品展,將聾啞學生推向社會,向世人展示了一個純真、豐富、瑰異的世界。
1999年5月,策劃由山東省文化廳、教育廳、省殘聯主辦的大型教學成果展《生命的編織》,再一次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向社會隆重展出,他和學生的全部纖維藝術作品以其純樸、厚重、直接和撼動人心的氣勢轟動了北京城,引起了學術界的強烈關注和共鳴,並影響了我省許多高校的專業教學。國家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杭間先生,中國藝術研究院著名理論家劉驍純先生等六位專家組團來山東特教學校實地考察研究。
2000年11月組織策劃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心之韻》蠟染藝術作品展,連同《無語的心聲》《生命的編織》共三次北京展覽效果顯著,影響巨大,被教育界、美術界專家稱為特殊教育發展的“命運三部曲”,“如果說第一次是個偶然,第二次是個奇蹟,那么這第三次就是個必然!”(專家語)凸現了殘疾人的實力,展現了教學成果,推出了和驗證了藝術教育理念。為學校爭得了榮譽,為美術事業的發展光大做出了貢獻。

作品參展

2011年10月參加亞太設計中心(APDC)與澳門中西文化創意產業促進會、以及第七屆上海國際創意產業活動周聯合主辦的“當代藝術大師原創環保藝術作品邀請展”。
2009年10月參加建國六十周年藝術作品展。
2009年9月參加第十一屆全國美展。
2008年8月參加奧運會美術大會展,作品被奧組委收藏。
2005年8月參加中國藝術家德國科隆六人聯展。
2004年12月受邀請參加中國美協組織的烏魯木齊絲綢之路風情雕塑展,獲金獎。
2003年9月組織參加在南京舉辦的華東地區殘疾人職業技能成果展,推動了殘疾人手工藝術和特殊教育藝術教育的普及與推廣。
2002年9月參加德國漢堡中國節,成為被邀請的國內唯一的學校和纖維藝術領域教師,為將民族手工藝術推向世界,加強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合作作出了貢獻。
2002年7月參加在長春舉辦的中國職業教育成果展,展現當代藝術教育在職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000年10月,他帶領學生參加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主辦的、由20多個國家的100多位藝術家參加的《從洛桑到北京--2000年國際纖維藝術展》,得到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評價。
1997年組織策劃山東省青年畫家16人展,在青年畫家中起到了推動作用。
1998年參加山東省小型油畫展。
1997年參加山東省首屆油畫雙年展。
1994年12月以油畫作品《山村》參加第三屆藝術學院師生作品展,獲大獎,在學生時期嶄露頭角。

學術研究

2009——2011年寫作多篇藝術評論,涉及繪畫、書法等專業領域,在國家核心刊物和報刊雜誌發表。
2005年發表《工藝美術教學與就業調研》。
2003年7月《纖維藝術教育與手工藝術》一文獲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優秀論文獎。
2001年被教育廳評為“文學藝術教育優秀指導教師”。
2001年9月,參與山東工藝美院院長潘魯生博士發起的聾人藝術教育的項目研究,得到省教育廳的批准和支持,從聾人的生理特點入手,科學地、系統地進行研究,總結近幾年的教學成果與經驗,拓展完善特殊教育的辦學模式,推動殘疾人藝術教育事業的整體發展。
2000年負責編輯出版教學成果蠟染作品集《心之韻》。
2000年在清華美院院刊《裝飾》雜誌第一期上刊登論文《教學札記》。
1999年負責出版了教學成果纖維藝術集《生命的編織》。
1999年在國家藝術專刊《中國藝術》第三期上發表探索論文《開啟學生的心靈》。
1998年選擇“纖維藝術”作為創造載體,用粗獷樸實的普通麻繩創造出了富於生命張力的藝術作品,那放大到500倍以上的《指紋》,儼然一個負載某種隱喻的微觀世界。令人感到是作者對命運的認可和挑戰。他把自己的人生和情感移入這些永不重複的螺紋形“符號”中,有意無意地賦予這“人化”的小宇宙以耐人尋味的人類命運和人格的象徵性內涵。
1999年在教學實踐中,打破現行的學院常規教學模式,在藝術教學中探索出了“表現與塑造教學法”、“藉機引導”教學法和“自由繪畫”教學法,成功地走出了培養創造型人才的新路子,啟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打開了學生智慧的大門。在他的教育下,學生作品多次在省級、國家級的不同專業展評會上獲獎。

社會評價

度部裕子女士(著名國際藝術家,日本藝術協會會長)會見時說:“你的創作非常奇偉,也非常高級,把最可貴的人性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你的展覽和作品是成功的,應該在世界上推廣。”
黃永玉先生(著名畫家):“在藝術界裡,相互之間承認,很難,我承認你的藝術!”
馬克(《人民日報》高級記者):“難得的思想,難得的人才,難得的作品!”
丁井文(已故教育家,原中央美院附中校長)等專家學者稱其教育方法為“獨特的教育思路,有膽識的嘗試,有成效的實踐經驗”。
張仃先生(已故著名藝術家、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說:“他設計展覽很用心!我有好多活動都不參加了,這個老師找到我,我看了,我是來學習的,在他和他的學生作品面前我們還得做小學生!”
林樂成教授(著名藝術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稱讚說:“郭老師連續策劃了幾個展覽,把手工藝術、材料藝術推出一個新高潮,這些成功的案例給我們帶來了啟發。他和他的學生們的作品是纖維藝術中的經典,也是藝術特教發展的里程碑。”
錢紹武先生(著名雕塑家、中央美院教授)稱頌道:“這是一個奇蹟,一個藝術的奇蹟,是當代愚公移山精神的再現!”
劉驍純先生(著名評論家、中國藝術研究院美研所研究員)說:“這個展覽是很有意思的,在從事創作的過程中,能把研究和實踐藝術規律傳授給特殊殘疾學生,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他的教學給我們提出了一個課題。”
劉曦林先生(著名評論家、原中國美術館理論研究部主任):“他的創作思想性和藝術性結合得很好,非常氣魄,非常宏偉。”
潘魯生博士(著名藝術家、批評家、山東省文聯主席、山東工藝美院院長):“我深深的被打動,這不僅僅是教書育人,不僅僅是創作藝術作品,是在重塑心靈,他在嘗試一條未被開闢的新路,我支持這樣的嘗試。”
楊松林先生(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原山東美協主席)評論道:“這奇蹟還在於——展覽宣示了其背後所包含的對藝術教育的成功探索,而這個探索的意義已超出了殘疾人的特殊教育與藝術教育的結合,是對有著百年歷史的特殊教育在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辦學模式以及辦學成效方面的一次突破性發展,對我國的普通藝術教育也是一個有力的衝擊。”
基維·堪達雷利先生(已故前蘇聯功勳藝術家):“偉大的民族精神,我向你致敬!”
鄧朴方先生(原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組織這樣的展覽不容易啊,想得也好!這個老師思想好哇,真正關愛學生,又有才華,是個難得的人才!”
美國等國家藝術家稱頌說:“不愧是修長城的民族創作的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