郈姓

郈(Hòu)姓現簡改為后姓。郈姓名人有春秋國的一位貴族郈昭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郈姓
  • 讀音:hòu
  • 源流1:源於太昊氏
  • 源流2:源於姜姓
基本介紹,姓氏來源,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字輩排行,歷史名人,郈處,郈蒼,郈胤,郈敏,近現代名人,郈淑年,郈兆明,郈姓宗祠通用聯,四言通用聯,五言通用聯,七言通用聯,

基本介紹

郈(後)[郈,讀音作hòu(ㄏㄡˋ)]
郈姓

姓氏來源

郈(Hòu)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於太昊氏,出自上古東邑部族首領太昊的孫子後照,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上古東邑部族首領太昊的孫子後照的後代。後氏是傳說中上古時期東夷族首領太暤的後代子孫。太暤又稱太昊或大昊,就是古帝伏羲氏的別稱。據史籍《姓氏考略》的記載:“太暤孫後照之後,今開封有此姓,望出東海也。”由此可知,後氏是以“王父字得氏”,源起東海郡。
“郈”與“後”,在古代是兩個不同姓氏的氏族,在今天都簡寫成“後”,不分彼此。

源流二

源於姜姓,出自共工氏之後。屬於以官職名字為氏。 據史籍《風俗通義》記載,炎帝後代共工氏有子名叫句龍,在黃帝時期擔任后土,即掌管有關山川土地事務及農業生產的官職。在后土逝世之後,被封為“灶神”,在夏、商、周三朝及其以後,一直為人們所祭祀。
在后土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后土氏,曾有人在楚國為官,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後氏,世代相傳至今。這在史籍《姓纂》中有記載:“後,后土之後。”在史籍《路史》、《潛夫論》中也記載:“春秋時魯、楚公族有後氏。”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魯孝公之子姬鞏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西周末期,魯國君主為魯孝公姬稱(公元前796~前769年在位),他將自己的兒子公子鞏封在郈邑(今山東東平東部),後來成為齊國的著名無鹽鄉。公子鞏在世時“勤勉仁惠,昭昭如日月”,深受國人愛戴,他逝世後,得諡號即為“郈惠”,史稱“郈惠伯”。在郈惠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或先祖諡號為姓氏者,稱郈氏。另外,在春秋早期,魯國君主魯桓公姬允的後裔子孫形成了三支強大的家族勢力,即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實際上分別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慶父、叔牙、季友的後裔。其中叔牙的後代叔孫氏家族也有個叫郈惡的大夫封在郈邑,即著名的“郈昭伯”,曾與季氏家族的季平子相互鬥雞。
周敬王姬丐三年(魯昭公姬稠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魯國的大夫季孫意如(季平子)與大夫郈惡(郈昭伯)鬥雞取樂,為了取勝,各自都耍了點兒鬼花招:季平子將芥子面灑在雞翅上,欲辣壞郈昭伯雞的眼而取勝;而郈昭伯則在雞爪上暗縛銅鉤,欲以利爪斗贏。結果,季平子的雞因傷大敗。季平子甚為惱火,賴在郈昭伯的家裡以自縊相脅。郈昭伯就叫上了臧賜(臧昭伯)到魯昭公處告季平子的狀。魯昭公偏袒郈昭伯,就要討伐季平子,季平子連忙請囚、請亡,但皆不許,於是惱羞成怒的季平子遂聯合了叔孫氏、孟孫氏,三家共伐魯昭公,可笑魯昭公因此屁大丁事卻敗而失國出亡,郈昭伯被孟孫氏所殺。在這位郈昭伯的後裔子孫中,也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亦稱郈氏。由於本是同宗同源,因此該支郈氏與郈惠伯之後的郈氏合為一支。郈氏族人後有一部分省“邑”偏旁簡筆為“後”氏,皆世代相傳至今,是為魯西後氏。
郈氏以及分衍的簡筆後氏族人,皆尊奉郈惠伯為得姓始祖。該支後氏與太昊裔孫後照所分之後氏、以及共工氏之子句龍所分之後氏既不同宗亦不同源,且各自立譜,皆不合譜。

得姓始祖

公子鞏。後與後在古代是兩個不同的姓氏,在今天都簡寫成后姓,不分彼此。過去,後氏是傳說中上古時期東夷族首領太嗥的後代子孫。太嗥又稱太昊或大昊,就是古帝伏羲氏的別稱。根據《姓氏考略》的記載:“太嗥孫後照之後,今開封有此姓,望出東海也。”由此可知,後氏是以“王父字得氏”。老家東海,即今江蘇東海縣一帶。後氏的源流有二:一是源出於姬姓,四周有魯孝公的兒子公子鞏的封邑在郈邑(今山東省東平),諡號郈惠伯,他的子孫以郈為氏,後又去邑以後為氏。二是相傳炎帝的後代共工氏之子句龍為后土(掌管土地事務的官職),死後被封為社神,其後代子孫以後為姓,稱後氏。後氏族人尊公子鞏為后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郈氏是非常古老的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灣省則沒有,人口約四萬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025%左右。“郈氏”的後代大多簡寫為“後氏”,以東海郡為郡望。在中國早期歷史上的郈(後)氏名人,幾乎全是山東人:春秋時期,孔子有個弟子叫郈處,是齊國人;漢朝時期傳詩、禮之學,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遠影響的郈蒼,則為山東郯城人。郈(後)氏在歷史上雖未發展成一個繁盛家族,但經過無數代的播遷和繁衍,其子孫早已遍布天下。如明朝宣宗朱瞻基宣德年間即領兵鎮守岷州,長達二十餘年,號令嚴明、番夷畏服的名將郈氏能,便是當時的岷州人(今甘肅岷縣)。
今山東省的單縣,四川省的儀隴縣,甘肅省的固原縣,湖南省的岳陽市、常德市、寧鄉縣,安徽省的淮南市、黃山市、宣城縣、蕪湖市、當塗縣、滁州市、全椒縣,雲南省的紅河州箇舊市、石屏縣、思茅地區,江西省的南昌市進賢縣、河南省的信陽市商城縣、濮陽市濮陽縣,四川省的儀隴縣,湖北省的武漢市、隨州市,江蘇省的南京市、揚州市興化縣,甘肅省的蘭州市、南州縣,香港特別行政區等地,均有郈(後)氏族人分布。
在中華民族姓氏的歷史發展中,郈、後、後三氏各有不同的淵源、發展、繁衍過程,但在今天大都簡寫成後氏,而且年輕的一代已經完全分不清彼此之間的差別了。

郡望堂號

郡望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為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②東晉時期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堂號

東海堂:以望立堂。
裕政堂:明時陝西市政司參議郈敏,放寬政策,採取富民政策,使人民康樂。裕政是寬、開拓、富民的政治。他為人忠厚和樂,愛民如子。深受人民愛戴。

字輩排行

安徽滁州郈(後)氏字輩:“尚智承先德其強發必”。
安徽蕪湖郈(後)氏字輩:“強之永維德宗希仁意和”。
安徽馬鞍山郈(後)氏字輩:“定爾承開世德”。
江蘇興化郈(後)氏字輩:“常時春兆……”
湖北郈(後)氏一支字輩:“文運天開國家保”。

歷史名人

郈處

(生卒年待考),亦稱後處,字子裡;齊國人(今山東淄博)。著名春秋末期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他潛心傳播儒學。唐朝開元年間被封為營丘伯,宋朝時期又加封為膠東侯。

郈蒼

(生卒年待考),亦稱后蒼,字近君;東海郯人(今山東郯城)。著名漢朝學者。漢宣帝時,西漢宣帝時博士,官至少府。后蒼精通五經,對《齊詩》和《禮》的研究造詣很深。東漢者應劭稱他是《齊詩》的最早傳人之一。后蒼對《春秋》和《孝經》也很有研究。曾教導翼壽、匡衡等人,而後始有齊計翼匡之學。
著解釋有《禮記》之書,名《后蒼曲台記》。並以《禮》教導戴德、戴聖、慶普,所以《禮記》才有大戴、小戴、慶氏之學。

郈胤

(生卒年待考),亦稱後胤。著名唐朝大臣。官至唐朝金紫光祿大夫。策名,出仕,做官。

郈敏

(生卒年待考),亦稱後敏;當塗人(今安徽當塗)。著名明朝官吏。明朝永樂年間進士,官至陝西布政司參議。為人忠厚,從政寬宏。他放寬政策,採取富民政策,使人民康樂。裕政是寬、開拓、富民的政治。他為人忠厚和氣,性情恬淡自如,而於政事勤力親為,愛民如子,深受當地人民的愛戴。

近現代名人

郈淑年

(1946~),亦稱後淑年。著名中央電視台編導。大學本科學歷,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及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系,從事小提琴演奏專業二十四年。1983年從部隊文工團轉業,到中央電視台從事音樂編輯工作。1986~1990年連續五屆擔任春節晚會音樂編輯。

郈兆明

亦稱後兆明;江蘇揚州興化人。著名酒店業企業家。現為廣東省商業聯合會副會長、廣東亞洲國際大酒店董事長兼廣東省廣晟酒店集團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旗下有八家星級大酒店。

郈姓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孔子高弟;唐堯農師:上聯典指春秋時期的齊國名人郈(後)處,字子裡,為孔子弟子,潛心傳播儒學。下聯典指后稷,堯時為農師。
策名唐籍;裕政明疆: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郈(後)胤,官至金紫光祿大夫。策名,出仕,做官。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當塗人郈(後)敏,明永樂年間進士,官陝西布政司參議。為人忠厚,從政寬宏。
官游唐籍;政裕興朝: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郈(後)胤,官至金紫光祿大夫。策名,出仕,做官。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當塗人郈(後)敏,明永樂年間進士,官陝西布政司參議。為人忠厚,從政寬宏。

五言通用聯

后土成神聖;門人出翼匡:上聯典指古代掌管有關土地事務的官,名叫郈(後)土,后土在夏、商、周三代以後被尊為土神、社神。下聯典指漢朝時期的學者郈(後)蒼,山東諛城人。漢宣帝時,官至少府,精通《詩經》、《禮記》,教翼壽、匡衡等人,而後始有齊計翼匡之學,著解釋《禮記》之書,名《后蒼曲台記》,以《禮》教戴德、戴聖、慶普,所以《禮記》才有大戴、小戴、慶氏之學。

七言通用聯

尼山道統傳精一;曲台學家有淵源:上聯典指春秋時期的齊國名人郈(後)處。下聯典指漢朝時期的學者郈(後)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