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家莊白塔

郇家莊白塔

位於甘肅省徽縣栗川鄉,清道光年間重修。為多層疊澀檐承托平座的樓閣式磚築空心塔,。

基本介紹

發展歷史,主要景點,

發展歷史

徽縣栗川鄉郇家莊地面古有一座寺院,名普圓寺。該寺在唐代被戰火焚毀,宋淳化年間在廢址上敕建一塔,名白塔。塔城後又重建寺廟,名曰白塔寺。不久,白塔寺又遭火焚,寺毀而僅存白塔。
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徽縣縣令董杏林主編的《徽縣新志》記載“白塔寺在城西四十里紅渠鋪郇家莊,廟宇系清道光(1821—1850)間重建。有一塔甚古,外用磚甃,八方十二級,高約六丈,廣一丈五尺。自光緒五年(1879)地震後,只存九級。”
清朝道光年間重修的郇家莊白塔寺,現已圮毀無存,但磚塔保存尚好。白塔為多層疊澀檐承托平座、斗拱樓閣式磚砌空心塔,通高約30米。塔基平面八角形,用石條砌築,出地面二層內為台階。塔身八面九層,底擴頂收,自底部越上越小。第一層最高,約7米,八面各長3米多,無平座勾欄,有仿木斗拱殘存。南、北壁各鑲一石碑,上書“修補塔序”和石工、募捐者名錄及竣工年月(道光十二年八月初八),使整體樓閣輪廓線豐滿有力。塔體的四個正面各施刻畫板門和二窗,雙門緊閉,窗雕菱形格欞,刻工簡潔,線條清晰;四隅面無門,均雕菱形棱窗三個。各塔檐每面施雙抄花拱三朵,轉角出雙抄挑角斜拱,上承替木,再上雕出檐椽,上鋪磚石兩層,呈斜坡狀。檐椽櫳上鋪以瓦櫳。塔頂坍塌無剎,但其反疊砌成的攢尖頂還可看出。
白塔整體築砌精細、雕工玲瓏、結構嚴謹。遠望外觀凌風瀟灑、莊重挺拔;近觀塔體築砌精緻、雕工玲瓏。為我區唯一保存較完整的一座磚塔,建築風格與慶陽地區華池宋代磚塔相仿,考證為宋代建築,對研究徽縣地區宋代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建築藝術有較高的價值。
1975年文物普查後,磚塔被徽縣革命委員會於同年11月6日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立了保護檔案,設立了保護標誌。修復後的磚塔主體保持原貌,塔基提高1.2米,原混凝土塔座拓展為石條台階,改混凝土外圍欄為鋼管護欄。
1993年,磚塔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5.12”地震中,磚塔裂縫,甘肅省文物局下撥資金進行了修復,同期修築了圍牆、院舍。塔院後北面台地今有信教民眾自建的新白塔寺院及塑像。2013年3月,磚塔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白塔整體築砌精細、雕工玲瓏、結構嚴謹,為該區唯一保存較完整的一座磚塔。它的研究對研究我區宋代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建築藝術有較高的價值。1975年11月6日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設立了保護標誌。1993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一九七五年縣文化館在文物普查中發現此磚塔,徽縣革命委員會於同年十一月六日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立了保護檔案,設立了保護標誌。一九七六年地區文物普查小組建議把磚塔申報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七八年、八O年地區文化教育局兩次報省待提,一九九三年,磚塔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重修之塔,主體形象保持原貌,塔基提高一點二米,原混凝土塔座拓展為石條台階.改混凝土外圍欄為鋼管護欄。

主要景點

遠望外觀凌風瀟灑、莊重挺拔;近觀塔體築砌精緻、雕工玲瓏。塔基平面八角形,用石條砌築,出地西二層為台階。塔身八面九層,底擴頂收,白底部越上越小。第一層最高,約7米,八面各長3米多,無平座勾欄,有仿木斗拱殘存。南、北壁各鑲一石碑,上書"修補塔序"和石工、募捐者名錄及竣工年月(紀年為道光十二年八月初八),其南壁碑下設半圓拱門,門高1.46米,門道深2.33米,單磚券頂,內辟八角形塔室。第二層以上各層均施平座、勾欄、塔檐,出檐深度由下至上逐漸遞減,使整個密檐輪廓線豐滿有力。塔頂坍塌無剎,但其反疊砌成的攢尖頂還可看出。
郇家莊白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