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天文學獎

邵逸夫天文學獎

邵逸夫天文學獎,即邵逸夫獎(英文:The Shaw Prize)由香港著名的電影製作人邵逸夫爵士於2002年11月創立。首屆的頒獎禮在2004年9月7日在香港舉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邵逸夫天文學獎
  • 外文名:The Shaw Prize
  • 創立時間:2002年11月
  • 創立者邵逸夫爵士
設定目的,獲獎人員,

設定目的

隨著整個電磁波譜由電波以至珈瑪射線一一被用來觀測宇宙,天文學在過去五十年經歷了巨大的進步及發展。從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星系的結構和運動;星球及恆星系統的誕生、演化和隕滅;到行星系統的形成及其普通的存在,對這些問題的了解都有了重大的進展。很多奇異的名稱,如超新星、類星體、脈衝星、黑洞等,都已收錄在一般辭書之內,並且牽動普世萬眾的心靈和想像。
重大的天文學難題即將能藉助傳統學科的研究工具來解答,而且利用微中子和引力輻射的偵測來探索地球上實驗室所無法做到的極端物理環境,更有如為觀察宇宙啟開新窗。我們可以預期,天文學在二十一世紀將會出現一個新黃金時代。

獲獎人員

2019年
大衛·莫里斯,愛德華·史東(Edward C Stone)
2017年
邵逸夫天文學獎授予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天體物理研究所所長西蒙·懷特,以表彰他在理解宇宙里結構形成的貢獻。他運用強大的數值模擬證實在早期的宇宙中的微小密度漲落怎樣發展成現今宇宙所看見的星系和其他非線性結構,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支持具有平直幾何、並由暗物質和宇宙常數所支配的宇宙模型。
2014年
丹尼爾.愛森斯坦, 肖恩.科爾和約翰.皮考克
2013年
史蒂芬.拜爾巴斯和約翰.霍利
2012年
大衛.朱維特和劉麗杏
2011年
恩里科.科斯塔和傑拉爾德.菲什曼
2010年
查爾斯.班尼特,萊曼.佩治和戴維.斯佩格
2009年
徐遐生
2008年
萊因哈德.根舍
2007年
彼得.高里
2006年
索爾.普密特,亞當.利斯和布萊.施米茲
2005年
傑弗里.馬西和米歇爾.麥耶
2004年
詹姆斯.皮布爾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