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獎

邵逸夫獎

邵逸夫獎是按邵逸夫先生的意願設立,由邵逸夫獎基金會有限公司管理及執行的國際性獎項,旨在表彰在學術及科學研究或套用上在近期獲得突破性的成果,和該成果對人類生活產生深遠影響的科學家。

2002年11月,按邵逸夫先生的意願而設立邵逸夫獎。2004年9月7日首屆邵逸夫獎的頒獎禮在香港舉行。

據2018年12月邵逸夫獎官網顯示,邵逸夫獎設有三個獎項,分別為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每年評選和頒發一次。截至2019年5月,邵逸夫獎共評選十六屆,頒發了十五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邵逸夫獎
  • 外文名:The Shaw Prize
  • 設立時間:2002年11月
  • 創立人:邵逸夫爵士
  • 評選間隔:每年評選和頒發一次
  • 首屆時間:2004年9月7日
  • 獎勵種類:數學、醫學及天文學
  • 頒獎單位:邵逸夫獎基金會有限公司
  • 每項獎金:一百二十萬美元
獎項歷史,獎項設定,組織流程,評選組織,評選考核,獎勵情況,評獎結果,頒獎典禮,文化傳統,形象標識,獎項宗旨,社會評價,

獎項歷史

2002年11月,按邵逸夫先生的意願而設立邵逸夫獎,並由邵逸夫獎基金會有限公司管理及執行,基金會辦事處設在香港。據“邵逸夫獎”成立儀式上宣布,該獎設立數學科學、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3個獎項。獎項的始創成員包括:邵方逸華女士、馬臨教授、楊振寧教授。
2003年5月,邵逸夫獎基金會獲香港稅務局批准成為慈善機構。
2004年9月7日,首屆邵逸夫獎的頒獎禮在香港舉行。

獎項設定

邵逸夫獎設有三個獎項,分別為邵逸夫天文學獎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邵逸夫數學科學獎,每項獎金一百二十萬美元、一面獎牌及一張證書。原則是不論得獎者的種族、國籍、性別和宗教信仰。近期在科研上有傑出成就且仍活躍於該學術領域的候選人將獲優先考慮。

組織流程

評選組織

邵逸夫獎由邵逸夫獎基金會有限公司管理及執行,基金會成立一個四層架構的組織專司其事。根據章程,“邵逸夫獎基金會”(設在香港)由董事會、理事會、評審會和秘書處四個部分組成。評審會負責選出得獎人;其下設3個獎項委員會,各設一名首席評審和4位評審,負責候選人的提名及評選工作。由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教授出任評審會主席,評審人員從世界各地有限期聘任。評審工作從每年6月開始,翌年6月宣布得獎者名單,8月頒獎。
邵逸夫獎
  • 理事會
楊綱凱教授(主席):邵逸夫獎評審會副主席、香港中文大學物理學榮休教授
簡悅威教授:邵逸夫獎評審會主席、美國加州大學醫學系羅氏·達蒙血液學講座教授
程伯中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信興高等工程研究所所長、香港中文大學卓敏電子工程學講座教授
陳偉儀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策略發展)、香港中文大學敬文書院院長、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署理院長及生物醫學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研究所所長
陳偉文先生:邵逸夫慈善信託基金顧問委員會成員、邵氏基金會(香港)董事、邵逸夫獎基金會董事、邵氏旗下公司董事總經理
徐遐生教授:美國聖地亞哥加州大學物理系榮休教授
  • 評審會
主席:簡悅威教授
副主席:楊綱凱教授
委員:
萊因哈德 · 根舍教授(天文學獎遴選委員會主席)
蘭迪 · 舒卡文教授(生命科學與醫學獎遴選委員會主席)
蒂莫西· 高爾斯教授(數學科學獎遴選委員會主席)
  • 遴選委員會(2018-2019)
邵逸夫天文學獎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邵逸夫數學科學獎
主席:萊因哈德 · 根舍教授
委員:
赫里莎 · 庫韋利奧圖教授
約翰 · 皮考克教授
斯科特 · 特里梅因教授
依雲 · 范狄淑嘉教授
主席:蘭迪 · 舒卡文教授
委員:
邦妮 · 巴斯勒教授
漢斯 · 克萊弗斯教授
嘉露 · 格雷德教授
理察 · 利夫頓博士
王曉東教授
胡達 · 佐格比教授
主席:蒂莫西.高爾斯教授
委員:
伊蓮 · 埃斯諾教授
費利克斯 · 奧托教授
保羅 · 賽德爾教授
文德林 · 維爾納教授

評選考核

邵逸夫獎提名及評審程式於每年九月開始,該獎評選的原則主要考慮候選人之專業貢獻能推動社會進步,提高人類生活質素,豐富人類精神文明。

獎勵情況

評獎結果

邵逸夫數學獎
年份得主國籍
2004年
美籍華人
2005年
美國
2006年
中國、美國
2007年
美國、美國
2008年
俄羅斯、俄羅斯
2009年
英國、美國
2010年
美國
2011年
瑞士、美國
2012年
法國
2013年
美國
2014年
美國
2015年
格爾德·法爾廷斯、亨里克·伊萬尼克
德國、美國
2016年
英國
2017年
匈牙利、法國
2018年5月14日
美國
2019年 5月21日
米歇爾·塔拉格蘭(Michel Talagrand)
法國
邵逸夫天文學獎
年份得主國籍
2004年
詹姆斯皮·布爾斯
美國
2005年
美國、瑞士
2006年
美國、美國、澳大利亞
2007年
美國
2008年
賴因哈德·根策爾
德國
2009年
美籍華人
2010年
美國、美國、美國
2011年
義大利、美國
2012年
美國、美國
2013年
英國、美國
2014年
美國、英國
2015年
威廉·伯魯奇
美國
2016年
美國
2017年
英國
2018年5月14日
法國
2019年5月21日
愛德華·史東(Edward C Stone)
美國
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
年份得主國籍
2004年
美籍華人、美國、美國、英國
2005年
麥可·貝里奇爵士
英國
2006年
美籍華人
2007年
美國
2008年
英國、英國、日本
2009年
道格拉斯·高爾曼、傑弗里·弗理德曼
美國、美國
2010年
戴維·朱利雅斯
美國
2011年
法國、美國、美國、美國
2012年
德國、美國
2013年
美國、美國、美國
2014年
日本、美國
2015年
邦妮·巴斯勒、彼德·格林伯格
美國
2016年
英國、美國
2017年
美國
2018年5月14日
美國
2019年5月21日
瑪麗亞·傑辛(Maria Jasin)
美國

頒獎典禮

屆份日期地點嘉賓
第1屆
2004.9.7
董建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邵逸夫爵士(獎項創辦人)
第2屆
2005.9.2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許仕仁(香港特別行政區署理行政長官);邵逸夫爵士(獎項創辦人)
第3屆
2006.9.12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曾蔭權(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邵逸夫爵士(獎項創辦人)
第4屆
2007.9.11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曾蔭權(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邵逸夫爵士(獎項創辦人)
第5屆
2008.9.9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唐英年(香港特別行政區署理行政長官);邵逸夫爵士(獎項創辦人)
第6屆
2009.10.7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曾蔭權(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邵逸夫爵士(獎項創辦人)
第7屆
2010.9.28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曾蔭權(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第8屆
2011.9.28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曾蔭權(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邵逸夫爵士(獎項創辦人)
第9屆
2012.9.17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梁振英(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第10屆
2013.9.23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梁振英(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楊振寧(諾貝爾獎獲得者)
第11屆
2014.9.24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梁振英(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楊振寧(諾貝爾獎獲得者)
第12屆
2015.9.24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梁振英(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第13屆
2016.9.27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梁振英(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第14屆
2017.9.26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林鄭月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第15屆
2018.9.26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林鄭月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第16屆
2019.9.25
香港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 獎牌
獎牌的正面為邵逸夫先生的浮雕肖像,旁邊是英文"The Shaw Prize"和中國文字的“邵逸夫獎”稱號。獎牌背面展示了獎項,相關頒獎年度及當年獲獎者的名字。在右上角為中國名句“制天命,而用之”的印章(引述自荀子 - 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思想家 - 公元前313-238年),意為“把握自然規律,並利用他”。

獎項宗旨

邵逸夫獎為國際性獎項,得獎者應仍從事於有關的學術領域,在學術或科學的研究或套用上有傑出貢獻,或在近期獲得突破性的成果,或在其他領域有卓越之成就。

社會評價

“邵逸夫獎”與“諾貝爾獎”所設立的3個科學獎項並不重複。數學與天文學都是基礎科學,諾貝爾獎沒有此兩項獎顯然是有缺陷的。數學是一切自然科學和現代技術的基礎語言,社會科學、經濟活動以及人們日常生活都離不開它,21世紀數學的地位更重要。天文學既是最古老的,又是極年輕的,21世紀將是探索宇宙的黃金時代。“邵逸夫獎”的生命科學與醫學獎比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範疇更廣闊,要為新世紀的人類帶來更好的健康和更高的生活素質。“邵逸夫獎”是彌補“諾貝爾獎”的不足,兩者關係是並駕齊驅、相得益彰。(人民日報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