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姓氏

邵姓氏

邵姓氏的姓源較為純正,主要是出自 西周皇族宗室 姬姓,為黃帝之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邵姓氏
  • 外文名:無
  • 類別:姓氏
  • 起源:邵公
邵公【姓姬 & 名奭 shi 】又譯為:召(shào)公、太保召公、召康公。西周皇族宗室 周文王姬昌的庶長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周武王姬發討伐殷商商紂王之師的後軍統帥。周成王姬誦時 召公為三公之一的太保,亡於周康王姬釗24年。因最初采邑在召(今陝西歧山西南),故稱召(邵)公或召(邵)伯。周武王姬發伐滅殷商商紂王后,把召公封在北燕,也就是後來燕國的創始祖。周成王姬誦時 召公出任太保與周公旦姬旦分陝而治,陝以西的地方歸他管理。召公支持周公旦姬旦攝政當國及平定叛亂。召公的後代子孫繼承了召公的爵位稱號,還曾輔佐了周厲王姬胡。召公的轄區 政通人和 貴族和平民都各得其所,史稱“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因此召公深受轄區及周境內百姓的愛戴。傳說召公曾經常在一棵甘棠樹(在今陝西省岐山縣劉家塬中學內)下辦公,後世人為了紀念召公,固捨不得砍伐此甘棠樹(在今陝西省岐山縣劉家塬中學內)。
圖片圖片
中華姓氏之一 & 邵姓氏 創始祖源流
邵姓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榜第八十三位的大姓,邵姓氏家族的人口約三百八十多萬,占全中國人口的 百分之0.24。據《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萬姓統譜》等史料所記載:西周時召康公因最初采邑在召(今陝西歧山西南)故稱召(邵)公或召(邵)伯。召公後來還被分封於燕國,他派兒子去管理燕國。召公自己留在鎬京任太保,是西周三公之一。召公也是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周成王姬誦、周康王姬釗 四朝的元老人物。召公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亂,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勞。召公的後代子孫世襲承召公的爵位稱號,召公的後代子孫一直是周朝的執政大臣之一。周室東遷後,召公的采邑也隨之東移,遷徙地在今陝西省境內。後來燕國被秦國所亡,召公的子孫以原封地 召 為姓,稱召氏。據《氏族博考》所載: 召與邵 春秋本一姓,後分為二。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邑。由此可見,召氏和邵氏其實同出一姓,只是寫法不同而已。至於召姓改邵姓的原因,歷史上沒有留下史料記載。改姓的時間也說法不一。據有關學者考證:是在秦朝建立前後,同時又據有關資料可知,至漢乃有以召為姓的,此後召姓因多改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見了。
圖片圖片
邵姓氏家族的堂號資料:
01、安樂堂:宋時邵雍 通曉易理,邵雍把他的居所命名為 安樂窩,自號為 安樂先生!
邵雍(即公元1011年~即公元1077年)北宋哲學家。字堯夫,諡號康節。出生於北宋真宗四年(即公元1011年),逝世於神宗十年(即公元1077年)享年67歲。他出生於河北范陽,後隨父移居共城,晚年隱居在洛陽。邵雍雖然不像三國的諸葛孔明那樣家喻戶曉,但是無論從才幹和品德來講,他都不亞於諸葛孔明。只不過因為邵雍長期隱居,名字不被後人知道而已。宋朝理學鼻祖之一的程顥曾在與邵雍切磋之後讚嘆道:堯夫內聖外王之學也!
圖片圖片
少年時邵雍就胸懷大志、發憤刻苦讀書,於書無所不讀。據《宋史.邵雍傳》記載:邵雍始為學即堅苦自勵,暑不扇寒不爐,夜不就席者數年。後來為了增長見識,他就遊學四方,越黃河、過汾河、涉淮水、渡漢水,到過齊、魯、宋、鄭等各地,回來後說道:道在是矣。於是就不再雲遊。當時有高人李挺之見其好學不倦,就傳授了他《河圖》、《洛書》、《伏羲八卦》等易學秘奧。以邵雍的聰穎才智,他融會貫通、妙悟自得,終於成為一代易學大師、風靡遐邇的鴻儒。他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獨特的宇宙觀,對於天地運化、陰陽消長的規律了如指掌。宋史記載道:邵雍對於遠而古今世變、微而走飛草木之性情都能深造曲暢 通達不惑,而且智慮絕人 遇事能前知。北宋理學的另一位始祖程頤說邵雍:其心虛明自能知之。於是邵雍著書立說撰寫了《皇極經世》 《觀物內外篇》等著作共十餘萬言,邵雍認為歷史是按照定數演化的。邵雍以他的先天易數,用元、會、運、世等概念來推算天地的演化和歷史的循環,對後世易學影響很大。《鐵板神數》和《梅花心易》都是出於邵雍。後人也尊稱邵雍為 邵子!
中年後邵雍淡泊名利,隱居洛陽,著書教學。當時的名流學士,如富弼、司馬光、呂公著等人都很敬重邵雍。曾集資為邵雍買了一所園宅,題名為 安樂窩,邵雍也自號為 安樂先生。邵雍不僅學貫古今 奇才蓋世,而且品德渾厚 待人至誠。這使邵雍遠近馳名,所到之處士大夫們爭先請邵雍留宿,有人還把邵雍留宿過的地方,稱為他的 行窩。邵雍在人們心中的威望可見一斑。今天熟悉邵雍及其作品的人已經不多了,但在民間仍然流行著邵雍所說過的一些警句。比如人們常說的:一天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 就是出自邵雍。邵雍這位遇事先知的奇才,對於後世的歷史發展做出了驚人準確的預言,寫下了他的傳世之作《梅花詩》,預言了他身後在中國發生的重大歷史演變。當然和所有預言一樣,他採用了很隱誨的語言。並非很容易理解。有的部份如果不是懂得道學佛理的修煉人是不易弄懂的。
02、博陵堂:此資料有 博陵堂 的 邵姓氏後人補充。
03、種德堂:此資料有 種德堂 的 邵姓氏後人補充。
04、嘉會堂:此資料有 嘉會堂 的 邵姓氏後人補充。
05、天遠堂:此資料有 天遠堂 的 邵姓氏後人補充。
06、宜文齋:此資料有 宜文堂 的 邵姓氏後人補充。
07、錫胤堂:此資料有 錫胤堂 的 邵姓氏後人補充。
08、頤學堂:此資料有 頤學堂 的 邵姓氏後人補充。
09、青門堂:此資料有 青門堂 的 邵姓氏後人補充。
10、永思堂:此資料有 永思堂 的 邵姓氏後人補充。
11、甘德堂:此資料有 甘德堂 的 邵姓氏後人補充。
12、繩武堂:此資料有 繩武堂 的 邵姓氏後人補充。
13、德本堂:此資料有 德本堂 的 邵姓氏後人補充。
14、世顯堂: 此資料有 世顯堂 的 邵姓氏後人補充。
15、棣鄂堂:此資料有 棣鄂堂 的 邵姓氏後人補充。
邵姓氏家族遷徙分布:
據有關史籍資料記載:燕國滅亡後召公的後代子孫主要散居在中原地區,包括今河北南部、河南、安徽西部。兩漢時期散居在河南的燕國王族子孫多改為 邵姓氏,經繁衍發展在安陽、汝南、南陽等地形成望族。三國魏晉時,邵姓氏主要聚居於河北安平及河南安陽、汝南一帶,其中在河北居住之邵姓氏以 博陵 為堂號。西晉末年這一支邵姓氏開始南遷後輾轉到達福建、廣東等地,而其它地域的邵姓氏也於此時期大舉南遷。據有關史籍資料記載:唐朝有籍貫為廣東翁源的邵謁。宋朝有籍貫為福建政和的邵知柔。可見在此以前,邵姓氏已落籍該地。宋朝時期浙江、安徽、江蘇、福建多有邵姓氏居住。另外山西、湖北、湖南亦有邵姓氏族人。南宋末年隨著金兵南下和蒙古騎兵襲擾,邵姓氏為避禍已廣布於江南各地。
北宋時期有著名哲學家邵雍隨其父邵古由河北范陽徙居河南共城(今河南輝縣),後代子孫昌盛 族大人眾,發展成為洛陽望族。而邵雍之後為避禍,有一支徙居豫西山區。目前河南豫西之邵姓氏大多為邵雍的後代。
邵雍的十六世子孫邵重英 元代任戶部給事中;其子邵質明初為華蓋殿大學士;邵質子、邵仲美任清江知縣;邵仲美於明朝初期自山西舉家遷到河南新安縣克昌村,為邵雍十九世子孫,他的後代發展成為大族。分居在嵩縣、澠池、伊川、宜陽、洛陽、洛寧、汝州、郟縣、內鄉等地。除這一支外,邵姓氏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山東等地。從清朝至現在,邵姓氏的分布更為廣泛。從清朝開始,有邵姓氏遷至台灣,後來有的又移居海外,邵姓氏家族的子孫就此走出國門發展。如今邵姓氏在全中國分布較廣,中國內地都有邵姓氏的分布。港澳台地區也有邵姓氏的分布。尤以江蘇、山東、甘肅、安徽、湖北等省份的邵姓氏最多,上述五大省份的邵姓氏約占到全中國漢族邵姓氏人口的百分之56。邵姓氏還有出自少數民族的漢姓,明清時雲南定邊有土把事漢姓為邵;清代滿洲八旗有烏雅氏漢姓為邵姓者;此外瑤、彝、蒙古、朝鮮等少數民族民族也有邵姓氏。
邵姓氏家族的輩分字派排序:
邵姓氏家族的每個堂號都有自己的輩份字派,每個字代表一輩。有一字組成、二十字組成、四十字組成。謹以 邵姓氏家族中的 安樂堂 為例:
文 景 貞 元 會
性 理 世 澤 長
明 珠 光 先 照
彩 羽 翼 復 成
此二十個輩份字派為 邵雍三十世後裔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邵文學所立。以上二十個輩份字派用盡後用,按照下列的二十輩份字派延續。
安 定 修 鴻 業
宗 功 永 克 昌
家 齊 為 忠 孝
仁 厚 本 誠 良
此二十輩份字派為 邵雍三十四代後裔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邵啟運所題。四十個輩份字派,周而復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