邗溝

邗溝

邗溝是聯繫長江淮河古運河,在今天的江蘇境內,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作為最早見於明確記載的運河。又名渠水、韓江、中瀆水山陽瀆淮揚運河裏運河。邗溝南起揚州以南的長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邗溝
  • 別稱:渠水、韓江、中瀆水、山陽瀆、淮揚運河、裏運河
  • 地理位置:揚州,淮安
  • 流經地區:聯繫長江和淮河
  • 河長:197km
修建,作用,今日夕時,夕時,今日,形成變遷,

修建

邗溝
我國的大運河在歷史上曾有三次較大的開鑿工程。一次是春秋時期,由吳國的揚州附近開鑿了一條溝通長江和淮河的“邗溝”。邗溝雖在東漢已受重視,但至末年,地方割據,三國時為孫曹兵爭之地,運道並不通暢。東晉時,邗溝渠化堰壩開始出現。當時引江水的方法是引江潮,潮漲時水從壩上溢流或有單閘,開門引潮,閉門蓄水。第二次是隋朝大業年間時修建的。隋煬帝“發淮南民十餘萬開邗溝,自山陽至揚江”。這是在舊有基礎上一次大規模的整修擴大,逐步形成了後代運河的規模。邗溝南端水源開發最初是疏浚塘陂,引水濟運,但常淤塞。當時,邗溝運道自淮陰邵伯350里,其中邵伯至瓜洲90里,都是平水不流動,有堰壩控制,自淮安至揚州水程要四五日。邗溝北流河段,河床坡度較陡,流速較大,夏季水大時,逆水船不易上行。因此,北端修建北神堰,位置為古末口,主要以堰閘調節湖水。這次工程最大,分四段進行。605年,修通濟渠,從洛陽西苑通到淮河邊的山陽(今江蘇淮安)。同年,疏通擴大了邗溝舊道,南起江都,北至山陽。608年,從通濟渠向北延伸。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長江中的沙洲擴大,並與北岸相連。唐代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在揚子鎮以南接開伊婁河,經瓜洲入江。從此,瓜洲運口與儀征運口並用。北宋時期(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在邗溝上建有數十處閘、壩、涵等建築物,並且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船閘──復閘。元代(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開通京杭運河,邗溝成為其中的一段,南口在瓜洲和儀征,北口仍在淮安北。
宋代修治加快,重點在解決淮河所帶來的風險問題,進入邗溝工程修築至運輸管理的鼎盛時期。經過修建,這段運河的堤身用巨石修了十個滾水堰,堤上植樹,還陸續在堤身開水閘及石涵洞,引水灌堤東農田。北宋末年運河堤已普遍修築,堤上大量修築漏池閘,控制蓄泄,河堤上已有斗門、水閘79座,其數量不下於明清兩代。南宋由於金人多次南侵,這段運河驟然衰落。至元代這段運河雖較殘破,但對後期拓展大運河還是有利用價值的。
古邗溝石碑古邗溝石碑

作用

末口扼邗溝入淮之口,為江、淮、河、濟四大水系的樞紐,不但是交通運輸的要衝,且江淮地區發生戰爭,必爭淮安。過去改朝換代,往往以淮安為角逐之所,如東晉劉宋與北魏之爭,唐末五代周世宗討伐南唐,均曾在淮安發生大戰。在多次抵制北方群雄爭霸,少數民族貴族統治者南侵中,亦以淮安為據點。南宋時期,大將韓世忠偕夫人梁紅玉(淮安北辰坊人)駐守楚州,屏淮築砦,與金人對峙十餘載,金兵不敢輕犯。長期以來,淮安一直是“南必得而後進取有資,北必得而後餉運無阻”的軍事重鎮。
邗溝的開鑿,最初出於軍事需要。東漢時,即利用運河進行漕運。其後,經濟中心逐步由東北移向東南,漕運任務日益繁重。北宋初,歲漕六百至八百萬石。元末明初,進入鼎盛時期。據史冊記載,當時“江南全省,糟米什項居天下強半。”加上南北商貨,運輸量更大。這些物資,或由末口過閘入淮,或由末口車盤至清江浦入淮,明永樂十三年進一步開拓故沙河後,伏秋高水季節,漕舟商船,由故沙河行駛,枯水時期,仍由末口過閘,或由五壩車盤入淮,直至黃河(即原淮河)改道草灣新河北徙,末口、五壩才完成了轉運使命。
長期以來,淮安一直是“南必得而後進取有資,北必得而後餉運無阻”的軍事重鎮。但隨著歷史的變遷,邗溝逐漸成為我國東部平原地區的水上運輸大動脈。東漢末期,邗溝即用於漕運。其後,經濟中心逐步移向東南,邗溝漕運量不斷增加。隋唐以後,邗溝是保障朝廷供給的生命線,當時漕運很艱苦,漕船容易失事,損失量很大。官僚們採取重刑,懲罰押送人員和船工。當時規定漕米從江南運至長安,損失十分之一的是死罪,但仍然還要損失半數以上。遇大災之年,沿途饑民掏漕河中的剩米吃,可見漕米損失之多,絕非單純為押運者偷盜。北宋時由於漕糧自江淮汴京每年多至800萬石,少亦不下600萬石,為當時最重要的運道。明清兩代,邗溝的漕運地位更顯重要,每到運糧季節,有一萬二千艘漕船,十二萬漕軍“帆檣銜尾,綿亘數省”。此後,邗溝入淮處末口迅速出現一個重要城鎮——北辰鎮。經過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發展,北辰鎮迅速繁榮起來,到隋唐時期成為楚州治所,並隨著大運河的南北貫通,而成為漕運要津,商業貿易很興旺,吸引海內處商人,白居易有詩句盛讚此地為“淮水東南第一州”。

今日夕時

夕時

新中國成立後,京杭運河蘇中段經過多次整治,古邗溝範圍內建成了江都和淮安兩個梯級水利工程樞紐,成為南北運輸的重要環節,而且集流域防洪、排澇、灌溉、調水、航運、城鄉供水等綜合效益於一體,成為促進蘇中、蘇北區域經濟發展的水上黃金航道。為使人們更好地認知這段歷史,淮安市水利部門近期在末口處修建了碑亭,以彰顯這一永載史冊的治水創舉。

今日

裏運河上承中運河,北起淮陰水利樞紐的淮陰船閘,南到揚州市邗江區六圩入長江,過江在鎮江市諫壁口與江南運河相接,長197公里。為蘇中—蘇北航運幹道,亦為江水北調工程中的主要輸水線路。

形成變遷

古代淮河有四通八達的水上交通網,為地域經濟的發展和各個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但是春秋晚期以前,淮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水上交通,卻是隔絕的。
吳王開鑿邗溝之前,我國東南地區和中原諸州無自然的水道直接相通,南船北上,系由長江入黃海,由雲梯關溯淮河而上,至淮陰故城,向北可由泗水而達齊魯。這既繞了路,又要冒入海航行的風險。
春秋末期,吳王夫差為了北上伐齊,從今揚州市西長江邊向東北開鑿航道,沿途拓溝穿湖至射陽湖,至淮安舊城北五里與淮河連線。這條航道,大半利用天然湖泊溝通,史稱邗溝東道。當時因邗溝底高,淮河底低,為防邗溝水盡泄入淮,影響航運,故於溝、河相接處設埝,因地處北辰坊,故名北辰堰,後稱之為“末口”。清《寶應圖經》一書詳細地記錄了歷史上邗溝在寶應段的十三次變遷,其中《歷代縣境圖》有一幅名為“邗溝全圖”,圖上清晰地標明了當年邗溝流經的線路:從長江邊廣陵之邗口向北,經高郵境的陸陽湖與武廣湖之間,再向北穿越樊梁湖、博支湖、射陽湖、白馬湖,經末口入淮河。古代邗溝的景象在北宋詩人秦少游的《邗溝》詩中有生動的描述:“霜落邗溝積水清,寒星無數傍船明。菰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
古邗溝古邗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