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河

漕河

漕河,屬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發源於保定市易縣境內的五回嶺(屬太行山脈),自西北向東南流經易縣、滿城縣低山、丘陵區至滿城縣市頭村。原為徐河的支流,在漕河鎮,源於西北曹河澤水入徐水,始稱漕河。後沿用漕河之名。後改流匯入府河,入藻雜淀。漕河在歷史上是重大事件多發的一條河,管頭鎮以上為保定至察南、雁北的騾馬交通要道。管頭以下多次發生戰爭。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漕河
  • 所屬水系: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
  • 發源地:保定市易縣境內的五回嶺
  • 流經地區:易縣、滿城縣
漕河的來歷,水系概況,歷史變遷,社會文化,

漕河的來歷

說漕河,道漕河,有人知道漕河這個地名的來歷嗎?黃梅、浠水的縣城原來都叫城關鎮,後來到八十年代後期改為黃梅鎮和清泉鎮。蘄春縣城就叫漕河。這個地名也可能歷史更古老,但一直沒有搞清楚是怎么來的。
說法一:漕家河應該不是很準確,如果說漕家的話,應該是姓曹的曹,不是三點水的漕,漕河從字面上來講,應該是漕運的河,漕運是古代運皇糧稱為漕運.但是我們這兒運過皇糧嗎?或者說運皇糧的船從我們這兒走過嗎?那我們漕河是不是過去漕運的一個小碼頭呢?
說法二: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將征自田賦的部分糧食運往京師或其他指定地點的運輸方式。運送糧食的目的是供宮廷消費、百官俸祿、軍餉支付和民食調劑。這種糧食稱漕糧,漕糧的運輸稱漕運,方式有河運、水陸遞運和海運三種。狹義的漕運僅指通過運河並溝通天然河道轉運漕糧的河運而言。查了很多資料也沒說清漕河地名的來歷,但聽老人說,以前很多大船可以直接到道人橋附近停泊裝運貨物,蘄河更是連線蘄北的水系動脈,看來以前漕河的水運是很發達的。再者地處漕河的羅州城曾是洲、府所在地,在這裡集結漕糧運出去是可能的.
說法三:八十年代在縣信訪局工作的一位領導說,當時經常有人上訪落實竹排社的政策問題,後來進一步了解,解放初期,我們交通局下屬的還有一家交通企業叫竹排社,估計是用竹排運貨物到上鄉去的,再把山裡的土特產運到街上來。主要是去花園獅子那邊。還有個順口溜說:排到獅子口,排走人不走。言下之意是獅子的女子很風流。排夫都在那兒過夜呢?這大面是謠傳,真實的情況可能是竹排從漕河出發。到獅子也就快天黑了。黑夜沒有辦法放排,可不得在那兒過夜嗎?竹排社大概在56年左右就解散了。因為那個時候慢慢地有汽車了。

水系概況

漕河原為徐河的支流,在漕河鎮,源於西北曹河澤水入徐水,始稱漕河。後沿用漕河之名。該河主流源於五回嶺東大嶺溝崖壁上,峭壁上噴出瀑布,飛流直下成河。東南流至墨斗店,源於石胡和砍石溝水匯入,又東南流,經狼牙山西至管頭鎮,甘河溝和上隘剎水在陳家會匯入,疑為《水經注》載“徐水三源齊發,齊瀉一澗”。從狼牙山南向東北流,經周莊、裴莊、北獨樂、松山、團山入龍門水庫,進滿城界。水庫以下過龍門(酈注稱石門山),入龍潭峽谷,出谷南下,至神星鎮,馬連川水從西匯入。向東南流,經崗頭,在市頭村出山,東經兩漁、要莊、黃村、許城、留馬,在東莊店出滿城境。在北樓入徐水縣,經空城,在漕河鎮北過京廣鐵路,從高橋沿保定市區、清苑縣邊界東南流,在迪城村東南、東木杴莊東北匯入府河,入藻雜淀。

歷史變遷

漕河河道的變遷。按酈道元《水經注》記述,徐水、漕河本為二河。徐河自五回嶺至滿城黃村以下,經賢台、大馬坊、花莊、北八里莊、馮莊、省監獄和馬莊(古清苑城)、孫村,約在仙人橋以下,漕河與府河相會。漕河從黃村到仙人橋段,即古黃花溝。由於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漕河在滿城東北境北移,由賢台經南韓、水北莊之小營入徐水境,經楊村、龐村、空城,至漕河鎮與漕河相會,徐河始稱漕河。《水經注》稱漕河源於北新城縣(徐水)西北之漕河澤。《畿輔通志》稱,漕河澤為今之釜山下的曲水。至漕河鎮稱曹河。清光緒元年(1875),漕河因滿城留馬村西河道淤塞,折而東北流(原向東南流)。從滿城東莊店入徐水境,經北樓、於坊東南流,經白亭、河西村,至空城村東與舊道相合,為今河道。因清苑古城已無河通舟楫,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幽州行營都部署劉遇,修築保塞等城,引徐河、一畝泉河合流,經保塞(保定)城,以利水運。太平興國六年(981),八作使郝守浚開徐河、雞距河50里入白河,以濟關南之運。鹹平六年(1003),保州知州趙彬分徐河水南注運區,謂趙彬堰。景德元年(1004),北面都鈐轄閻承翰,引趙彬堰徐水入雞距河,以息挽舟之役。根據《宋史·河渠志》的記載,原經古清苑城之舊河道成了排澇瀉洪的黃花溝。趙彬乃從大馬坊引水南下,經花莊、魯崗、東廉良、四里營,與一畝泉河會。宋代引水河道淤廢后,又從徐水魯(路)家寺引水南下經徐河橋入保定北護城河,稱徐河溝,今已不存。
《水經注》稱:“徐水西出廣昌縣(淶源)東南大嶺下,世謂之廣昌嶺。嶺高四十餘里,二十里中委折五回,方得達其上嶺,故嶺有五回之名。徐水三源(五回、甘河、隘剎三源)齊發,齊瀉一澗,東流北轉,經(管頭)東山下,水西有御射碑。徐水又北流西屈,經南崖下,水陰又有一碑。徐水又隨山南轉,經東崖下,水際又有一碑。凡此三(碑)銘,皆翼對層巒,岩障深高,壁立霞峙。石文云:‘(北魏)皇帝以太延元年(435)十二月,車駕東巡,經五回之險邃。覽崇崖之竦峙,乃停駕路側,援弓而射之,飛矢逾於岩山,刊石用贊元功。夾碑並有層台二所,即御射處也,碑陰皆列樹碑官名。徐水屈經郎山(狼牙山),眾嶺競舉,若豎鳥翅,立石嶄岩,亦如劍杪,極地險之崇峭。漢武之世,戾太子以‘巫蠱’出奔,其子遠遁斯山,故世有郎山之名。山南有郎山君碑,事具其文。徐水又東經郎山君中(次)子觸鋒將軍廟南,廟前有碑,晉惠帝永康元年(291)八月十四日壬寅發詔,錫君父子法祠,其碑,(前趙)劉曜光初七年(324),前頓丘(今河南清豐縣境)太守郎宣,北平(今滿城縣)太守陽平邑振等,共修舊碑,刻石樹頌焉。’徐水又經北平縣界(時滿城縣北界至狼山),有漢熹平四年(175)幽、冀二州以戊子詔書(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即148年),遣冀州從事王球、幽州從事張昭,郡縣分境,立石標界(時易縣屬幽州涿郡,滿城屬冀州中山郡),具揭石文矣。徐水又東南流,歷石門(今滿城龍門)中,世俗謂之龍門也。其山,上合下開,開處高六丈,飛水歷其間南出,乘崖傾澗,泄注七丈有餘,奔盪之音,奇為壯猛,觸石成井,水深不測,素波自激,濤涌四岸,在高岸俯視者驚神,臨之者駭魄矣。東南出山,經其城中(?),有故碑,是太白君碑,郎山君之元(長)子也。其水又東流,(東)漢光武追銅馬、五幡於北平(今滿城),破之於順水,乘勝追北,為其(銅馬、五幡軍)所敗。短兵相接,光武自投崖下,遇突騎王豐,於是授馬,退保范陽(今定興固城)。順水蓋徐水之別名也。徐水又東經蒲(滿)城北,又東經清苑城(今保定市北市區省監獄、馬莊址),又東南與盧水(一畝泉河,即今府河)合,(盧)水出蒲(滿)城西(東),俗謂之泉頭水也。《地理志》曰:(徐水)東至高陽(今安新境)與博水(今清水河,原陽城河)合,今不能也。徐水又東,左會曹水。(漕)水出西北朔寧縣(?)曹河澤[《直隸通志》載,曹河澤當在釜山下,至曲城村(戊己台)入瀑河。曹河澤水由徐水釜山下東南流,經今漕河鎮南,至清苑縣境匯入徐水。清雍正年間,怡賢親王允祥治水,將曹水引入瀑河,曹水改道(見《怡賢親王敬陳畿輔西南水利疏》],東南流,左合岐山之水,水出岐山,東經邢安城北,又東南入曹河,曹水又東南經北新城故城(今漕河鎮)南,王莽之朔平縣也。曹水又東(南)入於徐水(仙人橋東)。《地理志》曰:徐水出北平,東至高陽(清苑)入於博,又東入滱是也。”
《水經注》對漕河出山前的記述較詳,出山後由滿城至清苑古城及與府河、漕河、陽城河匯合情況簡略。實際漕河河道在山區段變化不大,其改道主要在滿城縣東北部至入白洋淀一段,對研究漕河變遷留下了難題。

社會文化

漕河在歷史上是重大事件多發的一條河,管頭鎮以上為保定至察南、雁北的騾馬交通要道。管頭以下多次發生戰爭。五代後晉開運三年(946)建狼山寨至北宋宣和五年(1123)狼山寨消失,在長達178年中,為御遼的前沿陣地。西漢更始三年(25),漢光武帝劉秀與銅馬、五幡起義軍戰於順水(漕河)。明建文三年(1401),燕王朱棣軍與建文帝軍在狼牙山前漕河沿線激戰,殲滅建文軍3萬餘人,建文帝在河北的軍事力量大為削弱。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義和團在管頭東灘口、周莊等地與德國侵略軍激戰,在車灘口南觀音堂一帶斃傷侵略軍30餘人。德軍三次焚燒周莊,200餘戶、700餘間房夷為平地。
抗日戰爭時期,管頭、周莊、婁山一帶是晉察冀邊區一分區黨政軍領導機關駐地(後遷漕河上游)。狼牙山地區是日本侵略軍“掃蕩”的重要目標。
漕河至龍門水庫以下,稱鑾鈴河,因水流聲得名。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以龍潭飛瀑聲若雷鳴,章宗賜名雷溪。石壁上有清乾隆年間石刻“雷溪春曉”四字,為原易州十景之一(今屬滿城)。金代詩人、安國軍節度使魏道明晚年居此,自號雷溪子,著《鼎新詩話》。元初文人劉因居此,著《雷溪賦》。明代周天民亦賦有《雷溪》詩。雷溪南側山壁下,有一池清泉匯流入漕河,神話傳說為一對金鴿,為解民困而刨出此泉,故名金鴿泉。
神星以下河段,歷史上多次發生戰鬥。唐建中三年(782),盧龍節度使朱滔、魏博節度使田悅反唐朝。建中四年五月,唐神策行營招討使李晟討逆,率軍攻取幽、莫二州,以絕幽、魏(朱滔與田悅、王武俊)往來之路,與張孝忠之子張升雲圍朱滔所屬易州刺史鄭景洛於清苑(今保定東北郊省監獄一帶),一月未攻下,朱滔親率騎兵15000人救清苑(時漕河過清苑城),李晟兵敗,退保易州。宋端拱元年(988),遼軍南侵,陷狼山寨、滿城、祁州(安國),宋將郭守文在唐河力戰破遼軍,定州監軍袁繼忠、都部署李繼隆率軍攻入遼主在滿城的大營,追至徐河(漕河),大獲全勝。端拱二年(989)七月,遼軍南侵,定州都部署李繼隆、鎮州(正定)副都部署范廷召、定州副都部署孔守正率軍與遼軍戰於徐水,在漕河北之斜村,斬其帥大盈等官兵數百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