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際效應(邊際貢獻)

邊際效應

邊際貢獻一般指本詞條

邊際效應(Marginal utility),有時也稱為邊際貢獻,社會知覺中的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研究識記材料時發現,由於分別未受到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的影響.人們對開端和末尾部分的內容記得較牢也適用於社會心理學中對社會知覺過程規律的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邊際效應
  • 外文名:Marginal utility
  • 別稱:邊際貢獻
  • 適用範圍金融
  • 變化:單位效用
基本含義,貝勃定律,效應分析,套用舉例,領域運用,科技領域,教育領域,旅遊領域,

基本含義

是指其他投入固定不變時,連續地增加某一種投入,所新增的產出或收益反而會逐漸減少。也就是說,當增加的投入超過某一水平之後,新增的每一個單位投入換來的產出量會下降。
通俗的解釋是:
我們嚮往某事物時,情緒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觸到此事物時情感體驗也越為強烈,但是,第二次接觸時,會淡一些,第三次,會更淡……以此發展,我們接觸該事物的次數越多,我們的情感體驗也越為淡漠,一步步趨向乏味。這種效應,在經濟學和社會學中同樣有效,在經濟學中叫“邊際效益遞減率”,在社會學中叫“剝奪與滿足命題”,是由霍曼斯提出來的,用標準的學術語言說就是:“某人在近期內重複獲得相同報酬的次數越多,那么,這一報酬的追加部分對他的價值就越小。”
邊際效應邊際效應

貝勃定律

邊際效用是現代經濟學發現的一個重要規律。它的基本內容是,在一定時間內,在其他商品的消費數量保持不變的條件下,消費者從某種物品連續增加的每一消費單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邊際效用是遞減的。常見的一個例子是,對於一個需要4個饅頭才能吃飽的人來講:吃第一個饅頭可以使他直接緩解飢餓感,因而其邊際效用是最大的;吃第二個、第三個饅頭的邊際效用依次遞減;到吃第四個饅頭時,他已八九分飽,幾乎是可吃可不吃的了,故邊際效用最小;等吃到第五個時,饅頭就有可能產生負效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可以從兩個角度去解釋。一是從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來進行解釋,認為效用即滿足程度是人神經的興奮,外部給一個刺激(即消費某種物品給以刺激,如吃麵包刺激胃),人的神經興奮就有滿足感(產生效用)。隨著同樣刺激的反覆進行(消費同一種物品的數量增加),興奮程度就下降(邊際效用遞減)。二是從物品的多用途的角度來進行解釋,認為消費者總是將第一單位的物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第二單位的物品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如此等等。這樣,物品的邊際效用,就隨著其用途重要性的遞減而遞減。貝勃定律是社會心理學發現的一種現象。

效應分析

邊際貢獻分析就是在對成本進行習性分析的基礎上,根據在相關範圍內固定成本相對不變的特性,在決策分析時對這部分成本不予考慮,而只對產品所創造的邊際貢獻進行分析,通過比較各方案的邊際貢獻大小來確定最優方案的分析方法。
1.開發新產品的決策分析
前面敘述的只是利用企業剩餘生產能力分析研究究竟開發哪種新產品比較合適。至於通過增加固定資產投資,擴大生產能力以發展新產品的決策,則屬於長期投資決策範圍。
2.是否接受追加訂貨的決策分析
這方面的決策可以採用差量分析法,也可採用邊際貢獻分析法。原則上只要對方客戶的開價略高於單位變動成本,並能補償專屬成本,即可接受。
3.虧損產品是否停產或轉產的決策分析
工業企業在日常經營過程中,往往會由於某些產品質量較次、款式陳舊等原因造成市場滯銷,倉庫積壓,發生虧損,這就引起了虧損產品是否要停產或轉產的問題。對於這方面的決策,通常可採用邊際貢獻分析法加以解決。

套用舉例

邊際效應的套用非常廣泛,例如經濟學上的需求法則就是以此為依據,即:用戶購買或使用商品數量越多,則其願為單位商品支付的成本越低(因為後購買的商品對其帶來的效用降低了)。當然也有少數例外情況,例如嗜酒如命的人,越喝越高興,或者集郵愛好者收藏一套郵票,那么這一套郵票中最後收集到的那張郵票的邊際效應是最大的。
舉一個例子,大家可能就比較生動地能夠理解了。比如說我們在餓了的時候,給你拿了一盤包子,你在吃的時候,第一個,乃至第五個非常香,最後吃飽了,剩下幾個包子就不想吃,覺得不太好,好的感覺沒有了。就是這個,甚至達到了產生不好的感覺。物質消費達到了一定的程度,人們就開始對這種狀況的消費會產生一種厭倦的心理。
邊際效應邊際效應
邊際效益遞減是經濟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它說的是在一個以資源作為投入的企業,單位資源投入對產品產出的效用是不斷遞減的,換句話,就是雖然其產出總量是遞增的,但是其二階導數為負,使得其增長速度不斷變慢,使得其最終趨於峰值,並有可能衰退。
最明顯的詮釋,就是非線性函式,例如二次曲線。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例子:給你一個可愛多,你高興的亂跳以為賺了,接下來是第二個……可是一直給你,你會覺得開始噁心了。這有兩個原因:一,你吃飽了,生理不需要了,二,你吃膩了,刺激受夠了。你希望有個機會表白自己“老大,給個哈根也好啊?”
所謂的新官上任三把火,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剛來了要混個臉熟,所以拼盡全力在所不辭。日子一久,也就淡了。一般的教材會這樣解釋:神秘莫測的心理學和社會學。
邊際效應邊際效應
如果我們建立一個映射,使得各種效用是可比的(比如,我們定義跑得快比跑得穩好,這並非沒有意義,賽車界就是個例子),那么在一個時間序列上,投入和產出(以及累積投入和累計產出)就可以作為模型。通過上面兩個例子可見,這個概念可以理解成兩個特點:一,t=0比t->無窮時候的產出大的多(這是序列函式的像)。二,t->T和t->T+1在T->無窮時候的變化不大(這是像的一階倒數)。前者說明總體趨勢遞減,後者說明遞減速度趨緩。
我們可以想想,邊際效用遞減是一個無處不在的規律,你想過四級,於是找了本寶書,從A背起,不錯,一會兒就背完呢(當然,本來A就不太多,我就是這種人),然後是B,然後是……B part2,然後是B part 2 1/2...級數的概念有了套用。當然你可以選擇從Z開始背回頭(當然,我也是這種人)。
可見,投入和產出是相同的概念,由於投入了就要求有產出,所以邊際效益遞減的逆仍然適用。

領域運用

科技領域

比如說,一開始投入1元能得到2元的產出。隨著投入規模不斷擴大,到一定程度後,同樣投入1元時,產出可能只有1.2元,甚至只有1元、0.8元、0.6元……越來越少。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邊際效應打破了人們原有的思維,也就是“投入-產出”的慣用模式。
當處在某處“邊際”時,這一模式失效了。既然被稱為“邊際效應”,也就是說它可以概括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而不僅僅限於經濟學的領域。
為了解決太空人在太空失重的情況下書寫問題,美國投入了上億元,最後研發出了特殊的原子筆。而前蘇聯卻在沒有投入的情況下,巧妙地解決了問題:讓太空人帶支鉛筆上天。(當然,這只是個笑話故事,事實上鉛筆也不是普通鉛筆而是特製的鉛筆,此處用這個故事只是藉此來比喻一些生活中常見的邊際效應現象。)
如果說問題的解決作為產出的話,這中間投入的科技研發和時間,就是投入了。
從投入-產出的模式進行考核,上面的故事中看到了“邊際效應”的身影。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在科教興國的方針下,在科技作為生產力的理論指引下,我們如果進入“惟科學論”的思維模式,最後很有可能,就是撞在“邊際效應”南牆上。
所以說,科技並不是越多越好,越高越好,更重的是其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的實用性、針對性。

教育領域

在教育過程中,隨著班主任教育投入的強度增大,效果也隨之增加,當投入增大到一定量時,教育效果不再正向增加;若繼續強化,教育效果明顯下降並出現負向增長。這是為什麼?於是我查閱了有關班級管理的書籍,明白了這種現象是教育上的“邊際效應”。任何一個教育活動,初始階段教育對象接受相關信息的效果最高,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降低,最後達到一個飽和點。超過了這個點,教育對象將產生牴觸心態。
因此,我們在教育學生時要善抓時機。首先要學會“雪中送炭”。這就要求班主任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學生的需要和存在的問題,且及時伸出援助之手,排解其困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錦上添花”固然輕鬆而美麗,但“雪中送炭”更為緊迫、更為重要。其次,學會“適當冷卻”,及時評價與延遲評價相結合。在班級管理中,對於學生中出現的不同問題要有區別地給予及時評價或延遲評價,以避免出現“邊際效應遞減”。如對待一些犯了錯誤的學生,有些班主任往往大動干戈,立即找來學生大加訓斥,有時還會適得其反。我們不妨採取延遲評價的方法,冷一冷後再與學生去談,有時效果會更好。即便是亡羊補牢,也為時不晚。
教育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作為班主任要經常性地從教育中反思教育,借鑑別人的經驗,管理好自己的班級,從而與學生共同獲得個人的成長。

旅遊領域

攀附旅遊的資本 邊際效應大發揮
傳統的旅行社開始向旅遊產業鏈的上下游延伸拓展,最大程度的發揮“邊際效應”,民營企業和外資開始“圈地”景區乾起了“旅遊大社區”的新實驗,本與旅遊本無多大關聯卻財大氣粗的地產資本,也繼續增加著對旅遊的興趣,打著“旅遊地產”的旗號玩起了房子和旅遊的結合。旅遊,從未像這樣吊足各路諸侯的胃口。
就在稍早前的2007年3月20日,廣東中旅剛剛以7000萬元的價格拿下廣東境內的一座世界級名山——“世界地質公園”丹霞山兩年的門票經營權。而這只是廣東中旅大丹霞計畫中的第一步。根據此前廣東中旅與當地政府達成的協定,未來將攜手2家戰略投資者投資15億元,全面參與總面積達300平方公里的大丹霞山景區的開發和運營。大丹霞景區不僅包括“世界地質公園”——丹霞山風景區,還包括車八嶺、蓮花山、小坑等森林公園。由於資金缺乏,300多平方公里的大丹霞山景區,向遊人開放的只有23平方公里,尚餘九成多的景區並未與遊人“見面”。
事實上,即使在廣東省內,廣東中旅也並不是獨一涉足景區經營的旅行社,更不是最早涉足景區經營的旅行社。,包括廣之旅、南湖國旅、廣東中旅等在內的知名旅行社都已在廣東省內全面“撒網”,介入景區景點的經營開發。
2005年9月,南湖國旅全面接手經營德慶的盤龍峽生態旅遊區和金林水鄉景區,期限為46年;2005年12月,南湖國旅與四會市簽約,接手奇石河景區的開發經營,期限為30年。
而在全國範圍內,在旅遊資源豐富的湖南、雲南、安徽等地,類似廣東這樣,在一定年限內將景區經營權交給傳統旅行社開發的例子可謂比比皆是。傳統旅行社“轉身”涉足產業鏈上游的景區經營趨勢已逐漸明晰。
多頭瓜分微利的現狀和未來外資旅行社的搶食,讓國內的傳統旅行社不得不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
相對於傳統旅行社紛紛轉身涉足旅遊產業鏈上游景區經營的表面現象,業內和公眾對動作背後的原因和影響更為關注。
擁有1000多家旅行社的廣東旅遊業發展,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隨著競爭的加劇,利潤已日漸攤薄。按照業內相對中肯的說法,在旅行社傳統的兩大塊業務構成中,國內游的毛利率已降至10%左右,原本最賺錢的出境游現今也只維繫在15%以內。而在獲利的頂峰時期,國內游可達15%,出境游更是高達20%以上。
一個完整的旅遊產業鏈涉及吃、住、行、游、購、娛等眾多環節,傳統的旅行社往往也只是承擔組團的單一職能。這部分利潤多數還要被酒店、景區、餐飲、交通等環節瓜分,最後能歸到旅行社的利潤十分稀少。知情人士透露,一般情況下,在省內游線路上,旅行社的利潤尚不及整體利潤的1/10,而住宿及飲食占了1/2,景區占1/3,其餘的則是交通、娛樂等方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