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獻邊際分析法

貢獻邊際分析法即單位資源貢獻邊際分析法是指以有關方案的單位資源貢獻邊際指標作為決策評價指標的一種方法。

定義,公式,運用,案例分析,案例一,案例二,案例三,

定義

貢獻邊際分析法即單位資源貢獻邊際分析法是指以有關方案的單位資源貢獻邊際指標作為決策評價指標的一種方法。

公式

當企業生產只受到某一項資源(如某種原材料、人工工時或機器台時等)的約束,並已知備選方案中各種產品的單位貢獻邊際和單位產品資源消耗額(如材料消耗定額、工時定額)的條件下,可按下式計算單位資源所能創造的貢獻邊際指標,並以此作為決策評價指標。 單位資源貢獻邊際=單位貢獻邊際 /單位產品資源消耗定額
單位資源貢獻邊際是個正指標,根據它作出決策的判斷標準是:哪個方案的該項指標大,哪個方案為優。 單位資源貢獻邊際分析法比較簡單,經常被套用於生產經營決策中的互斥方案決策,如新產品開發的品種決策

運用

運用前提:相關成本全部為變動成本。具體運用中可分為以下兩種:
1. 比較貢獻邊際總額
方案項目 A方案 B方案
相關收入 RA RB
相關成本 CA CB
貢獻邊際 TcmA TcmB
TcmA > TcmB,A方案優於B方案;若TcmA < TcmB,B方案優於A方案;若TcmA = TcmB,A方案與B方案相同。
2. 比較單位資源貢獻邊際
單位資源貢獻邊際=單位貢獻邊際/單位產品的資源消耗額

案例分析

案例一

開發新產品的決策分析
某廠準備利用剩餘生產能力開發新產品,有甲乙兩種產品可供選擇,生產甲產品的最大產量為1000件,乙產品的最大產量為1500件。甲產品單位售價為60元,單位變動成本為40元。乙產品單位售價為40元,單位變動成本為25元。  根據上述資料進行分析:
甲產品邊際貢獻總額為:(60-40)×1000=20000(元)
乙產品邊際貢獻總額為:(40-25)×1500=22500(元)
因此該廠應開發生產乙產品。

案例二

是否接受特殊訂貨
某廠生產某種產品的生產能力為1萬台,已接受訂貨8000台,單價為1100元,固定成本總額為120萬元,單位產品的變動成本為850元。現有一客戶要訂購該產品2000台,單價為950元,該廠是否應接受這批特殊訂貨?
分析:如果只接受前面的8000台訂貨,銷售收人為880萬元,總的變動成本為680萬元(850×8000),總成本為800萬元(120+680),銷售利潤為80萬元(880-800)o如果接受這批特殊訂貨,則銷售收人為1070萬元,銷售收人增加190萬元(950X2000),變動成本總額為850萬元,增加170萬元(850×2000),總成本為970萬元(850+120),銷售利潤為100萬元。利潤總額增加20萬元。
這是因為在生產能力允許的條件下,增加產量,一般只會增加產品的變動成本,這樣便可以大大減少單位產品分攤的固定成本。雖然新的訂貨價格較低,但企業仍有利可圖,所以應接受這批特殊訂貨。其決策的原則是:特殊訂貨的單位產品價格要大於單位產品的變動成本,既邊際貢獻大於0。
直接用邊際貢獻進行計算:
新訂貨每台產品的邊際貢獻=950-850=100(元)
新訂貨總的邊際貢獻=100X2000=200000(元)
這20萬元邊際貢獻,就是接受這批特殊訂貨為企業增加的利潤額。

案例三

對虧損產品是否停產的分析決策
在生產多種產品的企業中,有時會有個別產品是虧損產品,對這種產品是否應該停產進行決策。  某廠生產三種產品,年終結算,共盈利8萬元,其中甲產品盈利8萬元,乙產品盈利2萬元,丙產品虧損2萬元。那么企業是否應停止乙產品的生產呢?
具體分析如下:
丙產品年銷售收人為20萬元,年變動成本為18萬元,年固定成本為4萬元。淨虧損2萬元。但我們看到,如果停止丙產品生產,其固定成本4萬元因其是沉沒成本,因此就要分攤到甲乙兩產品中去,沖減利潤4萬元,使得全廠利潤由原來的8萬元降低到6萬元(8+2-4),減少了2萬元。由此可見,當其他產品不能增產,又不能安排生產其他別的有利產品來代替丙產品時,還是繼續生產丙產品對企業有利。因為丙產品雖然是虧損產品,但它可以提供2萬元的邊際貢獻(20-18),相應的提高了企業的利潤總額。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保留虧損產品的決策域是其邊際貢獻大於0,這樣企業仍然有利可圖;當邊際貢獻等於0時,盈虧兩平,利潤為0;當邊際貢獻小於0時,已屬於絕對虧損產品,就應該停止該產品的生產,否則就會給企業帶來經濟損失。
邊際貢獻不僅適用於對單項產品的生產進行分析、決策,同時也適用於對多種產品生產進行分析決策。因為很多企業都是同時生產多種產品,而各種產品的邊際貢獻一般來說也是不相同的,在這樣情況下,套用邊際貢獻分析決策方法,可以使企業更加合理地安排生產,使企業獲得最大的利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