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夏行政區劃

遼金夏行政區劃

遼金夏行政區劃主要是介紹遼朝金朝西夏國的行政區劃。

遼襲唐制,將全國分為5道。金采宋制,曾分境內為17路、20路。

西夏行政區劃大體上是)、兩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遼金夏行政區劃
  • 概述:遼、金、西夏三個朝代的行政區劃
  • :5道
  • :17路(初期)20路(後期)
主要內容,遼,金,西夏,特點,

主要內容

與北宋對峙的遼,是統治中國北部的一個王朝。從公元916年創建,到1125年為金所滅,歷經9帝,共統治210年。 據《遼史·地理志》記載,遼朝行政區劃大體上是)、三級。共有5京、6府,156州(軍、城),309縣。“遼”全境一級行政區分5個道,每個有一個政治中心,稱為京,並以京的名稱來命名道;道下設府、州、軍、城4種政區,為同一級別。遼五京 ,包括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約相當於今天省級行政機構的省會,因遼帝四時巡行,有四時捺缽制度,故國都並不固定。
遼朝全圖遼朝全圖
軍主要設定在蒙古高原和女真活動地區。

治所
轄區數目
府名稱
州名稱
上京道
上京 臨潢府
一府二十三州
臨潢府
祖州、懷州、慶州、泰州、烏州、永州、饒州、徽州、成州、 懿州、渭州、壕州、原州、福州、橫州、鳳州、遂州、豐州、順州、 儀坤州、長春州、龍化州、隆聖州等
東京道
東京 遼陽府
兩府10州
遼陽府、黃龍府
開州、定州、保州、辰州、盧州、鐵州、興州、湯州、崇州、海州等
中京道
中京 大定府
兩府六州
大定府、興中府
成州、宜州、錦州、川州、建州、來州等
南京道
南京 析津府
一府五州
析津府
順州、檀州、涿州、易州、薊州等
西京道
西京 大同府
一府九州
大同府
豐州、雲內州、寧邊州、奉聖州、蔚州、應州、朔州、東勝州、金肅州
遼襲制,將全國分為5道(亦稱為5路),每道(路)有一個政治中心稱府,建有京號,並以京號命道,合稱五京道(或五京路):上京道、東京道、中京道、南京道、西京道。道或路的下級單位、縣的上級單位有府、州、軍、城四類,縣的同級單位有州、軍、城。

與南宋對峙的金,也是統治中國北部的一個王朝。公元1115年創建,1125年滅遼,次年滅北宋,至1234年亡,共歷9帝,統治120年。金采宋制,曾分境內為17路、20路,分別置於皇統二年(1142年)和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國都初期在上京會寧府,1153年海陵王遷都燕京(今北京)是金朝第二個都城,稱金中都,金朝第八位皇帝宣宗於1214年遷都南京(今開封),金在蒙古軍的進攻之下又遷都蔡州直至滅亡。
金朝全圖金朝全圖
金行政區域實行路、府(州)、縣三級管理,路為一級行政區。西夏等為其屬國。金采宋制,曾分境內為17路、20路,分別置於皇統二年(1142年)和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20路為中都路上京路、鹹平路、東京路、北京路、臨潢府路、河北東路河北西路大名府路西京路南京路山東東路山東西路河東北路河東南路京兆府路鳳翔路鄜延路慶原路臨洮路。泰和五年(1205年)金章宗並臨潢路於北京路,是為19路。路下轄府、州,府、州下領縣。泰和五年時,金國境內有府、州179,縣683。

西夏

據《宋史·夏國傳》記載,西夏行政區劃大體上是)、兩級。共22州:河南9州、河西9州,熙、秦河外4州。另分左右廂十二監軍司,作為軍管區。
西夏西夏

特點

縱觀道(路)制時期的行政區劃有這樣幾個特點: (1)無論在唐代、宋朝,還是五代十國、遼朝和金朝,道或路是最高行政區劃單位始終沒有變; (2)該時期六百多年中,始終實施的是三級行政區劃,最基本的單位是道或路—府或州—縣; (3)上一個時期(魏晉南北朝至隋朝的州制時期)最高的行政區劃單位——州,在此時期仍繼續沿用,不過變成了行政區劃的第二級單位,隸屬於道或路; (4)還引進了府、軍、監等行政區劃單位,尤其是府一直沿用下去,成為一個長期廣泛採用的重要行政區劃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