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大鼓

遼寧大鼓

遼寧大鼓也叫東北大鼓.是一種傳統戲曲劇種。主要流行於中國東北即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因一度盛行於瀋陽,而瀋陽於清末曾設奉天府,故曾有"奉天大鼓"之稱。民國十八年奉天省改稱遼寧省後,又曾稱作"遼寧大鼓"。遼寧大鼓約形成於清代中期,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說唱,並在腿上綁縛"節子板"擊節,也叫"弦子書"。後發展成一人自擊書鼓和簡板演,另有人操大三弦等專司伴奏,說唱表演採用東北方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遼寧大鼓
  • 外文名:Liaoning drums
  • 地理位置: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
  • 鼎盛時期:上世紀30年代
  • 經典曲目:《露淚緣》、《紅岩》
  • 又名:弦子書、屯大鼓
歷史溯源,藝術特色,傳承價值,

歷史溯源

遼寧大鼓的起源有二說:一說清乾隆年間北京弦子書藝人黃輔臣來瀋陽獻藝,吸收當地民歌小調演變而成;二說清道光、鹹豐年間遼西"屯大鼓"藝人進城獻藝,發展為奉天大鼓。東北大鼓的唱腔是在弦子書、子弟書的基礎上,吸收借鑑樂亭大鼓、京韻大鼓及二人轉逐漸形成的。據霍大順介紹,在上世紀30年代左右,東北大鼓發展到鼎盛時期,在瀋陽的各茶樓、北市場、小河沿等地,到處都能聽到東北大鼓。當時張作霖就很愛聽著名藝人霍樹棠唱的遼寧大鼓。
遼寧大鼓早期主要在鄉村流行,民間俗稱"屯大鼓"。演唱的曲調是當地人們熟悉的土腔土調,唱詞也不甚講究。許多藝人在演出中甚至當眾翻看唱本,照本宣科地演出,俗稱"把垛說書"。演出的節目以中篇為主,有《回杯記》、《瓦崗寨》、《彩雲球》、《四馬投唐》、《白玉樓》等。19世紀末東北大鼓進入城市,主要演唱短段節目,唱詞也移植了一些子弟書詞。知名藝人有車德寶、門振邦、王德生、張萬勝等。20世紀初期,大批女藝人進入東北大鼓表演行列,男藝人退而伴奏。當時知名的女藝人有劉問霞、金蝴蝶、尹蓮福、侯蓮桂等,其中劉問霞曾獲得過"奉天大鼓鼓王"的稱號。號稱"書場姊妹花"的朱璽珍和朱士喜姐妹挑梁的"朱家班"曾於20世紀30年代到天津演出,朱璽珍在那裡被譽為"遼寧大鼓皇后";由傅凌閣及其4個女兒傅鳳雲、傅翠雲、傅桂雲和傅慧雲挑梁的"傅家班",則將東北大鼓帶到了北京。

藝術特色

融入了一些京劇、京韻大鼓和東北民歌的唱腔,曲調豐富,唱腔流暢,表現力較強。以說唱中、長篇書為主,內容大多取材於戲曲、小說和傳奇故事,成了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

傳承價值

遼寧大鼓在流行地人民的娛樂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曲本和音樂也影響了其他藝術,如《憶真妃》被多種鼓曲移植,唱腔曲牌【慢西城】被二人轉吸收等等。
遺憾的是大部分的唱段已經無人能唱了,在瀋陽,現在基本沒有演出東北大鼓的地方和氛圍,有名望的藝人大多謝世,最年輕的藝人也年近花甲,霍樹棠當年教的21個學生也都轉行了,東北大鼓處於後繼無人的窘境。東北大鼓的聽眾大批轉移,傳承和演出遇到嚴重困難,生存出現危機,在此情勢下,保護和發展東北大鼓刻不容緩。目前,瀋陽市已開展了普查徵集資料實物,編撰東北大鼓系列叢書等工作,以保護瀕危的東北大鼓藝術。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