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光王國

達光王國

達光王國,是傣族先民在雲貴高原地區建立的軍事民主制國家,包括漢史中記載的哀牢國(達光王國前期)和撣國(達光王國後期)。“達光”為傣語音譯,意思為“中心、中央”,“達光王國”就是“中央王國”。“達”為“眼睛、目光、眼光”,“光”為“堆積、焦聚”,“達光”就是“目光焦聚的地方”,延伸意思為“中央、中心”。

達光王國最早出現在瀾滄江怒江上游地區。公元前後,漢帝國勢力逐漸滲入雲南高原,在達光王國的領土上設定了永昌郡,達光王國的統治中心被迫轉移到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達光王國
  • 英文名稱:Meng Daguang
  • 簡稱:達光
  • 所屬洲:亞洲
  • 首都:勐掌
  • 主要城市:勐掌(今保山)、勐緬(今騰衝)
  • 官方語言:哀牢語(古傣語)
  • 政治體制:邦聯制
  • 國家領袖:召隆(九隆)
  • 人口數量:55萬左右
  • 主要民族:哀牢族(傣族先民)
  • 主要宗教:圖騰崇拜
達光前期,聯盟時期,鼎盛時期,漢影響時期,達光後期,重新崛起,抵抗驃人,最終滅亡,

達光前期

達光前期(哀牢國時期)

聯盟時期

公元前八世紀到公元前五世紀,在怒江瀾滄江中上游地區陸續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城邦。這些城邦中,以“勐掌”(今保山盆地)最強,“勐掌”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擁有了比其他城邦更多的人口與資源,具備了較高的馴養技藝及耕作技術,成為很多城邦效仿的對象,逐漸形成以“勐掌”為中心的聯盟。
“勐掌”不僅是其他城邦效仿的對象、也是眾多城邦焦聚的地方,因此又被稱作“勐達光”。“達”為“眼睛、目光、眼光”,“光”為“堆積、焦聚”,“達光”就是“目光焦聚的地方”,延伸為“中央、中心”之意,“勐達光”即“達光王國”,就是“中央王國”。

鼎盛時期

據《薩省臘莽鑒》記載,初期的“勐達光”王位傳襲更迭比較類似於“禪讓制”的公眾推選,主要是在位的王指定繼承人或公眾推選。《薩省臘莽鑒》中有一段記載,說“勐達光”的第一位王無子,臨死便將王位傳給女兒,但女兒與妖龍為孽,族人深受其害卻沒有辦法,後來有一個後生用計除了妖龍,便被族人擁立為新王。
由於世襲制度尚未完善,“勐達光”王位傳襲極其混亂,也沒有相關史料的記載,也不知道傳了多少代王。但從考古發現,“勐達光”已經進入高度文明的青銅時代。在“勐達光”故地(今保山)出土了門類齊全、功用及制型各異的五百餘件青銅器生動表明,幾乎與中原華夏民族同步。
出土的青銅器中,除大量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外,還有相當數量的以鉞、戚為代表的兵器和以鐘、鼓為代表的禮樂器,以及多達13件的編鐘。編鐘是古代特有的宮廷打擊樂器,也是帝王禮事、宴辜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廟堂之樂”。這些編鐘雖久經沉埋,但出土後完好如初,色澤鮮明,紋飾清晰,音質宏亮,音列井然,並有雙音鐘。據專家考證,其使用年代為戰國中期。編鐘的出現和使用,表明達光的傣族先民不僅掌握了較高的鑄造工藝,而且還懂得了一定的樂理知識,並在測音、試音及演奏上也達到了較高水平。因為編鐘對青銅鑄造技術要求甚高,而特定的樂音又對每件編鐘的制形、大小、高低、厚薄及合金配比等有著特殊的規定性,稍有差錯都將影響其音頻、音質和音響效果。

漢影響時期

公元前一世紀開始,史籍開始有“勐達光”的記載,因當時的國王叫“哀牢”,漢史也就把“勐達光”翻譯為“哀牢國”。《華陽國志》和《後漢書》等都記載說,哀牢“宜五穀蠶桑”,“出銅、鐵、鉛、錫……”,說明當時被叫做“哀牢國”的“勐達光”不僅物產豐富,還掌握了比較先進的銅、鐵、鉛、錫生產加工工藝。
“勐達光”被漢帝國注意的時,東面的滇國已經臣服漢帝國,滇國故地被漢帝國設定了益州郡,漢帝國開始將勢力範圍伸入“勐達光”,強制從四川遷呂不韋後裔呂氏家族到“勐達光”王都“允掌”(象城)附近居住,並在“勐達光”的領土上強制設了邪龍(今巍山)、比蘇(今雲龍)、嶲唐(今雲龍漕澗)、不韋(今隆陽金雞)等四縣,併入益州郡(治所在今昆明)。“勐達光”在漢帝國的影響下,開始吸收來自中原的各種文化,還在漢帝國的曆法上加以改進、創製出符合當地農業生產及日常生活的“大傣歷”,農業及生產技術得到全面提高。
公元45年,滇國殘餘勢力的反漢起義軍逃入“勐達光”境內,漢帝國軍隊追至“允掌”附近,在“允掌”附近的展開大戰,殺死起義軍7000餘人,俘虜5700餘人,繳獲馬3000匹,牛羊3萬餘頭,主帥棟蠶也被斬殺。這場大戰導致很多“勐達光”百姓驚慌逃亡至怒江以西地區及伊洛瓦底江上游一帶。
公元47年(東漢建武二十三年),“勐達光”國王賢栗(哀牢之重孫)遣使拜訪越雟郡(今四川西昌、雲南楚雄以北)太守,請越雟郡太守向漢帝國皇帝轉達歸附之意,願率部歸順漢帝國,後被漢帝國封為郡長。隨著漢帝國勢力的不斷深入,“勐達光”將統治中心由怒江以東的“勐掌”轉移至怒江以西的“勐緬”。
公元69年,“詔達光”柳貌看到漢帝國統治的怒江以東地區在發展變化,留在怒江以東的族人在漢帝國統治下變得富足,深感漢帝國之強大,遂決定歸附漢帝國。於是,率屬下各部落王國77邑王、5萬餘戶、55萬多人舉國“內附”,並派其子到漢帝國京都洛陽表明歸屬意願。漢帝國欣喜若狂,將昆明人活動的雲南(今祥雲)、葉榆(今大理)兩縣,已占領的“勐達光”領土邪龍(今巍山)、比蘇(今雲龍)、嶲唐(今雲龍漕澗)、不韋(今隆陽金雞)四縣,又在瀾滄江東岸的博南渡口開闢了博南縣(今永平),加上“勐達光”在怒江以西控制的領土(後設“哀牢縣”),設定“永昌郡”(“永昌”即傣語“允掌”的對音),劃歸“詔達光”柳貌和永昌郡守共同治理。
公元76年,達光國王類牢與永昌太守及漢帝國統治者產生矛盾,率達光眾部起兵反漢,迫使太守王尋逃到葉榆(今大理),達光軍隊一路攻下嶲唐(今雲龍漕澗),打至博南(今永平),漢帝國急忙派出9000多人的軍隊進行反擊。公元77年,漢帝國軍隊擊敗達光軍隊,類牢率部逃亡至怒江以西地區。
至此,漢帝國基本控制住了怒江以東地區的達光領土。逃亡至怒江以西的達光王國殘餘勢力,很快又在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區崛起,被以後的漢史稱為“撣國”。

達光後期

達光後期(撣國時期)

重新崛起

公元77年,達光國王因類牢反漢失敗,統治中心開始轉移到怒江以西的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區,成為怒江以西地區、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區各部族的盟主,很快又在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區崛起。
崛起的達光王國,與南部的驃國開始發生衝突,驃國不斷對達光王國進行侵擾。東北有強大的漢帝國,南面有驃國侵擾,受到兩面夾擊的達光王國,選擇了向更加強大的漢帝國靠攏。據《後漢書·西南夷哀牢傳》載:“公元97年,達光王國國王雍由調派遣使臣經永昌到洛陽出使東漢帝國,贈送達光王國出產的珍寶,漢和帝劉肇回贈了金印和紫綬帶,同去的部落頭人也得到漢和帝贈予的印、綬和錢帛”。公元120年,雍由調又派遣使臣及龐大的雜技團出使漢帝國。公元131年,雍由調再次派遣使團經日南郡(今越南西北部)出使漢帝國,並向漢帝國贈送了達光王國的大象。
達光王國與漢帝國建立外交關係後,不僅解除了漢帝國的軍事威脅,還得到漢帝國的支持,達光王國民眾與漢帝國境內的族人來往頻繁,雙方使臣也頻繁互訪,達光王國吸取了漢帝國的先進文化,引進漢帝國的曆法,農業生產得到提高,民眾開始富足,軍事也得到加強,南面的驃國懾於逐漸強大的達光王國,開始停止了對達光王國的大規模軍事侵擾,只敢時不時試探性地對達光王國進行侵擾

抵抗驃人

公元二世紀末,東漢帝國群雄並起,有的擁兵自重;有的招賢納士,占州郡以待良時……。此時,與達光王國接壤的東漢帝國永昌郡名存實亡,永昌郡治下的各部族紛紛自立,開始威脅到達光王國的安寧,達光王國失去漢帝國的軍事支持,南面的驃國開始大規模向北用兵,直接占領達光王國尊莫、東帕一帶的領土,並繼續向北擴張。
公元234年,達光王國瑪展王去世,尚穆達王被推舉為國王,為平定叛亂和抵禦驃國進犯,遷都蒲甘姆。公元242年,尚穆達王去世後,其女婿列米滿(貢瑪法)繼承王位,對內開始一系列改革,對外積極抵禦驃國。
列米滿執政時期(242-281),達光王國國力大增,周邊小國紛紛歸附,成為東南亞地區最強大的王國。列米滿之後,經歷五任國王,天下太平,人民生活水平空前提高,社會文明達到歷史新高。
公元五世紀,驃國又開始不斷侵擾達光王國南疆,南部的傣族民眾苦不堪言。尚列佐滿王為抵禦驃國侵擾,率傣族軍民沿伊洛瓦底江南下,在瓦南班地區砍伐森林、開墾田地、建立城鎮,並派兵鎮守瓦南班。
公元517年,尚列佐滿去世,驃國蠢蠢欲動,國內各地頭人也相互攻伐,內憂外患。為穩定局勢,大臣們擁立賢能的三等和尚繼位。公元562年,三等和尚去世,還政於尚列佐滿的後人尚列佐。公元565年,尚列佐去世,吳尚佐繼位。

最終滅亡

公元六世紀中期,國勢強盛的驃國人口猛增,不少驃人開始遷移到瓦南班一帶居住,驃國與達光王國的衝突不斷升級,吳尚佐忙於應對驃國的進犯,瑞麗江一帶的傣族頭人混魯、混賴兄弟趁機做大,兼併周邊領土,於公元567年,在勐卯(瑞麗)建立“果占壁王國”。
公元586年,驃國為尋找新的都城,傾其全國之力北征,一舉攻下達光王城蒲甘姆,達光王國土崩瓦解,達光王族(哀牢王族)紛紛逃亡至達光(哀牢)故地,各地頭人紛紛自立。混魯、混賴兄弟趁亂兼併達光各部族,並率傣族軍民抵禦驃國的進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