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道德經·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五十一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道德經
  • 外文名稱:Tao Te Ching
  • 作品別名:《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 創作年代春秋時期
  • 作品出處:道德經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老子
基本信息,原文,譯文,注釋,引語,評析,作者簡介,作品出處,

基本信息

【出處】道德經
【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戰國時期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①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②。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③;養④之覆⑤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⑥。

譯文

道生成萬事萬物,德養育萬事萬物。萬事萬物雖現出各種各樣的形態,環境使萬事萬物成長起來。故此,萬事萬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貴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貴,就是由於道生長萬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養萬物而不加以主宰,順其自然。因而,道生長萬物,德養育萬物,使萬物生長發展,成熟結果,使其受到撫養、保護。生長萬物而不居為己有,撫育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導引萬物而不主宰,這就是奧妙玄遠的德。

注釋

1、勢:萬物生長的自然環境。一說:勢者,力也;一說,對立。
2、莫之命而常自然:不干涉或主宰萬物,而任萬物自化自成。
3、亭之毒之:一本作成之熟之。
4、養:愛養、護養。
5、覆:維護、保護。
6、玄德:即上德。它產生萬物而不居為己有,養育萬物而不自恃有功。

引語

這一章是著重講“德”的作用,可以看作是三十八章的繼續。老子在這章里再一次發揮了“道”以“無為”的方式生養了萬物的思想。本章里的“玄德”即“上德”。老子認為,“道”生長萬物,“德”養育萬物,但“道”和“德”並不干涉萬物的生長繁衍,而是順其自然。“德”是“道”的化身,是“道”的人世間的具體作用。萬物成長的過程是:一、萬物由“道”產生;二、“道”生萬物之後,又內在於萬物,成為萬物各自的本性;三、萬物依據各自的本性而發展個別獨特的存在;四、周圍環境的培養,使各物生長成熟。

評析

在前面的某些章節中,我們已經了解到老子關於“道”和“德”二者之間的關係,也了解到“道”、“德”與萬事萬物之間的關係。這一章同樣論述的是“道”以“無為”的方式生養了萬物的學說,有學者認為,“老子提出‘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的見解,說明萬物是在無為自然狀態中生長的。‘莫之命’,即孟子所說‘莫之為而為者天也’的意思。萬物的生長,是順應著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而長的,各自適應著自己所處的具體環境而生長的,根本就不可能有所謂主持者加以安排,然後才能生長的。這一點,是老子反對鬼神術數的表現,反對有神論的表現,就萬物的生長卻需要依據著客觀自然界存在的規律來說,老子稱之為‘道生之’。就客觀自然界存在的規律具體運用於物的生長來說,老子稱之為‘德畜之’。萬物生長,既然必須依據自然界的規律,而為自然界的規律的具體運用,所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但萬物的尊道貴德,也僅為對自然界的規律的依據與運用,不是另有什麼主宰者加以命令與安排的,這種現象,老子認為是無為自然的狀態,所以說‘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我們同意以上所述觀點,因為道之創造萬事萬物,並不含有什麼主觀的意識,也不具有任何目的,而且不占居、不主宰,整個過程完全是自然而然的,萬事萬物的生長、發育、繁衍,完全是處於自然狀態下。這就是“道”在作用於人類社會時所體現的“德”的特有精神。顯然,這是一種勿庸置疑的無神論思想,它否定了作為世界主宰的神的存在,這在先秦時代的思想界應該說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作者簡介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老聃(dān)(約前571~前471),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此地本是封於西周的陳國,今河南鹿邑,安徽渦陽存有爭議)人。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作品出處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五十一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