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道恆無為

《道德經·道恆無為》,作者李耳(約前580年—前500年之後)(誕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字伯陽,又稱老聃,後人稱其為“老子”。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道德經·道恆無為
  • 創作年代:春秋時期楚國
  • 作品出處:道德經
  • 作者:李耳
原文,譯文,出處,作者,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無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譯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道》是恆久的,他是無為,可是它又是有著無
所不能為的能力。人主如果要是能遵守的話,他的臣子們就會自然而然的被教化。
《化而欲作,唔將鎮之以無名之朴》臣子們在自我教化的時候,也會慢慢有各自的私慾,這樣我就
去用《道》的法則來施加鎮壓。
《鎮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欲》用《道》的法則來施加鎮壓的話,人民自然而然的也就會,各歸其為
了,私慾也就沒有了。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沒有私慾了,這樣人們的心就會變得寧靜,天下也就會自然而然的安定
了。這是老子《道經》中的最後一章,他把從第一章,到第三十六章里所有的理念,都融入的這一章中老子
的理想社會裡面,這一章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鎮之以無名之朴》這句話眾說紛紜,有人說《鎮》之意不
是運用武力鎮壓的意思。可我認為是,因為我們人類,有什麼大的過錯的時候自然界也會用一定的懲戒,來
說明有些事情可以去做,有些事情不可以去做。這是很正常的事。道效法的是自然,人效法的是道,所以說
用武力來稍加鎮壓是可以理解的啊!
老子認為, “治大國”就像“烹小鮮”一樣容易,不必刻意作為,順其自然。對待人民“虛其心,實其腹,若其志,強其骨”就足夠了。凡事不必刻意,“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要做到“上如標枝,民如野鹿”就對了。

出處

《道恆無為》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三十七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作者

李耳(約前580年—前500年之後)(誕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字伯陽,又稱老聃後人稱其為“老子”。漢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縣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