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安寺

道安寺

道安寺全稱“護國道安寺”,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世稱“沙門釋姓之源”,古名“五重寺”,亦名“義安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護國道安寺
  • 古名:五重寺
  • 亦名:義安院
  • 約建於:晉時符秦時期
基本概況,歷史沿革,道安國師,

基本概況

道安寺,古名“五重寺。”亦名“義安院”。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神禾原畔雞子山,此地處於神禾原東麓,杜曲鎮彰儀村原上。此處正是神禾原向西北拐彎凸出之地,地勢顯亮無遮,其後原兩邊的走勢回收,猶如躍躍欲飛的雞兩翼而奮起,故人們稱為雞子山(又道此地荒坡草叢,四時多棲野雞故名雞子山)。又因唐宋時季,在此處建有真武廟,有朝陽大殿,俗稱雞子殿。
據雞子山,朝陽殿,真道安寺武廟碑記:“道安寺唐宋以來舊有。”
道安寺
《鹹寧縣誌》云:“道安寺在城南四十里,北王里,為秦國師道安居地。”
現存《符秦國師塔記》碑載:“府城南有義安院,為秦國師遺蹟,寺內有道安洞院,院中有塔,西倚高崖,東眺樊南之景。南行七、八里至炭谷(今太乙)……。慶厝中(北宋仁宗年號)有隋智悟大師斷肱歷志,行業清苦,籌資重修二塔。”
《長安城南記》云:“……此釋道安棲隱之處,薨痊於此。信不誣矣!”
新街村樊家什子有古廟一座名“國師廟”相傳為道安寺之門。神禾原畔至今亦名“寺腦”。足見昔日道安寺之宏偉浩大,莊嚴肅穆。因緣生滅,事事無常。道安寺亦屢遭戰亂兵燹,及唐“三武之禍”。昔日高台殿宇皆蕩然無存,僅存碑石一塊,石相數尊,橫於蓬蒿亂草之中,其景其境甚令哀嘆。
物轉星移。流年如梭。幸喜今朝。政通人合。國運增強。宗教信仰,日新月異。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十方善信的大力護持下,道安寺亦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緣起。現經區佛協開會決定,由寬嚴法師負責,道安寺修復工作。以“人間佛教”思想為指導。弘揚正法,與時俱進。廣結佛緣、廣結法緣、廣結善緣、廣結人緣。成就大眾、利益大眾、方便大眾、感恩大眾。且全面宣傳貫徹《宗教事務條例》精神。將這座千年古剎,譯經道場,推向一個更高更新的台階。

歷史沿革

晉代-----前秦時,前秦王苻堅攻占襄陽城,恭迎國師當時佛教界領袖人物----道安法師入都城長安五重寺(又名義安院,唐宋後稱道安院,道安寺)。根據這一記述,
史載;道安法師學識淵博,為中國佛教的發展開一代之風氣,他在道安寺任主持後,翻譯佛經二十五部二十九卷,主持譯出佛家典籍十部一百八十七卷。同時道安法師是淨土宗和本無宗始祖,編纂了中國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統的佛教精錄--------《綜理眾經目錄》。道安法師又是中國僧制的開創者,他親手制定了中國僧尼的規範,並統一了沙門的姓氏。宋時《高僧傳》等佛家史籍均有關於道安法師的記述。
道安寺當年的建築規模宏大,當地人傳說有;“跑馬關山門”之語。唐代以後隨著社會的動盪不安,道安寺和周圍其它寺院一起衰敗。
宋代張禮游城南諸名勝時,在《游城南記》中記載了當時道安寺的情形;“今為尼院,院中起小塔,西倚高崖,東眺樊南之景,舉目可盡”。
金代興定二年(公元一二一八,1218年)又重新修建國師塔,寺內新出土金代古碑《符秦國師塔記》一塊,內容記載了當年(1218年)重修國師塔的情形。該碑銘文為隸書,正文為行書,詳細的記載了道安法師一生的經歷。
明代趙涵在《游秦日錄》中記述著道安寺的情形;“葬塔半傾,寺已寥落”。明隆慶五年重修道安寺,該寺現存隆慶五年(公元一五七一,1571年)古碑一塊。
清代道安寺幾經修復,上世紀中期,道安寺被拆毀逮盡。一九九六年,由民間組織(道安寺周圍的幾個自然村發起公議。古稱南,北兩社。),由民眾集資在故址上重建。後來又在興教寺主持常明法師倡義和關心下,進一步擴建。先後有前國家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以及常明法師,寬池師父,寬嚴師父,雷珍民先生等許多熱心人士的相助下,道安寺又在雞子殿故址上重新修建,國師塔,國師洞,大雄寶殿,地藏殿已落成了,其它正在修建中。新建道安寺,背靠西北古鳳凰嘴,面向東南嘉午台,登臨此地令人心神俱舒,東南遠望嘉午台翠色,北望古鳳凰嘴古柏蒼桑,樊川美景盡收於眼前,決河流於腳下,少陵原畔興教寺似在眼底,神禾原猶如一條巨龍在此擺尾向前,道安寺新建的國師塔直插雲間,古老的道安洞已換新顏,登上道安寺,欣賞四時美景,會使每位造訪者感到,登臨此地別有洞天。

道安國師

道安寺道安國師東晉時代傑出的佛學家,生於東晉懷帝永嘉六年(312),卒於孝武太元十年(385),常山扶柳縣人士(今河北省冀縣境)。出生書香,早喪父母,從小就受外兄孔氏的撫養,七歲開始讀書,到十五歲時,通達五經文義,從而轉學習佛法。十八歲出家,二十四歲遇佛圖澄,親教十餘載,甚得器重,委以重用,常代說法。佛圖澄寂後,因戰亂離河南至山西,與竺法濟、竺僧輔和竺道護等,共同研究後漢安世高所譯的有關禪觀方面的《陰持入經》 、 《道地經》和《大十二門經》,並作了註解。
道安寺道安寺
東晉孝武帝太元四年(379),苻堅遣苻丕攻占襄陽,筵請道安入住長安五重寺,宏揚佛法,並主持翻譯事業,時譯場幾千人餘人。譯《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 《三法度論》等。且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談。為後來的譯經工作指出了正確的道路。魏晉沙門依師為姓,姓各不同;道安認為“大師之本,莫尊釋迦”,凡佛信徒應以釋姓為姓,自此方有沙門姓釋之始。道安不僅精通佛法,經典嫻熟,亦為一位知識淵博,造詣高深的文學家。為當時長安一般衣冠子弟所請教之導師。
世傳“學不師安,義不中難”之說。苻堅建元二十一年(東晉孝武帝太元十年,385)二月,圓寂於長安五重寺,時年七十四.觀師一生為法忘軀,譯經二十五部,二十九卷之多。為般若學中(六家七宗)“本無宗”宗祖。姚秦三藏鳩摩羅什曾贊公為“東方聖人”“恆遙而禮之”。隋天台智者大師,贊公曰:“佛圖澄、道安、慧遠三葉相承,若日月星之麗天也。”可見公一生,功在萬古,炳煜永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