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堂齋

過堂齋

中國漢傳佛教禪宗寺院的過堂齋,既然是針對“吃”這種“進食”行為所量身設計的一種“禪修”方式,那么它在僧團生活中所占有的地位則非常重要,可以說是佛教思想和禮儀的統一,因此除了提倡“素食”“療飢”之外,還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儀軌,來規矩僧侶的“進食”行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過堂齋
  • 起源於:佛教
  • 注意:我國漢傳佛教叢林中特有的儀制
  • 實質:將進食視為一種重要的修行方法
起源,儀軌,意義,現狀,

起源

菩提達摩祖師在中嶽嵩山少林寺開創中華禪宗伊始,便把禪宗弟子的行、住、坐、臥、吃等生活習慣都納入了“禪修”的範圍。佛教禪宗僧侶把“吃”作為禪修的一種方式,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佛教徒的“止惡修善”之心,為此,不但要求必須“食素”,也就是通常說的吃“齋”;而且還要“觀心”,關心的方法有五種:一是思念食物來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無虧缺,三是防止產生貪食美味的念頭,四是對飯食只作為療飢的藥,五是為修道業而受此食;更重要的還要“喜舍”,也就是“施食與六道一切眾生”。因此,佛教禪宗寺院僧侶吃飯的地方,不叫餐廳,而叫“五觀堂”或“齋堂”;用餐的過程,不叫吃飯,而叫過堂。所以,佛教禪宗信徒都把寺院的“餐食”,叫作過堂齋。

儀軌

少林禪院過堂齋分食少林禪院過堂齋分食
在過堂時,住持和尚坐在堂中的法座上,僧眾在兩邊就座。飲食之前,先要敲掛在寺廟走廊上的大木魚(梆)和葫蘆型鐵板(雲板)。梆是吃飯號令,又叫長魚。魚晝夜均不合眼,隱喻佛徒修行也應精勤不息,廢寢忘食吃飯中間,如果需要添飯菜,應將空碗送到桌邊,由齋堂服務員添,不可出聲叫喚,碗筷應擺在桌邊放齊。如住持和尚的筷子擱在碗邊上,表示他要對大眾講話;筷子放平,即不準備講話。過去,大寺廟因僧眾較多,多用"過堂"形式吃飯,並實行分食制。一般小廟,人數不多,多採用四菜一湯共食制。佛教主張過午不食,現已有改變,多數僧尼為了工作和學習,也吃晚飯,叫做"吃放參"。
少林禪院僧侶過堂齋少林禪院僧侶過堂齋
五觀堂內側,一尊斜臥的金身彌勒佛笑呵呵地“看”著堂內眾人。在悠揚的誦經聲中,不分出家人和在家人,也不管是來自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還是南傳佛教,都依序而坐,肅穆莊嚴。他們面前,3隻青瓷碗擺放成“品”字形,另有香蕉1根,勺子1隻,木筷1雙。
在眾人合手低眉念誦“供養偈語和經咒”的同時,數十名青衣僧人手持木桶,開始給眾人分餐,一菜一飯一湯。按照佛門儀軌,眾人靜靜進餐,不得發聲。
少林禪院僧侶、居士同用“過堂齋”少林禪院僧侶、居士同用“過堂齋”
過堂齋供養和施食時所念的“偈語”“經咒”如下:
一、早晨(或中午)僧尼和居士會集齋堂,維那師舉腔,大眾同念以下偈語:
“供養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百千億化身釋迦牟尼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二、如果早食是蒸米或饅頭,大眾接著念以下八句偈語:
少林禪院過堂齋少林禪院過堂齋
“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如果早食是稀粥,大眾則接著念以下四句偈語:
“粥有十利,饒益行人,果報無邊,究竟常樂。”
(如果是中午過堂齋則念以下偈語和咒語:大棚金翅鳥,曠野鬼神眾,羅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滿)。
三、侍者出,大眾接著念以下偈語一遍、咒七遍:
少林禪院僧侶、居士同食“過堂齋”少林禪院僧侶、居士同食“過堂齋”
“法力不思議,慈悲無障礙,七粒遍十方,普施周沙界。”
“唵,度利益娑訶。”
四、侍者至法席,住法席者用筷子:
先夾取飯碗中左邊的飯粒放入侍者出食用的器皿中,同時口中念語:“願行一切善”;再夾取飯碗中右邊的飯粒放入侍者出食用的器皿中,同時口中念語:“願斷一切惡”;後夾取飯碗中間的飯粒放入侍者出食用的器皿中,同時口中念語:“願度一切眾生”。
五、侍者出齋堂送食,大眾接著念以下偈語一遍、咒七遍:
少林禪院居士、僧侶同食“過堂齋”少林禪院居士、僧侶同食“過堂齋”
“汝等鬼神眾,我今施汝供,此食遍十方,一切鬼神共。”
“唵,穆利陵莎訶”出食後,是這三彈指。
六、侍者回齋堂,大眾開始用齋。
七、大眾用齋畢,僧值出向法席施禮,結齋。
==========以上是未食前念誦,以下是用食後念誦==========
八、維那師舉腔,大眾同念以下偈語、咒語:
“南無薩多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南,怛侄他,唵,折隸主隸準提娑婆訶。”
“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供養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財法二施,等無差別,檀波羅蜜,具足圓滿。阿彌陀佛。”
九、維那師念畢“偈語”和“經咒”,僧值宣告“結齋”,大眾同聲念“阿彌陀佛”。
十、主法人走下法席禮佛,大眾隨住法人禮佛依序而出齋堂。
========================完=======================
附:修行人進食前作如下五種觀法: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謂此食墾植收穫舂磨、淘汰炊煮,所費功夫甚多,且施主減其妻子之分,為求福而施,故受食時,應作此觀。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謂若不坐禪誦經、營三寶事,不持戒,受施則墮,故不宜受食;德行若全,則可應供受食。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謂須防心離於三過,於上味食不起貪,於中味食不起痴,於下味食不起嗔。否則不知慚愧,墮三惡道,故受食時,當作此觀。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謂饑渴為主病,故須以食為藥,不起貪著。
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謂不食則饑渴病生,難成道業,而多食致患,少食氣衰,故必食得適量,以資身修道。

意義

“過堂齋”作為中國佛教禪宗文化中“禪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主要體現了五個佛教理念:感恩惜福,慈悲平等,知足節約,內觀自省,綠色環保;在當今對促進“人與人”和“人與動物”之間的和諧、和平相處,仍有深遠的積極影響。

現狀

過堂齋,作為中國佛教禪宗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是我國漢傳佛教叢林中特有的儀制,早、午齋兩次過堂,是將進食視為一種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團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佛教思想和禮儀的統一。新中國成立以後,經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許多佛教禪宗寺院僧侶對“過堂齋”已經陌生。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近幾年有很多佛教禪宗寺院都已經恢復“過堂齋”用餐儀軌,但是過堂齋對外開放讓在家信徒與僧侶同食“過堂齋”,還有待時日。如今在中嶽嵩山少林寺曹洞正宗第45世、永化堂上第三十一代德政禪師所駐錫開創的廣東省清遠市御金街少林禪院“齋堂”,還可以看到昔日的“過堂齋”盛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