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堂

過堂

過堂,指舊時訴訟當事人到公堂上受審。亦稱佛門中的“吃飯”,中國漢傳佛教叢林中特有的儀制,早、午齋兩次過堂,是將進食視為一種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團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佛教思想和禮儀的統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過堂
  • 外文名:appear in court to be tried
  • 拼音:guò táng
  • 注音:ㄍㄨㄛˋ ㄊㄤˊ
基本解釋,引證解釋,其它相關,

基本解釋

[appear in court to be tried] 舊時訴訟當事人到公堂上受審。
從上次過了堂,我就明白,他們不會再讓我活多久了。——《堅強的戰士
過堂。僧尼吃飯都要過堂,早晨、中午到"五觀堂"或"齋堂"用食。五觀之意為:一是思念食物來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無虧缺,三是防止產生貪食美味的念頭,四是對飯食只作為療飢的藥,五是為修道業而受此食。
在過堂時,住持和尚坐在堂中的法座上,僧眾在兩邊就座。飲食之前,先要敲掛在寺廟走廊上的大木魚(梆)和葫蘆型鐵板(雲板)。梆是吃飯號令,又叫長魚。魚晝夜均不合眼,隱喻佛徒修行也應精勤不息,廢寢忘食吃飯中間,如果需要添飯菜,應將空碗送到桌邊,由齋堂服務員添,不可出聲叫喚,碗筷應擺在桌邊放齊。如住持和尚的筷子擱在碗邊上,表示他要對大眾講話;筷子放平,即不準備講話。過去,大寺廟因僧眾較多,多用"過堂"形式吃飯,並實行分食制。現在一般小廟,人數不多,多採用四菜一湯共食制。佛教主張過午不食,現已有改變,多數僧尼為了工作和學習,也吃晚飯,叫做"吃放參"。

引證解釋

1.唐 代進士及第後,須由主司帶領至都堂謁見宰相,叫過堂。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題名游賞賦詠雜記》:“進士及第過堂後,便以騾從,車服侈靡之極。”
2. 上堂。
趙升 《朝野類要·過堂》:“尚書省密院屬官,於入局日分,持所議事,上都堂,稟白宰執,而施行之。”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四:“ 浙 西人家,晨起皆啜粥,乃觀 宋 杜清獻公 文集有奏札云:‘今 范鐘 令臣粥後過堂議事。’”
3. 舊時訴訟當事人到公堂上受審問。
紅樓夢》第九七回:“哥哥的事,上司已經準了誤殺,一過堂就要題本了。”《官場現形記》第十五回:“他倆會到眾人,正在商議辦法,又會見剛才過堂下來的一班人,彼此見面,提及前事,亦因不能指出人名,不能回復。” 老舍《四世同堂》六九:“忍著點,忍著點,她勸慰自己,只要一過堂,見到 日本 法官,幾句話她便能解釋清楚一切,而後安然無事的回家。”
4. 謂對被檢查對象逐一審視、檢驗。
李漁 《巧團圓·全節》:“今日先叫婦女過堂,待我親自挑選,選幾個中看的留用。” 清俞樾 《茶香室叢鈔·二月二十二》:“ 明 制:小閹服藥後過堂,令誦二月二十二日一句,驗其口吃與否。” 歐陽予倩 《桃花扇》第三幕第一場:“ 阮大鋮 :已經選好了 秦淮 歌女十餘人,正在排練,明天就叫她們到禮部過堂,過堂之後,即刻送進宮去,大約兩三天內可以在御前上演。”

其它相關

千僧過堂
2009年3月28日正午12時,參加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的千餘名高僧大德及社會各界人士,進入五觀堂,體驗中國寺廟中的“過堂”儀式。
過堂過堂
此次“過堂”儀式是首次納入世界佛教論壇。千餘人一起“過堂”的場面前所未有,堪稱壯觀。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明生法師表示,“過堂”是出家人的每天三餐都要過的形式,體現了佛教的內涵,以後每屆世界佛教論壇都將安排這一儀式。
“過堂”即佛門中的“吃飯”,是中國漢傳佛教叢林中特有的儀制,早、午齋兩次過堂,是將進食視為一種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團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佛教思想和禮儀的統一。
五觀堂內側,一尊斜臥的金身彌勒佛笑呵呵地“看”著堂內眾人。在悠揚的誦經聲中,不分出家人和在家人,也不管是來自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還是南傳佛教,都依序而坐,肅穆莊嚴。他們面前,3隻青瓷碗擺放成“品”字形,另有香蕉1根,勺子1隻,木筷1雙。
在眾人合手低眉念誦“供養咒”的同時,數十名青衣僧人手持木桶,開始給眾人分餐,一菜一飯一湯。按照佛門儀軌,眾人靜靜進餐,不得發聲。
中國寺院除嚴格素食外,還根據有關戒律制定了相應的用齋過堂儀軌,這就是“二時臨齋儀”,成為漢傳佛教的一大特色。
中國佛教協會教務部副主任釋清遠表示,參加“過堂”可以體驗到佛教對生命自我和外在物質世界的認識。“‘過堂’是此次論壇的一大亮點,主要體現了五個佛教理念:感恩惜福,慈悲平等,知足節約,內觀自省,綠色環保。”他還透露,“過堂”儀式還準備申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