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舟街

運舟街

運舟街,在山東省泰安市岱廟正南,通天街西側,奈河以東,是泰安市現存最古老的街道之一。是宋代梁山好漢浪子燕青到東嶽廟打擂的梁山伯水路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運舟街
  • 分類:街道
  • 地址山東省泰安市岱廟正南
  • 地區:泰安
古街來歷,古街另說,歷史滄桑,

古街來歷

相傳,秦代道士釋法清來泰安州,看到這裡山高水秀,仙靈所隱,就在這裡建廟,取名岱廟。因這條水道是官道,來往人群中不乏高人,一日,一高僧齋畢,留《圓覺經》一部,道人不懂,僧人云: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佛說:雲駛月運。是說夜裡我們看月亮,看到月亮再動,其實不是,而是雲在飄,感覺是月亮動。舟行岸移是說坐在船上,不覺船在動,只看到岸及樹木工往後移。最後:亦復如是。說事情就是這樣,這是物理科學自然現象,弄通了,也就明白了。見眾道人已經明白,便在河邊石壁上題詩云:雲駛月運,舟行岸移。從此,這條河的彼岸的小路,就取名:運舟街。其後岱廟香火興旺,廟宇初具規模。
到宋代下半朝,廟內有道士一百多人,耕地兩百多畝,牛十餘頭,水井十多口,影響到上五府、下八縣,乃至開封。唐朝貞觀年間,有一天,一法師在廟內說法,大將軍程咬金受朝廷委派,前去肥城桃花山平叛剿匪,路過此廟,見寺廟巍峨莊嚴,井井有條,特進廟朝拜神聖,祈禱此去如能平妖剿匪,定稟告皇上撥款重修廟宇。程咬金果然一舉平息叛亂。班師回朝後,程咬金將軍立即稟奏皇上。大唐天子李世民準奏,還欽命改岱廟為官廟。
宋代以後,八百里水泊逐漸退去,運舟街水道也逐漸乾枯,形成陸地,河床兩邊逐漸有了人家,成了近代之運舟街。

古街另說

據《大明一統志》載:岱宗坊上懸崖瀉出一水,宛如垂練。
明末兵刑兩部尚書蕭大亨之次子蕭協中著《泰山小史》記載:泉出一天門,水流西南。迨宋創此城,疏泉瀠流而下。
運舟街
北宋開寶五年(972),宋太祖下詔。將乾封縣治由舊縣遷至岱嶽鎮,並在岱嶽鎮以岱廟為中心築新城,即今日泰安城的雛形。築城時疏泉修渠,經岱廟東南,折而西南,渠可以行舟,曰運舟街。運舟街水至城西南出,會渿河入泮歸汶。
嘉靖間,舉人封尚章在白鶴泉側建別墅,引水為池,曰封家池。池上泉水突涌,白鶴雲集,煞是壯觀,達官貴人多在此歡宴。封舉人聽信讒言,言此泉盛則封氏衰,妨礙他家風水,即用12口大鐵鍋,穿上大杉木,逐個裝滿沙石,將泉眼悶死。
萬曆八年立閣於上,取名玉皇閣。每逢夏秋大雨時,閣旁地中猶隱隱如雷吼。西南有泉一泓,清冽甘美,這便是白鶴泉的支流。
乾隆十八年,知縣馮光宿建石坊於前,額曰“玉皇閣”、“白鶴泉”。傳說泰山白鶴泉與濟南趵突泉是一個泉脈,從白鶴泉放上一片樹葉或花瓣,第二天就能在趵突泉找得到。白鶴泉悶死後,濟南趵突泉水就大了,,聲若隱雷,趵突騰空。歷來是趵突勝景的生動寫照,所以泰安人有諺語:悶了白鶴泉,大了趵突泉。封家泉塞後,明萬曆年間,泰安人御史宋燾,曾以“州中科目漸稀”為由,與當事議浚通,浚之不果。
清康熙年間,泰安人文淵閣大學士趙國麟,議浚之,後有喬藎臣,奇士也,毀家治之,皆為俗人所擾而罷。
新中國成立後,將泉甃石為井,予以保護,井壁嵌方碣,上書“白鶴泉”,現仍在泰安軍分區岱宗坊干休所東的井壁上。
2003年,軍分區干休所在白鶴泉故址施工時,又發現了眾多泉眼。現僅存“白鶴泉”古石坊一座。2006年紅門路拓修時,牌坊被移至紅門路路東。由此可知,運舟街之水,來自上游之白鶴泉,可見當時白鶴泉水勢之大。

歷史滄桑

運舟街歷經滄桑,千年不朽。到了北閥戰爭時期,運舟街成為交通小巷,經歷戰火洗禮。
1927年,大軍閥、國民黨山東省省黨部主席韓復榘所轄國民革命軍進駐岱廟,馮玉祥的手槍營進駐普照寺,泰安紅門宮成為中國國民黨山東省省黨部,韓復榘為了部隊運動方便,命令將運舟街逐步拓寬填實。
抗日戰爭時期,運舟街住滿軍人、商人、家屬,全國各地客商,弄得一片烏煙瘴氣。
解放戰爭時期,這裡成為國共軍隊爭奪岱廟的前沿陣地,兩軍多次短兵相接,戰鬥空前慘烈。全國解放後,運舟街兩邊人家逐漸增多。
2008年,萬力大廈在樓下施工時,挖掘機還挖出國民黨軍未能發射的重型迫擊炮彈幾十枚。全國解放後,經過幾十年和平建設,運舟街已經成為居民小區,居民們不明白:這條街既沒有水,也沒有船,為什麼叫運舟街?他們那裡知道,1000年以前,這裡舟船穿梭來往,是一條重要水上要道。
現如今,運舟街經過不斷改建,人煙興旺,已成為泰安市的美食一條街。一到午時,人們熙熙攘攘、磨肩拱背,前來享受美味,成為泰城一大人文景觀。
2002年,《泰安廣播電視報》記者郭新平,一篇“運舟街成為泰安市美食一條街”新聞,使運舟街突然名聲大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