逮柴

逮柴

一種民間遊戲,是把木條放在較遠處,用另一根木條去砸,以被砸木條以特殊形式翻轉為勝利標誌的賭博遊戲,講究技巧,勝者將所砸木條據為己有。民間玩此遊戲者多為男孩,初時為贏生火之木材,後來範圍擴大至家具建築等用木材,現此遊戲已極少有人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逮柴
  • 拼音:dēi cǎi
  • 類別:一種民間遊戲
  • 別稱:“打材”“打彩”
打彩,打皇帝,寫法,

打彩

老天津衛有一種“逮柴(音dēi cǎi)”遊戲,是以拋擊劈柴柈來斗輸贏,又叫“打彩”,也有人寫作“打材”,現在四五十歲的老天津人沒有不知道的。玩的時候,先在地上畫一道槓,也叫“疆”或“界”,參加玩的人“奔、瞧、果”分出先後順序,大家把自己的“彩”(就是一塊劈柴柈子)拋向遠處,然後再依次投擲自己的“手彩”擊打對方的“彩”,將“彩”打過“界”了,這塊劈柴柈子就歸你所有。其技巧主要在於打擊的力量和角度,當然在材質的選擇上,硬雜木或者樹根,即自身較重的勝算就大。一個“逮柴”高手一次可以贏得很多“彩”,轉天就可以為家裡早晨點爐子的劈柴增加些分量了。這種“逮柴”遊戲五六十年代盛行極了,那時的男孩子普遍愛玩,好像到了八十年代就見少了。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逮柴”遊戲好像僅限於天津城裡,據說那時候天津四郊五縣就很少有人玩。比如一位出生在漢沽的朋友,少年時也是極愛玩的,可他在漢沽就根本沒聽說過“逮柴”。他開玩笑地說,是不是天津特別缺劈柴才有了這遊戲呀?還真是的,那時天津城裡家家戶戶生爐子都得用劈柴,而買劈柴全得憑“媒本”按戶限量供應。

打皇帝

這位朋友說,到是天津“打皇帝”的遊戲,漢沽小孩都玩。“打皇帝”和“逮柴”差不多,都是一種投擲遊戲,不過“打皇帝”用的是磚。這位朋友的話,給我們帶來兩個話題。

寫法

先說“逮柴”。這個遊戲名稱有三種寫法,“逮柴”“打材”“打彩”但都不盡如人意。“逮”是個不準確的“直音字”。“逮”正音應為“dǎi”,意為“抓、捕”,但天津話讀為“dēi”,同時天津土話管“投擲,丟、打”,都叫“dēi”。“dēi”正字應為(“扌加‘得’字右半部”),《康熙字典》注為:“拳打也,擊也,挨也”。但《唐韻》《玉篇》作他得切,《集韻》作剔得切,與“dēi”音稍不諧,且《辭海》《現漢》等詞典都不收,故只得用“逮”。“劈柴”天津話讀作“pī cāi”。“逮柴”兩字近於原聲,且即使理解為“逮”之本義也說得過去。“打彩”容易產生歧義,因為戲曲演員們有一句行話,即演苦戲時,演員就跪在台上唱,觀眾往台上扔錢,這種錢主角不要,歸收入較少的水鍋(給演員打水的工人)和龍套等人分紅,這叫現場“打彩”。“打材”就更不吉利了,“材”會理解為棺材。同時“彩”“材”與“財”諧音,為避諱“財”被“打跑了”,所以有人還把“打彩”乾脆叫“打tǎi”。北京畫家李有良就把它記為“逮苔”(見李著畫冊《童年的老遊戲》商務印書館出版)。此例似乎說明北京也玩這種遊戲。權衡來看,將這個遊戲名記為“逮柴”稍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