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趺

“造趺”又名“肩背戲”,亦稱“造型”與“造臉”(畫臉譜),俗稱“馬嘟嘟”。由10名十歲左右的英俊男女少年站在青壯年男子肩上,邊舞邊唱、做、念打,常見於廟會及重大慶祝活動中。站在肩上的叫“天盤”,下面走的稱為“地伴”。


“造趺”流傳於寧波市北侖區柴橋街道穿山村(原刑堤村)及春曉鎮、梅山鄉一帶。廟會時游觀人群似海似潮,一般節目往往被人群所遮,後面的民眾很難看到,而“造趺”由於演員站在人肩上表演,高出人群,加以技巧驚險,因此,格外引人注目擊。
關於“造”的得名,據老藝人說:穿山村靠海,舊時村中男子常常做腳夫謀生,曾建立“腳夫會”。“造”即造型、造臉,“趺”指腳夫,“造趺”即指站在腳夫肩上的造型。
穿山“造趺”以“地盤”為舞台,穿梭活躍在人山人海的遊行、廟會等各種慶典活動中,由於演員站在成人的肩上,所以高出人群,給人以“木秀於林”之感,演員集唱、念、做、打於一身,以表演傳統經典劇目為主,再加上演員又身著人物個性鮮明的外衣和裝飾,喜慶色彩十分強烈,所以更為令人注目,被稱為“流動的戲台”。
造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