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濟宮(福建省莆田市通濟宮)

通濟宮(福建省莆田市通濟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通濟宮創建於明代,原先名“礱頭社”,俗稱“相安宮”。坐落在福建省莆田市忠門鎮柳厝村,通濟宮坐東朝西,由主殿、戲樓、廣場、護厝、紀念亭及塔型香爐等建築物構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通濟宮
  • 創建朝代:明朝
  • 別名:相安宮
  • 地點:忠門鎮
歷史,結構,習俗,

歷史

坐落在忠門鎮柳厝村的通濟宮,創建於明代,原先名“礱頭社”,俗稱“相安宮”。倭寇入侵時,遭到破壞,爾後復修。民國32年(1943)易名為“通濟堂”。2002年重修擴建,改為“通濟宮”,主神田公元帥,還有供奉張公聖君、司馬聖王、都天元帥以及觀音、三一教主和天上聖母等神像,是一座奉祀多種神祇的宮殿。

結構

通濟宮坐東朝西,由主殿、戲樓、廣場、護厝、紀念亭及塔型香爐等建築物構成。它的建築格局十分精良、獨特。屋面全部採用桃紅色玻璃瓦鋪設,四周稜角屋檐摹仿海燕或鳳凰尾巴,高高翹上,好像大雁或者白鷺展翅欲飛。宮殿分為前後兩殿,中間用八卦型高出於屋面,如同鐘鼓樓的建造樣式,整體屋面,高低錯落,呈雙層樓構造。上下層屋脊相似,構成一大反差對比,別有一番情趣。脊樑上縱間為屋檐,橫向為龍脊,頂端有一對巨龍左右相視,對稱穩當,壯觀無比,仿佛皇宮一般豪華壯麗。
殿內的裝飾十分精緻,色彩鮮艷,奪目耀眼。神龕上的木雕,所鏤刻的圖案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將各位神像襯托得格外端雅秀麗。大石龍柱、大石獅,刻工細膩,造型獨特,引人注目。尤其是中間的一尊大石香爐,神工鬼斧,精巧玲瓏,實為殿中珍品之作。宮內石柱上鐫刻著的楹聯,讀後讓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聯曰:“扶危助順千秋新氣象,化險為夷四海定風波”“興廢總關情廟貌更新昭日月,古今原有伴神靈依舊著春秋”。特別是大門一對冠頂聯語,教人心曠神怡。聯云:“通地通天通海宇,濟人濟物濟河東”既含思想性,又藏藝術性,相得益彰。

習俗

每年正月十四至十五日,這裡舉行隆重的元宵活動,神祇巡遊歸來,宮前的大埕上,載歌載舞,宮殿之前鞭炮接連不斷, 十音八樂和著舞蹈,迎神廟會達到高潮,熱鬧極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