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門鎮

忠門鎮

忠門鎮名起源於唐代的中門坊,此地自南朝莆田置縣起就屬於莆田, 全部使用莆田話,鎮東南有 莆田 烏丘嶼上嶼和烏丘嶼 下嶼。 是經濟開發區 莆田市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 北大門,東瀕平海灣,西臨秀嶼港,南與東埔鎮山亭鄉相鄰,北與月塘鄉接連。東西兩面海岸線總長18公里。境內多為海撥120米以下的丘陵地帶,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2017年,忠門鎮行政區域面積3150公頃,常住人口1980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忠門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
  • 下轄地區:2個居委會、8個行政村
  • 電話區號:0594
  • 郵政區碼:351152
  • 面積:3150公頃
  • 人口:19800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機場:福州長樂國際機場
  • 火車站:莆田站
  • 車牌代碼:閩B
  • 耕地面積:7830畝
建置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氣候,土壤,自然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鄉鎮概況,地名由來,基礎設施,交通,歷史變遷,經濟發展,發展概況,人文歷史,旅遊資源,東仙紫霄洞,莆禧古城,

建置沿革

忠門鎮古稱浮曦洲。 此地自南朝莆田置縣起就屬於莆田, 全部使用莆田話
陳光大二年(568年),莆田置縣後,境內地域一直歸屬莆田縣管轄。
唐貞觀九年(635年),縣署於鄉村設村坊,村坊下設鄰保。凡100戶以上為村里,不足100戶為村坊。四家為鄰,五鄰為保。
唐貞元十六年(800年)。四川推官莆人林蘊,不受節度使劉辟協從叛亂的威逼,臨刑不屈,於鹹通十年(869年)得謚“忠烈”。其後,莆田知縣鑒於林蘊後裔遷居浮曦洲,遂置中門坊於境內,以旌表門間。
唐鹹通十年(869年)後,莆田縣令有感於邑人林蘊功績,謚贈忠烈,蘊之後裔,聚居浮曦洲,遂於境內設定中門村坊。於是,境內始見行政區劃建置。
宋代,改坊建中門亭,以亭之東置新安里(今下忠門),亭之西置崇福里(今上忠門)。自宋代以來,境內新安里、崇福里隸屬崇福鄉,里下設村坊。全縣行政區劃為6個鄉,下轄34個裡,以中門村坊中門亭為界,亭東之地稱新安里(含今湄洲鎮),亭西之地稱崇福里(含今秀嶼鎮)。
元代,鄉、里建置沿襲宋制。元至元後,里下分設若干社,以50戶為一社,不足50戶者與鄰里合為一社。
明代,改6個鄉為7個區。境內屬第七區,仍設崇福里、新安里。里下設圖,以有糧額110戶為一圖。
弘治年間(1488~1505年),崇福里劃設8圖,領12村,分別是吳山、礪前、東郭、鄭欖、峰前、中門、西埭、,安壩、潯頭、獅前、前康、大航。新安里劃分13圖,領16村,分別是烏哆、前范、塔林、賢良港、山西、後山、莆禧、後仵、鶻宿、下坑、東蔡、錢樓、門夾、後郭、鐵灶、吉了。‘清代,沿襲明代區劃。
順治十八年(1661年),沿海截界後,境內區劃盡廢。
康熙二十年(1681年),復界後,仍屬第七區,境內仍劃分為崇福、新安兩里,崇福里劃分5圖,領。13村,分別是吳山、礪前、前康、大礪、東郭、鄭攬、峰前、中門、西埭、安壩、潯頭、獅前、大航。新安里劃分6圖,領12村,分別是西山、後山、莆禧、後仵、鶻宿、下坑、東蔡、錢樓、門夾、後郭、鐵灶、吉了。
民國二年(1913年),廢里建區,以中門諧音,新安里、崇福里合稱忠門區,忠門地名因而得稱。民國問,境內行政區劃屢有更廢,相繼設有區、聯保、鎮,以下劃設保、甲。境區“忠門”名稱正式啟用,並把中門村改稱忠門村。
民國七年(1918年)。忠門行政區改稱第八行政區,區公所設在莆禧,行政區下劃設主鄉及附鄉,以百戶以上300戶以下為主鄉,不足100戶為附鄉。鄉下劃設鄰閭,5戶為鄰,5鄰為閭。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境內第八行政區轄20主鄉,138個附鄉。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莆田縣行政區劃分為6區,87鄉鎮聯保,824保。境內第八行政區改稱第六行政區,區署駐西園鄉聯保,轄13鄉鎮聯保,121保。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根據省政府關於《福建省政府分區設定實施辦法》規定,莆田縣設4個區署和9個縣政府直轄鄉鎮,第六行政區併入笏石行政區。境內行政區劃分為岳東鄉、西郭鄉、莆禧鄉3個鄉,即西園鄉聯保與東郭鄉聯保合併為西郭鄉;東吳鄉聯保與岳秀鄉聯保合併為岳東鄉;西埔鄉聯保與莆禧鄉聯保合併為莆禧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莆田縣設12鎮,8鄉。境內劃為忠門鎮,轄25保,423甲。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全鎮劃為25保、423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境內行政區劃時有調整變動,先後設區、人民公社,以下先後劃設村、生產大隊。村、生產大隊下分別劃設自然村、生產隊。
1949年10月,全縣行政區劃分13個區。境內屬第十一區,區下劃分保、甲、時第十一區轄31保。
1950年10月,廢除保甲組織,區下轄鄉。境內仍為第十一區,轄31鄉:西埔、烏奼、莆安、西東、塔林、前坑、岳秀、東吳、東埔、聯星、東潘、岱前、山洋、港里、沙郭、沁頭、河山、安柄、霞塘、雙洋、礪山、東武、西園、忠柳、山亭、祖宮、東石、西蓮、汕尾、北港、下山。
1952年8月,境內土地改革完成後,行政區劃調整。境內行政區劃為第二十區和二十一區。第二十區,轄22個鄉:月塘、礪山、西園、安柄、岱前、雙洋、山洋、沁頭、聯星、東潘、東武、石碼、馬埭、莆前、塘邊、棲梧、東莊、蘇田、江邊、石厝、石象、沙林。第二十一區,轄20鄉:朱宮、東石、汕尾、北港、下山、西蓮、沙郭、港里、莆安、梯吳、塔林、岳秀、東埔、西埔、烏坨、西東、河山、ljJ亭、前坑、忠柳。
1954年7月,全縣部分鄉域合併更改。第二十區(霞塘區)改轄17個鄉,第二十一區(忠門區)改轄17個鄉。
1956年6月,為適應農業生產合作化需要,第二十區與第二十一區合併,劃設忠門行政區,轄16鄉。
1957年12月,全縣撤區並鄉。境內劃為山亭、東埔、下塘3個鄉。
1958年10月,建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管理體制。境內劃屬忠門人民公社,山亭、東埔、下塘3鄉分劃為41個生產大隊。
1961年6月,調整行政區劃,縣下設管理區,區下由鄰近生產大隊合併劃為人民公社(稱小公社)。境內仍屬忠門區,駐下塘。轄山亭、西埔、東吳、東埔、烏哆、忠門、下塘、坂尾、東莊、前運、莆林、湄洲、石碼、莆禧等14個公社、83個大隊。其中,屬境內的公社有山亭、西埔、東吳、東埔、烏哆、忠門、下塘、坂尾、莆禧等9個公社,轄有50個大隊,即:聯星、坂尾、前康、后庄、岱前、下塘、月埔、西園、雙髻山、礪山、忠門、王厝、沁頭、安柄、柳卓、後坑、東潘、洋埭、前范、東坑、烏哆、何坑、瓊山、秀華、秀前、秀山、山樂嶼、塔林、東埔、度口、下坑、東吳、中點、西亭、度下、西山、馮山、西埔、田厝、烏坨、黃厝、山柄、港里、山亭、利山、東山、文甲、東沙、莆禧、西沙等大隊。
1965年8月,撤區並社,莆田縣行政區劃分為2個鎮、24個人民公社。境內仍為忠門人民公社,下轄27個生產大隊:聯星、岱前、礪山、月塘、雙園、洋埭、東潘、柳坑、安柄、忠門、岳秀、河山、前坑、東埔、塔林、山樂嶼、度下、東吳、瓊山、西埔、烏坨、山亭、利山、港里、莆沙、東沙、文甲。
1972年。河山改稱何山,莆沙改稱莆禧,東吳改稱梯吳。同年,境內行政區劃調整,增設坂尾、王厝、沁頭、前康、西山、田厝、山柄、東山8個生產大隊。
1976年,析雙園生產大隊分劃為西園生產大隊和雙髻山生產大隊。
1980年,田厝大隊改稱東店大隊,東山大隊改稱蔣山大隊,東沙大隊改稱東仙大隊。
1981年,前坑大隊分劃為東坑大隊、前范大隊。
1984年,全縣行政區劃名稱更改,公社改稱鄉。忠門人民公社改稱忠門鄉,生產大隊改稱行政村(亦稱村),行政村下設村民小組。若干村民小組集居的村落俗稱自然村。
1987年,增設西前行政村。是年,境內設有38個行政村。
1988年,忠門鄉改稱忠門鎮。同年,忠門行政村、王厝行政村分別改稱忠門居委會與王厝居委會。
1989年,月塘行政村析為月埔行政村與霞塘行政村。
1991年,柳坑行政村析為柳厝行政村與後坑行政村,增設前湄頭行政村。是年。境內設有41個行政村(含居委會)。
1992年,前湄頭村改稱西埔口村。
1994年,岳秀行政村析為秀前行政村、秀田行政村與秀華行政村。是年,全鎮設有行政村43個(含居委會),村民小組526個。
1997年,省民政廳同意莆田縣忠門行政區劃的調整,將忠門一分為四,增設山亭東埔月塘3個鄉。忠門鎮轄後坑、安柄、柳厝、沁頭、秀華、秀田、秀前、瓊山8個村委會和忠門、王厝2個居委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忠門鎮位於莆田縣城南面的忠門半島上。境內大地構造處於東亞新華夏系第二隆起帶的東部沉降帶和南嶺向構造體系交匯處,主要表現為不同走向的斷裂。此地自南朝莆田置縣起就屬於莆田, 全部使用莆田話,鎮東南有 莆田烏丘嶼上嶼和烏丘嶼 下嶼。 鎮人民政府所在地距縣城28公里。位於東經119°04’,北經25°11’。境內大陸伸人海中,東瀕平海灣,西臨湄洲灣,南隔海與湄洲島相望,東北與東嶠鎮接近,北邊與笏石鎮交界,西北與秀嶼鎮相連。境內最窄處的頸部,東西距離只有1.5公里,腹部則寬達14公里。2017年,忠門鎮行政區域面積3150公頃。自西至東海岸線87公里,有石島、爍嶼、青嶼、盤嶼、門峽、大嶼、小嶼、鴨嶼、鐵丁仔嶼、石榴嶼、黃嶼、黃牛嶼、小礁、白礁、烏礁、外礁等16個島嶼環繞拱衛。
忠門鎮

氣候

境內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太陽輻射充足,熱量資源豐富,季風盛行,海洋性氣候明顯。春季始於1月,終於4月,共90天;夏季始於5月,終於8月,共122天;秋季始於8月,終於10月,計92天;冬季始於11月,終於12月,計61天。全年低溫天氣不明顯。

土壤

境內位於東亞新華夏系巨型構造體系第二隆起帶的東部沉降帶和南嶺向構造體系交匯處。其地層彼此交會、複合,相互干擾、利用、改造和遷就,導致地質構造復升。
主要地質構造有3類型,即東西向構造、新華夏系構造、北西向構造。以新華夏系構造為主。
東亞新華夏構造體系中的長樂一詔安一南澳構造貫穿全境,成為地質主幹構造,控制了全鎮地貌的展布方向。有五條斷裂帶通過境內。

自然資源

境內覆蓋地面植被有3種:一是原始植被,多為雜草、野花、松樹、帶上種植的植物,以甘薯、水稻、花生、甘蔗、大豆、大麥、小麥為多;護林帶,以木麻黃樹、相思樹、果樹為多。主要有西埔墾區林網、莆禧帶、柳坑林帶、山亭林帶。

人口民族

人口

1961年前後,境內農民多往境外抱養女嬰、女童。1966年,境內人口達13083戶、75232人,其中:男性36363人,女性38369人。1985年7月1日至1990年6月30日,跨縣、市遷入境內的人口1303人(男824人,女429人)。
其中:按地區分,本省他縣遷人的有697人,由外省遷入的有592人,由台灣、香港、澳門和國外遷入的有14人;按原因分,因工作調入的有116人(男105人,女11人),分配錄用的有107人(男72人,女35人),投親靠友的有44人(男26人,女18人),退休、退職回籍的有71人(男70人,女1人),隨遷家屬有23人(男13人,女10人),婚嫁遷入的有300人(男8人,女292人),務工經商105人(男85人,女20人),其它原因遷人的有537人(男445人,女92人)。
至1994年底,全鎮有姓氏72姓,居民25659戶,人口165555人,人口數占全縣人口的9.2%。為莆田縣人口最多的一個鎮。
2002年底總戶數5136戶、人口33816人。
2017年,忠門鎮常住人口19800人。

民族

忠門鎮主要民族有回 族、苗族壯族畲族水族

鄉鎮概況

忠門鎮位於莆田市南面的忠門半島中部,東瀕平海灣、西臨秀嶼港,南與東埔鎮和山亭鄉相鄰,北與月塘鄉接連。莆(田)文(甲)與忠(門)東(吳)兩條主要水泥公路在忠門交匯,形成人字型結構而貫穿全境南北端。水泥村道路寬闊,四通八達而連線各村(居)。
全鎮交通便捷,通訊發達。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忠門鎮成為忠門半島的經濟和文化中心。鎮政府所在地距秀嶼區政府15公里。

地名由來

忠門鎮名起源於唐代的中門坊。
唐貞元十六年(800年),四川推官莆人林蘊,不受節度使劉辟協從判亂的威逼,臨刑不屈,於鹹通十年(869年)得謚"忠烈"。
其後,莆田知縣鑒於林蘊後裔遷居浮曦洲,逐置中門坊於境,以旌表門閭。

基礎設施

鄉鎮企業以輕工業、服務業為主、素有“忠門人走天下”而名揚四海的蒸籠業、建材物流和商貿為主要行業;農業以旱地作物為主,主要種植品種有甘薯、花生、麥、豆等;綠洲無公害蔬菜、天成火龍果等特色農業也在忠門生根落戶。水產業以海塗養殖為主,品種有海蠣、蝦、魚、蛤等。
全鎮共有大小型圍墾8處,總面積14450畝,其中總面積為10100畝的北江圍墾是忠門鎮的第一個萬畝圍墾。

交通

全鎮交通便捷,通訊發達。莆(田)文(甲)與忠(門)東(吳)兩條公路在忠門交匯,形成人字型結構而貫穿全境南北端 ,莆永高速公路往莆田市區等的秀嶼段部分路段通過此地。水泥道路寬闊,四通八達連線各村(居)。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忠門鎮成為忠門半島的經濟和文化中心。 交通電訊等基礎設施的日臻完善。

歷史變遷

建國前鎮上舊街長400米,房舍狹陋。
建國後,居民建起以石料為主的住房,舊面貌大為改觀。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1990年代起,忠門各地紛紛興建鄉村別墅。
忠門農村別墅和鄉村道路忠門農村別墅和鄉村道路
1988年10月後,建起5~6層混合結構的綜合樓,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改造與新建商場、銀行和衛生院,建築面積8054平方米;改造舊街,路面拓寬為12.5米,並鋪上棋格石;新建2~3層的商住結合的套房50套,建築面積5500平方米;臨街200米的王厝,民眾集資建3層店房100家,建築面積7500平方米;橫街上新建的郵電大樓、4層混凝土結構,建築面積1622平方米;稅務所3層綜合樓建築面積600平方米。
文甲碼頭建有賓館和酒家,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

經濟發展

交通電訊等基礎設施的日臻完善和發展。帶動了工農業的起飛。鄉鎮企業以輕工業、服務業為主,素有“忠門人走天下”而名揚四海的蒸籠業和商貿業為主要行業;農業以旱地作物為主,甘薯、花生、麥、豆為主要農作物;水產業以海塗養殖為主,品種有海蠣、蝦、魚、蛤等。
全鎮共有大小型圍墾8處,總面積14450畝,其中總面積為10100畝的北江圍墾是忠門鎮的第一大萬畝圍墾。
2002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3968萬元,其中第一產業 4407萬元、第二產業4876萬元、第三產業6562萬元。工農業總產值20154萬元, 鄉鎮企業總產值50138萬元。糧食總產量6065噸,水產品總產量14986噸。農民人均純收入3656元,財政總收入900萬元。
2006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10285萬元,工農業總產值13273萬元,其中:工業產值4575萬元,農業產值8698萬元。財政總收入319萬元。

發展概況

近幾年來,隨著莆文,忠東公路的相繼貫通,鎮村兩級多方籌措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全鎮已有九個村 (居)實觀了村道路水泥化,村莊路網建設正逐漸向水泥路方向發展。
忠門全鎮有完全中學二所,在校學生5380人,國小10所,在校學生2033人,中心衛生院1所,村級醫療所11個。電信網路的延伸和發展,以及農村電網改造的完成,使農村基礎設施得到了不斷完善,極大地方便了人民民眾的生產和生活,從而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信息公開化,集鎮建設、新村建設步伐加快,按照總體規劃, 以鎮政府所在地為中心,以莆文、忠東公路沿線為重點,先後建設了瓊山、柳厝、安柄新村和漢柄小區等,同時各種配套建設也正在逐步完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熱潮正在忠門興起,為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奠定基礎。 以漢柄小區為重點的集鎮建設,已完成了鎮址建設,忠門商貿大廈、忠門汽車站完成了土建工程,以及住宅樓建設等, 已形成了規模。並不斷完善小區的配套設施,逐步提高小區的規模和整體形象,它必將成為忠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以“忠門蒸籠走天下”的忠門人,艱辛創業,逐漸融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勤勞致富不忘桑梓,他們從外地帶回資金,技術、人才和項目、興辦民營企業,造福家鄉。以商業為重點的忠門街,幾年來,通過舊街的不斷改造,規模逐漸擴大,功能逐步齊全,設施日臻完善,已形成集商品的批發、銷售和文化娛樂為一體的半島商貿中心,以滿足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 以發展生態農業為目標,按照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北江墾區耕地開發工程,投資3000萬元改造耕地5000畝,達到墾區的綜合利用,目前正在抓緊施工,工程完成後,對促進忠門經濟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忠門鎮充分利用灘涂面積大,淺海水域廣的優勢,積極發展水產養殖業。通過不斷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擴大養殖規模、改進養殖方式和結構、逐漸提高科技含量。增加產品產量和品質。各類水產品養殖面積近5000畝,年產量可達1.5萬噸。 忠門作為莆田市沿海鄉鎮的後起之秀,境內山海資源豐富。經濟潛力博厚,以北江萬畝圍墾綜合開發為代表的山海綜合開發利用,必將成為該鎮農村經濟的發展的一個亮點。

人文歷史

據有關資料記載,天后林默的家族是當地的望族。她的遠祖林祿是隨司馬睿渡江的晉招遠將軍,官至安郡王。祿之裔孫林萬寵,授饒陽太守,居莆田縣北螺村(北螺村在今西天尾鄉汀渚村,林氏開莆始祖總祠就置在汀渚附近的烏石自然村).林萬寵有三子,次子林披,為唐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明經及第,累官檢校太子詹子兼蘇州別駕。披所出九子,均除州刺史,世稱“九牧林”,披之六郎蘊,系唐貞元四年(788年)西川節度推官,官終邵州刺史。因其忠烈,故自唐起,有“一門忠節”之稱。其居留地,邵為今莆田縣忠門鄉。宋嘉佑六年,仁宗帝向侍御史林悅索觀《林氏族譜》並御筆題詩兩首賜悅。其一為:
長林派出下邳先,移入閩邦遠更延。
忠孝有聲天地老,古今無數子孫賢。
故家喬木盤根大,深谷猗蘭奕葉鮮。
上下相承同記載,二千年後萬千年。
同時,仁宗還親筆御書“忠孝”二字以賜。究我縣“忠門”之典,當源出於此。至於詩中之“喬木盤根大”和“猗蘭奕葉鮮”自宋迄今,則是莆田林姓門前的統一楹聯。
——摘自《媽祖研究資料彙編》第92頁 林洪國著《媽祖世系及莆田天后宮史跡》
以上資料說明,忠門地名是由“一門忠節”而來。

旅遊資源

東仙紫霄洞

東仙紫霄洞位於秀嶼區山亭鄉東仙村的普陀山上,與湄洲島隔海相望。普陀山間怪石磊磊,山麓有兩塊巨石當路夾峙,宛如兩扇大門,左扇有石刻楷書“望仙門”三字。過了石門,就到了山腰的紫霄洞。洞前有一株古榕長在石頭上,十幾條裸根探石而入,從石縫裡掙脫而出的軀幹卻枝繁葉茂,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
紫霄洞又名仙公洞,建於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初名紫霄洞觀,祀何氏九仙。在漫長的歲月中,觀宇幾經興廢,如今又是煥然一新。由洞後抄小路登山,山上有一大石聳立,大石一面如削,上刻“洞天”兩字仿顏體楷書,字徑一米餘。“洞天”兩字系明洪武二十年(1387)興化府通判曹大德所題。那一年正值莆禧築城,大概曹通判是因公乘便,到此一游。“洞天”石旁有巨石平坦如砥,廣約20多平方米,上刻“說法石”三字。民間相傳,八仙曾在此石上談經說法。
東仙紫霄洞東仙紫霄洞
“洞天”東北側有普陀庵,庵前有一棵老態龍鐘的百餘齡槐樹,庵右下方有一石洞。洞口可容兩人進出,洞高不到一米,洞內暗淡無光,欠身持燭進內勉強可行到10多米深處,其洞多蝙蝠糞便。民間相傳,明代有百姓100多人避倭難於洞中,一隻家犬不知好歹,在洞口狂吠。倭寇聞聲趕來,進到洞中,只見一團漆黑,也不敢貿然深入,便把洞內咽喉之處堵死,避難民眾全被悶死。這場浩劫,使這個原本可以直通海底的洞穴再也無人敢於深入探個究竟了。普陀庵後有一塊幾十平方米的“觀海石”。置身其間,眺望海天,直教人心胸博大,思接千載。
“洞天”北面有“賞春台”石刻,系元至正年(1353)所題。賞春台古建築早已傾頹,代之而起的是海外僑胞捐建的一座精緻的建築物——九鯉洞。此外,山上還有鋤雲岩、溜玉池、叮咚洞、鷹嘴石、仙腳石等景點,每個景點都能帶出一串故事。

莆禧古城

莆禧古城位於忠門半島南端,離市區約38公里,與湄洲島隔海相望。
古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明代抗倭遺址。現存古城牆長1335米,東北兩座城門保存完好,西南城牆地段存有古城基遺址。城內宮廟年代久遠。有城隍廟、天妃宮等古蹟。城外有八卦井和戚繼光石像。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莆禧古城莆禧古城
莆禧古地名“浮日希”,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福建沿海開始建築防倭軍事城堡,當年拆了莆田東角、遮浪兩處“鎮海堤”石料,築了平海城和莆禧城。
莆禧城建城垛1049個,警鋪24個,城門4座;城門上還建有城樓。城內建有“千戶所衙門”和糧倉等。抗日戰爭以前,莆禧城一直保存較完整,1939年該城被毀,現尚殘存東、北二座城門和月城,以及古城牆,城內青石鋪設的十字街和城隍廟保存尚好,隱隱透現出了莆禧古城的歷史厚度。早在1956年,莆禧城就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仙洞賞春台位於莆禧城東北角約二里路程的普陀山麓。這裡古榕參天,綠樹成蔭,山泉叮口當 ,怪石嶙峋,摩崖題刻比比皆是。這是一處鮮為人知的勝景佳跡。
莆禧古城莆禧古城
步入山門,“洞天”二字赫然入目。“紫霄洞”、“望仙門”、“叮咚洞”、“普陀庵”等景點各具情趣,如入仙境一般。北面有一巨石,如牆矗立,-“賞春台”三個大字,筆力蒼勁不凡,相傳是明代御史所書。 佇立“賞春台”上,觀不盡春花爛漫,田疇如錦;賞不完舟楫如梭,港灣似鏡。據說古時名人騷客,多會於此,論古談今 ,下棋作賦,好不閒情逸緻。並在這裡流傳著許多仙洞“乞仙夢”的傳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