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周子充左史奉祠歸廬陵

《送周子充左史奉祠歸廬陵》是南宋詩人范成大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是范成大送周必大歸故里廬陵之作。該詩的首聯以比喻雙關的手法,寫周必大飄然出朝,連夜乘船而歸,突出他飄逸不群、灑脫不羈的襟懷。頷聯說退隱高名是皇帝給的,並非臣子所願,不過身退倒也使人歡欣喜悅,這就把諷刺矛頭直接指向了皇帝。頸聯憶當年結交,哭明日分別。尾聯在後會難期的痛苦中,以年紀未老相安慰,意為來日方長,總會相見。這首詩秀整精嚴,情隨事出,筆致蒼涼動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送周子充左史奉祠歸廬陵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范成大
  • 作品出處:《石湖居士詩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送周子充左史奉祠歸廬陵
黃鵠飄然下九關,江船載月客俱還
名高豈是孤臣願,身退聊開壯士顏
傾蓋當年真旦暮,沾巾明日有河山
後期淹速都難料,相對猶憐鬢未斑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周子充:周必大,字子充,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大臣,為人剛正,言事不避權貴。左史:周代史官分左史和右史,唐宋時常以門下省起居郎、中書省起居舍人任左、右史。周必大其時正任起居郎、中書舍人,故稱左史。奉祠:宋代所設祠祿之官,有宮觀使、提舉宮觀、點提宮觀等職,不需任職,只領俸祿,周必大“奉祠歸廬陵”實即離任回故里。
②黃鵠(hú):傳說中仙人所乘的大鳥,形似鶴,色蒼黃,善高飛,古人說它能一飛千里。《楚辭·卜居》:“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黃鵠一般謂指天鵝,也有指黃鶴的,這裡喻指周子充。九關:原指天門九重,可指天宮,可指京城、朝廷,這裡雙關。
③江船:泛指行旅。
④名高:高潔的名聲,指抽身引退。孤臣:本指封建王朝中孤立無援的臣子,也常指不肯隨波逐流,同流合污的清正朝臣。
⑤壯士:指周必大。開顏:露出笑容,感到喜悅。
⑥傾蓋:道中相遇,停下車子,兩蓋稍斜,親切交談。蓋:車蓋,形如傘,車停前轅著地,則車蓋前傾,因此“傾蓋”意指停車。《孔子家語·致思》: “孔子之郯,遭程子於途,傾蓋而語終日,甚相親。”以後“傾蓋”就常用來形容朋友相遇,親切交談的情況。《史記·鄒陽傳》有“白頭奶新,傾蓋如故”之語,因此, “傾蓋”也常用來指偶然相遇。即成莫逆的朋友。旦暮:晝夜之間,形容時間短暫。出自《莊子·齊物論》: “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⑦沾巾:淚濕衣巾。
⑧後期:再會之期。淹速:遲早。
⑨憐:愛惜。鬢未斑:鬢髮尚未花白,指來日方長。

白話譯文

黃鵠飄然地飛下了九天,明月與君同船而行。
高潔之名不是孤臣所願,抽身而退才能開懷。
當年一見如故如在昨日,明日分別山河遠隔。
你我何時再會不可預料,但年紀未老猶可期。

創作背景

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周必大因反對任命權奸曾覿龍大淵出任知閣門事,掛銜退職回歸故鄉廬陵。范成大作《送周子充左史奉柯歸廬陵》送別。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范成大這首送別詩在寫作手法上別具一格,取境高遠,語言樸素平易,然而求明暢、不尚含蓄,又顯示出宋詩的特點。
首聯起興,暗含辭歸之意,帶起全詩,既寫周必大歸家時的情景,又隱含著對周必大的評價。黃鵠在此句中既可喻指周子充,又可指他回家時所乘的船。九關在此句中即指天宮,亦指京城,二者皆一語雙關,體現了對周必大人品的讚譽。 “江船載月”句,頗具詩情畫意。由於日夜兼程,明月也會和友人同船而行,陪伴著友人一同回還。這樣,在漫長的征途上,友人也會少了許多寂寞和惆悵。此種描寫,一反多數送別詩那種消沉悽苦之情,給友人以安慰和鼓舞,寄寓著寬解“奉祠”故里的朋友的情意。
頷聯緊承前聯而來,正面寫辭官歸去之事。並對此發表看法,進一步對友人做勸慰,分析和希望兼有。詩句的內容仍緊扣著“奉祠”這箇中心。詩中“孤臣”與“壯士”皆指周必大。歷來引退被看作邀取高潔之名的舉動,但友人這一次卻非本人所願,一切皆由朝政不綱、讒佞之臣競用所致。友人的心愿是為國效力而非邀此高名,這樣的名聲愈高,而君主的過失也就會愈重。反詰句的使用,使語氣更加強烈,對友人遭遇的不平以及對朝政的委婉指責都可從中悟出。下句“身退聊開壯士顏”,由黃庭堅謝何十三送蟹》詩中點化而來,詩中云: “風味可解壯士顏。”此句是說不“身退”,職務在身,而無法盡責,就會心懷慚愧,不可能“開顏”了。 如今你雖然是奉祠還鄉,但就此脫離了紛繁多變的官宦生涯,得以和家人共享天倫之樂,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更何況大丈夫能伸能屈,來日方長,以後再出山完全有這個可能。那么,這一次你就暫且高興一番吧。詩句雖脫胎於前人,但用在此處貼切自然,毫無拼湊之嫌。
頸聯抒寫情誼,形成轉折,轉入對周必大友情的追憶及後事的預料。“傾蓋當年真旦暮”,這句是說回想當年詩人與周必大初見就情投意合,長為知已,這一切好像在朝夕之間、如同昨日才發生一樣。而明天則“沾巾明日有河山”,從此一別河山險阻,情長莫及,想起這些就不由得使人淚落濕巾。詩人從回顧“當年”與瞻望“明日”落筆,把痛惜“當年”相處之日短,憾恨“明日”、“河山”之遠隔這兩種不同的感情融匯在一聯之中,兩相對照,由此而強調出自己與周必大情誼之深厚。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有“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之句,范成大借用此意,以“沾巾”隱指相別。“沾巾明日有河山”即在感嘆從此相別,一在臨安,一在廬陵,河山遠隔,再見日難,摯友相思,情何以堪。這樣,范成大與友人意趣相投。情深誼長,相送惜別之情,就在這憶昔思別之中,得到了巧妙的發揮。作為律詩,頸聯必須用對仗,此聯也是一樣,且對仗工整平穩。如“傾蓋”對“沾巾”、“當年”對“明日”、“真”對“有”,都是工對,而“旦"和“暮”、“河”和“山”則都是句中自對,然後在上下句中“旦暮”對“河山”。本來“旦暮”屬於名詞中的時間類, “河山”屬於名詞中的地理類,兩者相對,不算工對,但由於它們都已在句中自對,所以也就是工對了。
尾聯緊承頸聯,進一步抒發詩人自己的感慨,表共勉之意,歸結全詩。這兩句是說,如今二人相對,值得欣慰的是,我們的鬢角都還未染上白色,但再會之日或遲或早卻難以預料了。到那時,不要說我們時值暮年,就是生生死死也恐怕說不上來了。“後期”用了白居易祭中書韋相公文》: “靈鷲山中,既同前會;兜率天上。豈無後期?”的典故。尾聯第一句表面上雖是說重逢之期難以逆料,但觀石湖本意,則希望曾覿一類小人即遭遠斥,剛正之士再為重用,自己與朋友也可很快重逢的心意,自是再明白不過了。末句說猶堪喜慰者,相互皆屬年青,來日方長,正宜好自珍重。石湖以此解慰朋友。並示共勉之意。
末尾四句,一氣呵成,情深意切,讀來催人淚下。這裡邊既有對摯友之情、離別之苦的傾訴,也有對家國前途、個人命運的憂患,流暢自然的筆調,將各種複雜的情感宣洩得淋漓盡致,悲則悲矣,但悲之有物,非無病呻吟,毫無做作之態。詩以情動人,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綜觀全詩,這首詩從多方面寫送別,詩中有對辭官歸去的故友的寬解,有對品格剛正的友人的讚賞,有對朋友間探厚情誼的抒寫,有安慰朋友的表達,內涵極為豐富,卻又自始至終地圍繞著詩題展開。寫送別情意真摯動人,但絕不落淒切纏綿的俗套,情感顯得豁達慷慨,深沉而爽朗。詩為七律,格律謹嚴,對仗工整,無華麗堆砌之辭藻,而具清麗雅逸的情致。人評石湖詩,說其七律“極有樊川(杜牧)英爽俊逸之風”,這首送別詩正顯示了石湖律詩精雅溫潤的特色。

名家點評

陝西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高海夫《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選讀:范成大詩選注》: 該詩就內容講,詩由友人周子充的離京、還鄉, 寫到他的心跡懷抱,又寫到二人的交誼、別情,朋友之情與國事之憂,如水乳交融,顯得深摯沉雄;就時間講,忽而是眼前的情景,忽而是往事的回憶,忽而又是對日後的懸想,筆勢起伏跌宕,變化無方,充分表達上述的內容。這一首詩,明顯地顯示了詩人中年七律風格的變化。

作者簡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詩人。字致能,又字幼元、友生,號山中居士,又號石湖居士,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紹興年間進士,歷任知處州、知靜江府兼廣南西道經略安撫使、四川制置使、參知政事等職。曾使金,堅強不屈,幾被殺。晚年退居故鄉石湖,卒諡文穆。其詩題材廣泛,與陸游、楊萬里、尤袤齊名,稱“中興四大家”或“南宋四大家”。又工詞,文賦也享有盛名。著作頗富,傳世作品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桂海虞衡志》《吳船錄》《吳郡志》等,存詩1900多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