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游吳

送人游吳

《送人游吳》是唐代詩人杜荀鶴的作品。這是一首借送行向行人描繪蘇州風貌的詩,詩題中的“吳”,詩中的“姑蘇”都是蘇州故稱。結尾以料想行者赴蘇後的鄉思來襯托自己的惜別之意,尤具清新蘊藉之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送人游吳
  • 創作年代:晚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詩
  • 作者:杜荀鶴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送人游吳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
古宮閒地少,水港小橋多
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
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吳:蘇州,春秋時為吳國都城。
②姑蘇:蘇州的古名。
③枕河:房屋建在河邊,部分架在河面上。
④古宮:即春秋時吳國王宮。這裡借指姑蘇。閒地少:指人煙稠密,屋宇相連。
⑤水港:指流經城市的小河。一作“水巷”。
⑥綺羅:指華貴的絲織品或絲綢衣服。一說此處是貴婦、美女的代稱。
⑦未眠月:不能成眠的月夜。
⑧鄉思:懷鄉之思。漁歌:漁人唱的民歌小調。

白話譯文

你到蘇州就會發現,當地人家都在河上建房。
吳宮遺址建滿民居,空地極缺,而此地港漢河渠密布,到處遍架木橋。
夜間集市在叫賣菱藕,遊船上載著衣著華麗的遊玩男女。
我知道遠方的你在月明不眠之夜,會把對我的思念寄托在漁歌聲中。

創作背景

此詩為送人漫遊蘇州之作,具體創作年代不詳。詩人對姑蘇城很熟悉也非常喜愛,所以當友人前往這富庶繁華的典型水鄉城市時,詩人忍不住熱情地介紹姑蘇城的特點,意思是鼓勵友人遊歷。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送別詩通過想像描繪了吳地秀美的風光,毫無離別時的傷感情緒,筆致新穎可喜,僅在結尾處輕輕點出送別之意。唐代的蘇州又稱吳郡。作者送人前往漫遊的吳縣,又叫姑蘇,是當時蘇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兒是富庶的魚米之鄉,絲織品聞名全國,還有不少古蹟,作品抓住這些特點,通過描繪,便把這個典型的江南水鄉城市活托出來了。作者對它熟悉而又有感情,所以人們讀來親切有味。
蘇州的最大特色是水。自從伍子胥在蘇州建城以來,城裡水道縱橫,漁船星數,水上的生活便一直是當地人們最主要的生活。詩歌的頷聯承接“人家盡枕河”而來,點明的就是這樣的當地特色。“古宮閒地少”這五個字是杜荀鶴用漫筆寫出的蘇州歷史。春秋時期蘇州是吳國的首都,在漫長的時光變遷里,蘇州已經由一個政治要地轉變為經濟重地了。在唐朝,全國的經濟重心開始逐步南移,雖然沒有宋朝那么明顯,但帶來的直接影響還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才會有“古宮閒地少”的情況出現。
對於國家政治文化重心所在的北方來說,一座水城如若不是親眼所見,總是會覺得不可思議的,所以簡單的意象組合就能為沒來過水鄉的人們營造出一個夢般的圖畫:彎彎的河道,較之於整齊寬敞的官路,多的是潺潺流動的靈性。遍布的小橋,連線著生活的此岸和彼岸,蹲在橋上的時光以及人們佇立橋頭眺望遠方的守候,也不是北方那掙扎在朔風之下堅韌得近乎麻木的漢子們所能輕易理解的。小橋、流水構建的生活,有著令人心折的精緻和讓人輕易陷入的漫不經心。這樣的美,別處尋無可尋。
生活是流動的。生活中所有的美麗都是從流動中彰顯出來。“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杜荀鶴很喜歡“夜市”和“春船”的組合,在另一首《送友游吳越》里,“夜市橋邊火,春風寺外船”便和這句異曲同工。像這樣繁榮、熱鬧的詩句,讀來是非常喜人的。在中國古代,只有經濟發達的城市才會有夜市,蓮藕則更是當地最具特色的水產。綾羅綢緞又是生活富足的象徵。那些遠方微明的燈火,一晃一晃,仿佛黑夜中閃爍溫暖的星星。水鄉所有的生活,就像沒有受到任何打攪的世外桃源,在微醺的醉意里,融化了。
“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此處才道出了送別之意,足見詩人謀篇布局之匠心獨具,顯得餘味悠長,耐人尋味。
此詩以想像出之,格調清新活潑,篇末喟然一嘆,可謂動人情思,引人遐想。詩人筆下的江南水鄉,在其精心描繪下更是活脫而出,令人讀來如臨其境,恍如人在畫中游。

名家點評

清代詩人沈德潛唐詩別裁》:(古宮閒地少,水港小橋多)寫關中如畫。
清代余成教《石園詩話》:晚唐詩人有佳句而多俗言者,杜彥之荀鶴是也。“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溪山入城郭,戶口半漁樵”、“古宮閒地少,水港小橋多”、“九州有路休為客,百歲無愁即是仙”、“故園何啻三千里,新雁才聞一兩聲”、“高下麥苗新雨後,淺深山色晚睛時”,皆為佳句。“生應無輟日,死是不吟時”、“舉世盡從愁里過,誰人肯向死前休”,雖俗而有意趣。其餘如“世間何事好,最好莫過詩”、“爭知百歲不百歲,未合白頭今白頭”之類,未免詩如說話矣。其起結之句,尤多率易。
近代學者、詩人俞陛雲詩境淺說》:(古宮閒地少,水港小橋多)戶藏煙浦,家具畫船,江南之擅勝也。詩言其煙戶之勝,橋港之多。餘生長吳趨,誦之如在鴯坊鶴市間。憶近人句云:“屐齒聲喧沽酒市,波光紅映過橋燈。”寫江鄉景物如繪。作旅行詩者,能掩卷若身臨其地,便是佳詩。

作者簡介

杜荀鶴(846~907),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縣)人。早有詩名,屢試不中,隱於山中。大順二年(891),年46,方中進士,宜州節度使田頓闢為從事。後朱溫奏為翰林學士,數日後卒。杜荀鶴上承杜甫白居易等現實主義傳統,論詩主張“詩旨未能忘救物”。詩多反映當時的社會黑暗和民生疾苦。專攻律絕,尤善七律。語言淺近易懂,描寫不事雕琢,在唐代律詩中獨具一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