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薦

追薦

追薦又曰追善,與追福同義。追薦者為死者追薦福之義,追善者為死者追修善事之義,追薦為典語,追善為俗字。又曰追福,追修,追嚴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追薦
  • 同義詞:追善、追福
  • 釋義:為亡者修善事,祈求冥福
  • 出處:《丹鉛總錄》
詞目,拼音,引證解釋,簡介,源起,記載,例句,

詞目

追薦

拼音

zhuī jiàn

引證解釋

1、誦經禮懺,超度死者。
唐 宗密 《盂蘭盆經疏》上:“搜尋聖賢之教,虔求追薦之方。”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回:“寨內揚起長旛,請附近寺院僧眾上山做功德,追薦 晁天王 。”
明 羅貫中 《三國演義》第一○八回:某因新喪父親,入城請僧追薦。
清 吳敬梓 《儒林外史》第四回:次日,請將陰陽徐先生來寫了七單,老太太是犯三七,到期該請僧人追薦。
2、泛稱追悼、祭奠。
郭沫若 《南冠草》第四幕:“自 遼陽 戰役以來,一切為國捐軀的忠臣烈士、寡婦孤兒,你們都來享受我的菲薄的追薦!”

簡介

亡者修善事,祈求冥福,稱作追薦。亡者於死後四十九日之間,迷於中有果報未定,此時最宜代為追善修福,以免其受三塗之苦報,而得往生十方無量剎土。然據灌頂經卷十一之說,若亡者生前不信三寶,不行法戒,命終後墮入三塗八難之中,縱予追福,唯得七分之一之功德。

源起

盂蘭盆經宗密疏上曰:‘逐搜尋聖賢之教,虔求追薦之方。’梵網經下曰:‘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律,福資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上。’又曰:‘父母兄弟和上阿闍梨亡滅之日,及三七日四五日、乃至七七日,亦應讀誦講說大乘經律。’灌頂隨願往生十方淨土經曰:‘命終之人在中陰中,身如小兒罪福未定,應為修福。願亡者神使生十方無量剎土,承此功德必得往生

記載

忠曰:“俗作追善,非也。”
《丹鉛總錄》云:“薦者,祭之名,士無田則薦是也。”
《慈受深禪師慧林錄》云:“只如今日了初侍者追薦二親,試問諸人:且道他父母在地獄中受苦耶?在人天受樂耶?”
《宋史?禮志》云:“及周朝忌日,尚有追薦。”
《春渚紀聞》云:“明皇時,太真妃得白鸚鵡,聰慧可愛,妃每有燕遊,必置之輦竿自隨。一日,鸚鵡忽低首愁慘,太真呼問之,云:‘鸚鵡夜夢甚惡,恐不免一死。’已而,太真妃出後苑,有飛鷹就輦攫之而去,宮人多於金花紙上寫《心經》追薦之者。”
《灌頂十方淨土經》云:“命終之人,在中陰中身如小兒,罪福未定,應為修福,願亡者神使生十方無量剎土,承此功德,必得往生。”又云:“普廣菩薩言:‘眾生不信三寶,不行法戒等,命終墮三塗八難,親族為修福,得福不?’佛言:‘七分之中為獲一也。何故爾乎?緣其前世不信道德故,使福德七分獲一。若以亡者嚴身之具、堂宇、室宅、園林、浴池以施三寶,此福最多,功德力強,可得拔彼地獄之殃,便得解脫,往生十方佛土。’”略鈔。
《法苑珠林》云:“《往生經》云:‘亡後作福,死者七分獲一,余者屬現造者。’”
《宗鏡錄》云:“問:若言須與所熏和合一處,方名能熏者,且如先亡父母及先亡子孫等,後人為作功德,此亦是熏他識以獲福故,如何不許?答:此有二解,一雲此但為增上,令亡者自發心,非熏他識;二雲七分之中,許獲一分。難只此所獲一分功德,便是此人造福,他人受果,應乖唯識義。答:有五力,唯識不判:一、定力;二、通力;三、借識力;四、大願力;五、法威德力。”
《優婆塞戒經》云:“佛言:‘或有說言,子修善法,父作不善,因子修善,令父不墮三惡道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身口意業各別異故。若父喪已,墮餓鬼中,子為追福,當知即得。若生天中,都不思念人中之物。何以故?天上成就勝妙寶故。若入地獄,身受苦惱,不暇思念,是故不得。畜生、人中亦復如是。若謂餓鬼何緣獨得?以其本有愛貪慳吝故。墮餓鬼中,既為餓鬼,常悔本過,思念欲得,是故得之。若所為者,生余道中,其餘眷屬墮餓鬼者,皆悉得之。是故智者應為餓鬼勤作福德。’”
《大毗婆沙論》云:“生聞婆羅門白佛言:‘喬答摩!我有親里命過,欲施其食,彼為得我食不?’世尊告言:‘此事不定。所以者何?諸有情類有五趣別,若汝親里生地獄中,食地獄食,以自存活,彼不能受汝食。生傍生趣、天趣、人趣亦復如是。若汝親里生鬼趣中,則能受汝所施飲食。’婆羅門言:‘若我親里不生鬼趣,所施飲食,誰當受之?’佛語彼言:‘餓鬼趣中無汝親里,無有是處。’乃至廣說。”
《冥報記》云:“眭仁茜問鬼成景曰:‘人死當分入六道,那得盡為鬼?’景曰:‘君縣內萬餘戶,獄囚常二十人已下;萬戶之內,五品官無,九品已上官數十人,六道之內亦一如此耳。其得天道,萬無一人,如君縣內無一五品官;得人道者有數人,如君九品;入地獄者亦數十,如君獄內囚;唯鬼及畜生最為多也,如君縣內課役戶。就此道中,又有等級。’因指其從者曰:‘彼人大不如我,其不及彼者尤多。’”
忠曰:“世尊說應為鬼道作福善,而諸道中,鬼畜居多之理,景鬼之言盡矣。審惟彼此,追薦之業不可廢焉。”

例句

1 、 祭祝 歲時追薦、春秋祭祖乃飲水思源、慎終追遠之事,向為注重報恩之釋子所崇,既表師承有序,又示崇敬師恩。
2、天波府 業死節朔方,其子彥昭,請改建為寺,追薦其父,太宗賜名為‘孝嚴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