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山正一天師道齋醮科儀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龍虎山正一天師道齋醮科儀
  • 主題詞:傳統舞蹈,正一天師道,道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舞蹈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東漢
  • 認證時間:2010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鷹潭市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主要價值,

簡介

正一天師道的齋醮科儀,是道教特有的宗教儀式,是道教中溝通人與神的聯繫,祈禱神仙保佑,賜福消災或為亡者追薦超度的宗教活動。因為齋醮科儀(俗稱“做道場”)有一整套儀范程式,如音樂、燈燭、圖像、禹步、手訣等,所以它也可以稱為“舞蹈”的一種。不過這種“舞蹈”人們賦予它更多的宗教內容和神秘玄機。

歷史淵源

正一天師道的齋醮科儀,是道教特有的宗教儀式,是溝通人與神的聯繫,祈禱神仙保佑,賜福消災或為亡者追薦超度的宗教活動。它最早源於古代鬼神崇拜、祖宗崇拜而產生的巫祝祭祀活動。至春秋戰國時期,巫術文化中的巫舞、占卜、禁忌、兆驗,讖緯、符咒等均為道教所承襲。
東漢漢安元年,張道陵在巴蜀創立“正一盟威之道”(“五斗米道”)時就創立了《天官手書》等上章儀禮。同時期,張角在北方創立太平道,也建立了祠、茅室、方、壇,以舉行齋戒祭祀。
早期天師道的齋醮科儀,主要以“直誦”的形式,誦念經文,也伴以擊鼓,敲盆及“念咒”、“喝符水”等。北魏寇謙之作《雲中音誦新科之城》,改“直誦”為“樂誦”,被視作齋醮科儀與民間音樂舞蹈結合的開始。南朝陸修靜也改革了天師道,制訂了一整套齋醮儀范,如《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三元齋儀》等。
唐代,道教成為國教,齋醮活動十分盛行,並逐漸成熟和定型,歷經宋、元、明、清,一些科儀已經亡佚,有一些則被改造完善。現行道教正一派的齋醮科儀,基本定型為兩大類:即以祈福、消災、開光分靈等為主的清醮(又稱陽醮)和以度亡、破獄、贊幽、施食為主的幽醮(又稱陰醮)。兩大類中又分出許多不同的名目,如請水、安壇、迎鑾接駕、安龍奠土、揚幡掛榜、進表、謝聖以及陰醮中的靈寶濟煉、拜九幽贊等。

基本內容

高功法師在舉行醮儀時,有許多特殊的功法。如叩齒、掐訣、存想、運神、罡步、變身、召將等等,與一般的舞蹈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之處。這些步法身段構成道教特有的文化內涵。
步罡踏斗:相傳創自夏禹,故又稱“禹步”。“罡”指天罡,“斗”指北斗。高功在壇場上,手持朝笏,按特定步伐,腳踏太極八卦,以進入上天,啟奏神明。
禮拜:俗稱“叩頭”、“作揖”,其又分即稽首、作禮、遵作和心禮,以表示對神明的尊敬。
灑淨:高功右手舉桃木劍,左手掐訣持小香爐。用以潔淨法壇。
召將:高功手舉天皇號牌,大聲吟唱,召遣天兵天將。
叩齒:即上齒與下齒相叩,以集神驅邪。齋醮過程是道教中溝通神明,祈求保佑,消災賜福的儀式。
齋醮舞蹈動作有其獨特的內涵。禮拜時的無比虔誠,步罡踏斗時的輕盈飄逸,叩齒靜心時的緊張莊重,讓人如臨其境,回味無窮。

主要價值

龍虎山正一天師道齋醮科儀是道教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它的獨特的藝術價值:
(1)天師道科儀音樂的宗教功能:道教通過齋醮科儀內容和形式的結合來體現它的教義思想和教徒的信仰行為,主要表現在道、神、濟貧拔苦等諸方面。
(2)天師道人的音樂價值觀與美學觀:齋蘸與音樂:齋醮音樂,又稱科儀音樂、法事音樂和道場音樂,包括步虛、偈、贊、頌、誥等韻曲,和獨唱、合唱、吟唱、道白等聲樂,以及器樂、打擊樂等多種音樂形式。齋醮音樂在發展過程中,與我國傳統的巫教音樂、宮廷音樂和民間音樂相融合,逐漸形成了自身的風格和體系,成為中國傳統音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