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情障礙

述情障礙

述情障礙(alexithymia)又譯作“情感表達不能”或“情感難言症”,它並非一種獨立的精神疾病,可為一種人格特徵,也可為某些軀體或精神疾病時較常見到的心理特點,或為其繼發症狀。述情障礙患者不能適當地表達情緒、缺少幻想,普遍存在於心身疾病、神經症和各種心理障礙的患者中。由於述情障礙者對情緒變化的領悟能力差,心理治療反應不佳,常給治療帶來不利影響。述情障礙可能發生於很多疾病患者中,如冠心病、類風濕關節炎、偏頭痛等;與心理因素有關的消化道疾病、皮膚病等。此外,精神障礙如神經症、精神性疼痛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述情障礙
  • 外文名:alexithymia
  • 1972年:首次提出這一概念
  • 學會表達共情:表達對人情感的理解
基本信息,項目內容,目標,培養共情,

基本信息

述情障礙(alexithymia),在希臘語中,“a”代表“缺乏 ”,“lexi”代表“言語”,“thymos”代表“情緒”。
述情障礙現象最初被注意,是因為有心理分析家發現有些病人無法用心理方法進行治療,因為病人聲稱沒有感覺、沒有幻覺,他們做的夢也是沒有色彩的。總而言之,他們沒有可以談論的內心情緒。
臨床特徵:包括描述感覺有困難——不管是自己的感覺還是他人的感覺,而且關於情緒的辭彙極其有限。此外,他們很難將各種情緒、情緒與身體感覺區分開,所以他們描述忐忑不安的感覺時可能會說:心跳加速、出汗、頭暈,他們不知道他們其實是感到了緊張。
1972年,哈佛大學精神病學家彼得·西弗尼奧斯(Peter Sifneos)博士首次提出這一概念,描述如下:“他們(指述情障礙的人)給人的印象是與眾不同、格格不入,好像來自完全不同的世界,卻生活在被情感主宰的社會。”
述情障礙的人並不是沒有感覺,而是他們不會表達——尤其是無法用語言準確地表達自身的感覺。他們完全不具備情緒智力(又稱情商,EQ)的基礎技能——自我意識,即意識到情緒的發生。
對於其他人而言,人的感覺是不言而喻的。但這一常識在述情障礙者身上完全失效,他們完全找不到情緒的線索。 當某事或某人觸發了他們的感覺,他們對這種體驗感到困惑和壓迫,想方設法加以避免。他們的感覺令他們如墜雲霧,他們感覺很“糟糕”,但難以準確地表達到底是哪一種糟糕的感覺。
述情障礙者對情緒產生最根本的困惑,常常會導致以下問題:他們抱怨自己的身體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毛病,但其實他們是受到了情緒的困擾。精神病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軀體化”(somaticizing),即把情緒的不適誤認為是身體的不適(軀體化與精神軀體性疾病不一樣,後者是指情緒問題引發了真正的身體疾病)。
精神病學家對述情障礙者感興趣是為了把這種人從求醫病人中剔除出來,因為他們往往會耗費醫生大量時間,而最後毫無結果——事實上,述情障礙者是為自己的情緒問題尋求醫學的診斷和治療。
暫時沒有人能夠確切地解釋引發述情障礙的原因。Peter Sifneos博士指出其原因可能在於人腦邊緣系統與新皮層(特別是語言中樞)的分離,證據:患有嚴重癲癇的病人為減輕症狀,通過手術切斷邊緣系統與新皮層的聯繫之後,會變得情緒貧乏,如同述情障礙者,無法用語言表達他們的感覺,突然失去了多姿多彩的生活。
述情障礙者的困境在於: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感覺,就等於沒有產生過這種感覺。
中國大陸學術界:
最早由張建平(1990)在中國心理學會“個性”研討會作了“述情障礙”個性特點的研究概況的報告;
楊菊賢等(1991)在《上海精神醫學》上發表了《冠心病患者的行為類型和情感難言症》一文;
姚芳傳(1991)在《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上發表《述情障礙》一文,對述情障礙的名稱起源、表現、發生率、引起原因、檢測手段、對疾病與治療的影響以及處理等作了全面的介紹。

項目內容

TAS
項 目
完全不同意
基本不同意
既不同意也不反對
基本同意
完全同意
1.當我哭泣時,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2.空想純粹是浪費時間。
3.我希望自己不那么害羞。
4.我常搞不清自己是什麼樣的感受。
5.我常幻想著將來.
6.我交朋友似乎與別人難。
7.知道問題的答案比知道其原因更重要。
8.我難以用恰當的詞描述自己的感情。
9.我不喜歡別人知道我對事物的態度。
10.我有些身體感覺連醫生也不理解。
11.我只做工作,不知道為何做和如何做好。
12.我不容易描述自己的感受。
13.我不喜歡分析問題而僅僅是描述它。
14.當我心煩意亂時,我分不清是傷心、 害怕還是憤怒。
15.我很少幻想。
16.當我無事可做時,我也不空想。
17.我常為身體的異常感覺所困惑。
18.我更關心事情的發生,而不注意如何發生。
19.我有些難以識別的感受。
20.對我來說,情感的溝通不是很重要。
21.我覺得難以描述對別人的情感。
22.別人告訴我,要更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23.一個人不應尋求更深刻的理解。
24.我不知道我的內心發生了什麼。
25.我常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氣憤。

目標

雖然絕大多數有社交焦慮的青少年並不存在典型的述情障礙,但從其表現看,大都缺乏恰當描述和表達自己及他人情緒的能力,此外,從積極方面看,良好的人際交往也離不開情緒表達。因而,要想解決自己的社交焦慮,還有必要對自己進行情緒表達訓練。
情緒表達訓練所要達到的目標是:能感受並辨別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並能用準確的語言加以描述,能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並用恰當的方式加以表達或調節。

培養共情

離開了共情――即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的態度與能力――就談不上恰當的情緒表達,更談不上良好的人際關係,更何況,青少年的社交焦慮有時正是由於缺乏共情而引發的。因此,情緒表達訓練需從培養共情入手。
共情既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能力。作為態度,它表現為對他人的關切、接受、理解、珍重;作為一種能力,它表現為能充分理解別人的心事,並把這種理解以關切、溫暖與尊重的方式表達出來。
具備共情的人容易和他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在和他人產生矛盾時,也能心平氣和地以建設性方式處理問題。
舉例說,在公共汽車上別人踩了你的腳,你的第一反應自然是會不高興,但如果你具有共情的能力,就會從對方角度想問題:“他不是故意踩我的,沒人會有意踩別人而給他自己惹麻煩。”這樣一想,你的不快自然就會消失。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因此有人說:共情不能改變現實,但能改變我們的心情。任何建設性的人際關係都是以共情為先決條件的。
共情不論是作為態度還是能力,都可以通過訓練加以提高。
提高自己的感受性
指提高自己對他人情緒反應的敏感度。
*擺脫自我中心,學習關注他人。
*對情緒描述語做辭彙替換練習。例:“煩惱”的替換詞有:不快、鬱悶、心煩、苦惱等,“高興”的替換詞有:快樂、欣喜、愉悅、興高采烈等。
*通過對電影、小說、詩詞等的觀賞與分析體驗人類情感。
*培養對人需要的敏感度。如一聲嘆息,一個欲言又止的表情,一次嘴角的牽動,都可能反映出人的需要,要學習從這些細微的表情變化中迅速察覺別人的需要。
提高對他人的理解力
理解以傾聽為前提,以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理解為結束。
*學會傾聽(專注,不作價值判斷,通過提問確認問題,表達理解與關心等)。
*通過觀察非言語信息(表情,目光,站坐姿勢,人際空間,語氣,語速,語調等)增加對他人的理解。
*用換位思考法提高對他人的理解力。
學會表達共情
*表達對人情感的理解(參考句式:“你感覺……”)。
*表達對人意圖的理解(參考句式:“你想說的是……”)。
*表達對對方情感與意圖的尊重(“我知道這對你很重要……”)。
*表達對對方的關心(“你需要我為你做些什麼嗎”)。
以上介紹了一些培養共情的方法。其實方法是因人而異的,只要我們有對他人的關切、理解和尊重,就可以以無限多樣的方式表達我們對他人設身處地的理解與關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