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駕山

迎駕山村位於海陽北部,地處東經121°07′,北緯37°06′。東距煙鳳公路1公里,與西古現村山泊相連,南與東古現村、竇家疃接壤,西與東魯家夼村、西魯家夼村為鄰,北與南留村、油坊村交界。隸屬郭城鎮,距鎮政府駐地6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迎駕山
  • 外文名稱:YING JIA SHAN
  • 行政區類別:山東省
  • 所屬地區:山東煙臺海陽
  • 地理位置:東經121°07′,北緯37°06′
  • 面積:4.2平方公里
  • 人口:1065人(2002年)
  • 方言:山東話
地圖信息,
迎駕山是我們村子的名字,迎駕山村是我的故鄉,它就坐落在儒風蕭雅的山東煙臺海陽。
迎駕山村位於海陽北部,地處東經121°07′,北緯37°06′。東距煙鳳公路1公里,與西古現村山泊相連,南與東古現村、竇家疃接壤,西與東魯家夼村、西魯家夼村為鄰,北與南留村、油坊村交界。隸屬郭城鎮,距鎮政府駐地6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64.5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蔬菜、蘋果等。
2002年,全村有390戶,1065口人。有車、安、孫、王、候、姜、尚、曹等8姓,均為漢族,車姓人居多數,約占五分之四。
195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8萬元。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015萬元,人均純收入2990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是81%、17%、2%。
迎駕山谷歌地圖迎駕山谷歌地圖
概況
傳說唐太宗李世民東征時,百姓迎駕於此地山前,故命村名迎駕山。第二說為,李世民征高麗時,經過村前泊里時恰天降大雨誤了駕車,村里人急忙趕來救出駕車,送太宗上路遠征。故此地得名“誤駕泊”,命村名“接駕山”。後來又改為“迎駕山”,明末建村。另據世代口傳,車姓原籍為山西省雲中山以南地區(俗稱“小雲南”)。隋唐時,祖上一家人為避戰亂苦役,扶老攜幼逃難。兄弟三人一路上打工要飯,流浪乞討,歷經一年之久來到此地定居。當時這裡已有孫、劉、侯、高等姓居住。明天啟年間(1621-1626年),車姓一支遷往古現村居住。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一支遷到福山縣居住(即張格莊南的車家村)。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一支遷去棲霞縣牙山西南(即車家泊子村)居住。同時安姓來村定居。解放前期,王姓兄弟從沂州府逃荒打工到此定居。解放後,尚、姜、曹、呂等姓從外地遷入。
大事記
1938年本村安成興、安成德、安成民、安壽廷、車德龍、車玉兵、車松亭等8人於牙山後報名參加八路軍。其時安成祥負責招兵擴軍。
1941年3月18日晚八路軍某部一個連進駐,本村解放。
同年本村安成師、安成獻、車廷榮等進抗大膠東分校學習。
同年11月日軍膠東拉網大掃蕩,村民被槍殺3人,刀殺2人,姦殺1人,2人下落不明。在馬石山慘案中,車欒廷光榮犧牲。
1942年正月郭城區第二中心國小在本村建立。
1943年秋膠東軍區司令部和行政公署進駐,主要負責人有許世友、王文、林浩、曹漫之、吳克華、賈若愚、林一山、高錦純、於得水等。
同年膠東郵政局在本村成立。
1944年秋膠東軍區司令部和膠東行署二次進駐本村。同時有騎兵連、國防劇團、海防支隊進駐。國防劇團演出了《三打祝家莊》、《牙山英雄》、《岳飛傳》等劇,本村又有一批人報名參加八路軍。一個月後,司令部和行署撤至戰場泊村。
同年除夕攻打國民黨頑軍趙保原據點萬第,本村前去支前者220多人。
1947年國民黨大舉進攻解放區,全村40多人參加人民解放軍。參加支前隊者200多人,歷時一年半。
1949年夏秋之交強烈颱風襲擊本村,刮斷大樹幾十棵,颳倒數百棵,農作物幾乎絕產。
1953年車玉香組織成立由15戶農民組成的大互助組,受到了海陽縣政府的獎勵:錦旗1面,七步犁、八步犁各1部,雙輪單鏵犁1部,牛1頭,水車1部。
1954年車玉香、車中田為首成立了一處40戶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至1955年,全村成立5處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5年在南泊打井1眼,安裝了水車,開起菜園,結束了本村不能種大白菜的歷史,縣政府獎給錦旗1面、馬2匹、雙輪雙鏵犁1部、牛1頭。
1956年農業合作化高潮到來,全村成立1所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當年集體收入9萬元,全村解決了溫飽問題。
1958年夏開始大辦食堂。
同年秋村加入人民公社,開始大煉鋼鐵。浮誇、共產風颳起。
1959年大搞水利工程建設,全村主要勞動力全部調出去建水庫。
1962年為了儘快度過荒年,採取下放土地措施,每人半畝地,當年便解決了吃飯問題。
1964年秋中共山東省委派萬人工作隊到海陽開展“四清”運動,本村住工作組24人。開始貫徹執行《雙十條》,打擊了一大片。後貫徹《二十三條》,縮小了打擊面。
1965年建起副業大院,房屋16間。
1968年與全省各縣同步,強行貫徹《人民日報》登載的兩個國小教師的建議,教師下放到村,工資改為工分,參加生產隊分配。
1982年建新式國小校舍26間,占地3500平方米,設備配套齊全,被評為煙臺市“花園式學校”。
同年集體投資6萬元,全村用上電網電。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5年春在全縣首批實行果樹承包責任制。
1990年冬鋪設西沙溝、南泊水利管道1000米。
1993年冬集資10萬元(每戶250元)安裝自來水,結束了挑水吃的歷史。
1997年秋重新調整水澆田。黨支部成員帶頭建起22個塑膠大棚,種植草莓和蔬菜。
1999年冬修建1座水庫,灌溉面積20公頃。
2000年重新修整山路,結束山路不通車的歷史。
2001年修整南北大街1條。
2002年新建水庫1座。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農業為主。建國初期,常年糧食畝產100公斤左右,總產20萬公斤左右。1970年,在南泊地北頭建起揚水站,灌溉面積1.3公頃。1973年農業學大寨時,大隊成立修河隊,壘石頭大壩2公里。此後連續8年,完成的工程有:西門口挖占地0.2公頃、深4米的大口井,灌溉面積5.3公頃;河南岸修成占地面積0.2公頃,深4米的大口井,灌溉面積8公頃;修河壩3公里;整大寨田8公頃;開挖溝渠2公里。這些基本建設促進了糧食連年豐產。1978年,糧食畝產240公斤,總產53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350公斤,比1978年每畝增產11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09公斤,總產41.5萬公斤。
1957年,栽植蘋果1.3公頃。1968年,栽植蘋果、梨6.7公頃。1980年,栽植蘋果5.3公頃。1987年,重新規劃栽植蘋果43.3公頃。因為品種老化,技術水平低,管理跟不上,效益不佳。20世紀末,發展塑膠大棚22個,增加了農民收入。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825萬元,其中農業686萬元,畜牧養殖業130萬元,其它9萬元。
第二、三產業1922-1923年,車成九、車益臣、安成江、車鳳規分別辦起德順涌、東順、安記、德順昌網扣莊,共有資本9.5萬元,從業人員80人,均於1938年停業。其時,另有繡花、挖木瓢木勺、彈花、手工紡花、織布等小手工業。1966年,集體辦起磨坊、條編組、木匠鋪、縫紉組。20世紀80年代,一大批青年婦女從事草製品加工。1984年投資6萬元,建布鞋廠。90年代,一部分人進城打工,一部分人從事石材加工、扎花、機器刺繡等。有商店1戶、粉坊2戶、豆腐坊4戶、油坊2戶、修理2戶。
2002年,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174人,總收入190萬元。其中工業70萬元,建築業100萬元,運輸業20萬元。
迎駕山水窪迎駕山水窪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2年,村初級國小改為郭城區第二中心國小,後遷到東魯家夼村,本村保留初小班。1966年開始,重辦1-5年級完小。1976年開始,增設國中班,時有教師13人,在校學生250餘人。1980年撤銷國中班。1982年,大隊投資3萬元,建成新式國小,設備配套齊全,獲煙臺市“花園式學校”稱號。1990年調整成初級國小,1996年撤銷。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20人。其中,車延君、車淑琴於20世紀50年代末,分別考入復旦大學、北京大學。
1981年購買16mm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同時又買彩色電視機1台,活躍民眾文化生活。
建國前後,本村的大秧歌、話劇譽滿長沙區,聲傳牙前縣,全縣會演,屢次獲獎。20世紀60年代,迎駕山的話劇《三世仇》和京劇《智取威虎山》仍然很有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只能靠糠菜充飢。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6年,人均糧食250公斤。1978年,人均糧食350公斤,全村總收入28萬元。2002年,有各種車輛180多輛,機車153輛,電話120部,電視機400部,電冰櫃38台,電風扇306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狹窄彎曲,破爛不堪,村民住房破爛、低矮、潮濕,大部分是草房,人均不足5平方米。建國後,幾次整修街道,能夠通行各種車輛。1987年開始,規劃新房區。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達到15平方米。
集體福利20世紀70年代初,村辦起合作醫療站,報銷部分醫藥費。1982年,投資6萬元,全村用上電網供電。集體辦起幼稚園,免費入托。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2月(農曆正月),車品三在土堆村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同年成立黨支部,車品三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各種民眾組織建立健全起來,組織參軍參戰,進行反掃蕩、反投降、反惡霸鬥爭。先後有40餘人參加了抗日戰爭,200多人參加支前工作。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36名。2002年,黨員達到59名,分為4個黨小組。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車品三、安成美、車玉香、車承功、車玉利、王成貴、安成樂、車延福、車延芹、安紅光、車延禮、車海龍、車延獻。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車輯武、安成雲、車美亭、車真廷、車玉利、王成貴、車延芹、安壽義、車延禮、車德東、車海龍、車延獻。
人物
人物簡介安成美1916年9月生,中共黨員。1941年起任村長、村黨支部書記,區助理員,副區長、區長,司法科長等職。1948年南下河南,曾任區長、中共區委書記,縣委組織部長,縣委副書記、書記,南陽地委常委、地委副書記等職。
車德龍原名車成忠,1920年生,1938年6月參加八路軍。1939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班長、文化教員、指導員、分所政委(營級)、療養院政治處主任,師政治部主任、師政委等職。曾經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及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戰爭。多次負傷,被評為二等甲級殘廢。榮獲三級獨立勳章、三級解放勳章、中國人民獨立功勳榮譽章各1枚。
安靜又名安成憲。1921年8月生,大專畢業,中共黨員。1940年參加工作,1945年參加八路軍,曾任幹事、隊長、參謀、主任、科長、處長、副參謀長等職。1966年轉任廣東省人民銀行行長。在任行長期間,出色地完成了國家交給的援越等特殊任務,受到表彰。
安靜山曾用名成詩。1922年4月生,中共黨員。先後任教師,膠東軍區民運幹事、隊長,三十一軍民運幹事、股長、副科長、科長,團政委,師後勤部政委,漳州軍分區副政委等職,行政12級。
車承君1922年生,中共黨員。1945年參加革命工作。1951年起曾在常州市紡織局、機械工業公司、重工業局、內燃機廠、工具機廠、拖拉機廠等部門任廠長、黨委書記等職,後任市交通局黨委副書記。
車承志1927年4月生,1942年3月參加八路軍,1945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平南縣三合山區青救會長、武工隊員、各救會長,指導員、股長、科長、副處長、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師副政委、軍分區副政委等職。後調浙江省軍區紀委工作,行政13級。參加過濟南、魯南、開封、洛陽、淮海、渡江、上海、解放舟山等戰鬥和戰役。曾立三等功3次,二等功1次,獲模範工作者稱號。
安壽軒1938年生,中共黨員,高級講師。1964年畢業於曲阜師範學院,分配到萊西縣工作。先後任萊西二中、一中、教師進修學校、師範學校及電大教師。曾當選為萊西市一至四屆政協委員,政協常委、副秘書長。1984年,當選為青島市政協第六屆委員會委員。
車延福1943年7月生。1965年任村衛生員,1973年1月任大隊黨支部書記。1982年11月,被煙臺行署授予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烈士名錄
車德榮車廷忠安守廷安成喜車文廷車承先車欒廷安守仁車仁民車承煥安成龍安成興安成禮車來清車成壽車丕元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