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西縣

萊西縣地處山東省東部,位於山東半島中部,地處東經120°12'~120°40',北緯36°34'~37°09'之間。東臨萊陽市;西以小沽河為界與平度市相鄰;南沿五沽河同即墨市交錯接壤;北、西北靠招遠市、萊州市。因析萊陽西部置故名。1941年析萊陽西部置,屬南海專區,1950年屬萊陽專區,1958年併入萊陽縣,1962年復置,屬煙臺專區,1983年劃屬青島市,1990年改萊西縣置萊西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萊西縣
  • 外文名:無
  • 位置:山東半島中部
  • 東經:120°12'~120°40'
  • 北緯:36°34'~37°09'
  • 自然資源:礦產豐富
歷史沿革,大事年表,古代年表,近代年表,現代年表,當代年表,行政區劃,自然環境,自然地理,氣候類型,自然資源,節日風俗,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生活習俗,飲食,服飾,蓄髮,居住,禮儀習俗,婚姻,生育,壽辰,喪葬,

歷史沿革

萊西歷史悠久,有遠至5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類活動的痕跡。商、周時期屬萊子國。萊子國後被齊國所滅,齊侯滅萊時,於後來周格莊鄉築古城。東周屬齊東境即墨地,秦屬齊郡東境。公元前164年(西漢),於境內置鄒盧縣,遺址在今龍水街道辦事處古城莊村,隸膠東國。公元37年(東漢),屬挺縣,隸東萊郡。公元59年,屬昌陽縣,隸北海國。470年(北魏),移長廣縣治於今境內沽河街道辦事處長清山之東南。596年(隋文帝開皇十六年),在鄒盧縣治故址置盧鄉縣。627年(唐太宗貞觀元年),撤盧鄉縣,併入昌陽縣,隸萊州。923年到926年(後唐莊宗同光年間),改昌陽縣為萊陽縣,至宋、金均隸萊州。元朝初隸益都路,後改隸般陽路。明、清隸登州府。
1912年(民國元年),萊陽縣隸膠東道。1928年5月廢道,萊陽縣改隸山東省第八專員公署。1940年5月14日,萊陽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隸膠東行署。1941年2月14日,萊陽縣析出萊東縣(始稱行署),萊陽縣習稱萊西縣,隸南海專區;10月,萊西縣析出萊西南縣(始稱行署),隸南海專區。1943年8月,萊西縣改隸西海專區。1944年11月,隸南海專區。1950年3月12日,萊西與萊西南兩縣合併,稱萊西縣;6月1日,改隸萊陽專區。1958年10月17日,萊西與萊陽兩縣合併,稱萊陽縣。1961年10月5日,萊西與萊陽兩縣分治,均隸煙臺地區。1983年10月,萊西縣由煙臺地區劃歸青島市。1988年,被國務院定為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縣,後撤縣為市。

大事年表

古代年表

公元前567年,齊滅萊子國,於今周格莊鄉良種場處建古城。
公元前164年,於古城設鄒盧縣治,本境屬之。
923~926年,後唐莊宗為避其祖諱國昌,改昌陽縣為萊陽縣,仍隸萊州。
1582年,初修《萊陽縣誌》成。
1672年,續修《萊陽縣誌》,1678年成。
1767年,姜山設二衙,縣丞總理縣西南鄉事宜。

近代年表

1908年,在義譚店創辦“盧西兩等國小”。

現代年表

1927年12月,膠東地區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前保駕山村)成立。
1933年12月,國民黨萊陽縣政府呈請省政府重修《萊陽縣誌》。
10月,國民黨萊陽縣政府撤銷區公所、聯莊會,設立鄉農學校20所。
1938年1月,萊陽縣“民先”代表會議在孫受國小召開,成立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萊陽縣隊部。
3月16日,花園頭阻擊戰打響。
3月17日,中共萊陽黨組織發動村民在夏格莊鎮渭田村阻擊日本侵略軍。
6月24日,國民黨南嵐鄉校查封馬連莊國小。
12月3日,日軍侵占萊陽城。6日,偽萊陽縣政府成立。
1938年,國民黨山東省第十一聯合中學第二分校於姜山鎮澤口村建立。
1940年5月14日,萊陽縣抗日民主政府在馬連莊鄉北山口村成立。
冬,日本侵略軍在馬連莊鄉西軍寨村放毒瓦斯彈。
1941年1月,日軍侵占日莊。
2月14日,原萊陽縣劃為萊西、萊東(始設萊東行署)兩縣。
10月,萊西縣析出萊西南縣(始稱行署)。
1942年2月,中共萊西南縣工委由黃同村遷駐萊西南縣的李家崮一帶。
5月,馬連莊區的長工、短工罷工、罷市,迫使地主給僱工增加五分之一的工資。
7月,中共萊西南縣委成立。同月,萊西南縣行署在河裡套成立。
1943年3月19日,頑軍趙保原所屬王子紹部於河頭店鎮小河源村設據點。
4月5日,日軍侵占南墅,建立“南墅礦山”,掠奪石墨。
1944年2月18日,八路軍五旅十三團在萊西縣獨立營和北海軍分區獨立團的配合下,拔除王子紹部盤踞的小河源據點。
1945年2月13日,萊西縣獨立營配合八路軍五旅十三、十四團攻克大河源據點,王子紹率殘部逃竄。
8月,萊西縣抗日民主政府接管南墅礦山。
9月9日,萊西縣抗日民主政府改稱萊西縣民主政府。
10月,南海中學在萊西南縣院上村建立。
12月,膠東行署西海區採礦辦事處接收南墅礦山。
1946年夏,中共萊西縣委、縣政府移駐河頭店鎮松旺莊村。
10月,萊西縣土地改革全面展開。
1946年,萊西、萊西南縣組織擔架隊、牲口等支援掖縣粉子山等戰役。
1947年4月,萊西縣從各區調擔架、民工,支援孟良崮戰役。
7月26日,匪首牟雲山在今萊陽市的北馬莊被處決。
7月,中共萊西、萊西南縣委分別在南嵐和王璧村召開土改複查會議。
9月,還鄉團竄回萊西、萊西南縣,殘害幹部民眾3837名。
10月15日,華東野戰兵團攻克夏格莊國民黨據點,殲敵2300多名。
10月27日,萊西縣警衛營收復水溝頭。
12月8日,華東軍區第二縱隊於水溝頭、鳳凰頂阻擊由青島增援萊陽城的國民黨軍整編六十四師,殲敵軍1000多名。
12月13日,萊陽城解放。
1948年5月,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萊西縣委員會成立,萊西縣青年救國會撤銷。
11月,萊西縣與萊西南縣子弟兵團支援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
11~12月,萊西南縣與萊西縣又組織支前民工,支援淮海戰役。

當代年表

1949年3月,郭沫若、柳亞子、黃炎培等著名民主人士路經境內,中共膠東區委在周格莊鄉三里莊村召開歡迎大會。
5月20日,中共萊西縣委、縣民主政府遷駐水溝頭村。
8月21日,水溝頭村改稱水集鎮。
1950年2月9日,中共萊西、萊西南縣委分別召開黨員代表會議,布置生產救災工作。
3月12日,萊西、萊西南兩縣合併,稱萊西縣,中共萊西縣委、萊西縣民主政府成立。
4月20日,萊西縣的店埠、河套和夏格莊三個區,組織疏理五沽河河道。
4月28日,萊西縣縣直機關整編工作開始,5月3日結束,縣政府人員由141人減到60人。
4月,南海中學遷到義譚店村,更名為山東省立萊西中學。
6月1日,萊西縣改屬萊陽專區。
8月,萊西縣民主政府改稱萊西縣人民政府。
10月9日,中共萊西縣委發布《關於結束土地改革工作的決定》。
11月,全縣開展嚴厲鎮壓反革命分子的運動。
1951年3月,萊西縣興辦聯合供銷合作社29處,村辦供銷合作社190處,入股社員共58721戶。
5月1日,萊西縣各區召開鎮壓反革命分子大會,此次運動共鎮壓反革命分子100多名。
1952年1月,萊西縣“三反”、“五反”運動先後開始。
2月19日,萊西縣撤銷7、12、16、18區和水集鎮,全縣劃為18個區,設176個鄉。
3月,萊陽專區第二速成師範學校在萊西縣院上村建立。
1953年8月4日大沽河水漫溢,境內受災嚴重。
9月,萊西縣調民工參加修築藍煙鐵路境內段。
11月27日,萊西縣召開首屆人民體育運動會。
1954年6月,萊陽專區在北墅建立石墨廠。
1955年7月3日,大沽河、小沽河、瀦河河堤8處決口。
7月31日,萊西縣革命烈士陵園建成。
9月29日,萊西縣擴建農業生產合作社901個,新建農業生產合作社612個。
1956年2月,重新調整萊陽縣與萊西縣區劃,調整後,萊西縣劃為11個區、設123個鄉、1個鎮。
4月14日,中共萊西縣第一次代表大會在縣城召開。
5月1日,萊西縣有線廣播開始播音。
5月7日,萊西縣開展“肅反”運動,到1957年下半年結束,共定案處理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壞分子51名。
7月1日,通過萊西境內的藍煙鐵路全線通車。
10月10日,萊西縣改劃為8個區,設38個鄉、1個鎮。
12月19日,萊西縣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在縣城召開,萊西縣人民政府改稱萊西縣人民委員會。
1957年2月,全縣有高級農業合作社655個。
8月1日,中共萊西縣委召開縣、鄉、村三級幹部會議,開展“大鳴大放”。
1958年5月,萊西縣撤區,改劃為27個鄉和1個鎮。
9月5~15日,全縣成立22個人民公社。
10月17日,萊西、萊陽兩縣合併,稱萊陽縣,縣委、縣人民委員會駐萊陽城。
10月,萊陽縣調集民工修建產芝水庫,1959年9月竣工。
12月,原萊西縣境內的22個人民公社合併為12個。
1959年2月,萊陽縣的各行政村改稱生產大隊。
3月中旬,山東省花生研究所在望城建立。
12月24日,萊陽縣在夏格莊建“五四”農場。
1960年1月,國民經濟嚴重困難,機關、廠礦職工降低糧食供應標準,社員口糧不足。
9月,萊陽縣下放261名幹部。
10月,對企業進行調整,到1962年,精減職工10630名。
1960年,堤灣水庫建成。
1960年,萊陽縣設立縣誌編纂機構。到翌年3月,因國民經濟嚴重困難而中輟。
1961年春,饑荒嚴重,縣境內人口死亡率達34.3%,黨和各級政府積極組織救災工作。8月,災荒基本度過。
10月5日,萊西縣由萊陽縣析出,縣委、縣人委駐水集,翌年1月1日正式辦公。
1962年3月中旬,萊西縣精減職工421名,下放到農村。
5月10日,萊西縣由11個人民公社調整為16個。
7月19 日,中共萊西縣委為在“反右傾”運動中被錯誤批判的黨員、幹部甄別、平反。
12月8日,萊西縣再次下放國家職工2429名到農村。
1963年2月,萊西縣由16個人民公社調整為21個。
1964年2月,全縣農村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簡稱小“四清”,即清工分、清帳目、清財務和清倉庫。
12月16日,全縣幹部到煙臺地委開會,進行以“清政治、清思想、清組織、清經濟”(簡稱“四清”)為內容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1965年2月21日,中共萊西縣委召開三級幹部會議,傳達貫徹中共中央關於《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目前提出的一些問題》(即二十三條)。
5月,萊西縣首次接收青島市知識青年到農村插隊安家落戶。
1966年6月10日,中共萊西縣委發出《關於開展文化大革命宣傳教育活動的通知》。
6月下旬,中共萊西縣委派出工作組,進駐第一、二、三、四、八中學,進行“文化大革命”試點。
8月12日後,“四大”(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在全縣展開。
12月15日,全縣各行各業職工紛紛成立“造反”組織,工廠停工停產,大部分基層黨、政組織被衝擊,陷於癱瘓。多數領導幹部遭批鬥、遊街。
1967年3月2日,“萊西縣革命委員會” 建立。
1968年1月25日,進駐萊西縣的人民解放軍,對縣公安局、法院、檢察院實行“軍管”。
10月,萊西縣革命委員會在產芝水庫管理局建立“五七幹校”,縣直機關幹部開始輪流到幹校進行學習。
1969年8月2日,各生產大隊建醫療室,實行“合作醫療”制度。
1969年,萊西縣國小實行“五年一貫制”,國中、高中均實行“二年制”。
1970年2月,萊西縣開展“一打三反”運動。
1971年1月10日,中共萊西縣委恢復。
10月,萊西縣化肥廠建成投產。
冬,萊西縣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不分晝夜地突擊整地改土、興修水利。
1972年3月11日,從南墅人民公社析出河裡吳家人民公社,萊西縣共22個人民公社。
9月,萊西縣磷肥廠、石墨製品廠建成投產。
1973年1月6日,中共萊西縣委為在“清隊”、“整黨”、“整團”時被亂批亂鬥的10677人落實了政策。
5月30日,萊西縣撤銷“公安機關軍事管制小組”,恢復萊西縣公安局、萊西縣人民法院。
1974年,北墅水庫建成。
1975年3月,萊西縣師範學校開始籌辦。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萊西各界舉行悼念活動。
12月20日,萊西縣發電廠6000千瓦發電機組試車成功。
1977年11月,大、中專學校恢復招生,全縣被錄取大專生71名、中專生102名、技工學校學生37名。   12月,水集二村國小被山東省教育廳定為省重點國小。
12月,萊西縣在水集以東開挖瀦河新河道,舊河道兩端截堵形成月湖。
1979年2月2日,中共萊西縣委貫徹落實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
9月,山東省南墅石墨礦生產的“工礦牌”高碳石墨,經國家質量獎審定委員會批准,榮獲銀質獎章。
1980年1月5日,山東省體委在萊西縣召開體育工作座談會並檢查工作。
1980年,插隊安家落戶的知識青年中有1446名應徵入伍、升學或就工,有2497名回家原地安置工作,對306名已在農村結婚的,由縣統一招收為國家正式職工。
1981年3月27日,萊西縣人民政府發布《對農業機械實行專業承包、聯產計酬責任制》的意見。
8月3日,中共萊西縣委傳達貫徹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精神,學習《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9月,全縣連續乾旱,境內河流皆枯竭。
1982年1月6日,水集人民公社改稱水集鎮。
1月13日,萊西縣人民政府對133個重名的生產大隊更改名稱,自此,全縣無重名的生產大隊。
8月14日,萊西縣開始實行農業生產承包責任制。
1983年1月3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萊西縣委員會成立。
2月,萊西縣縣屬工業企業實行廠長承包責任制。
5月22日,萊西縣國營企業實行利改稅制。
6月4日,萊西縣縣誌編纂委員會成立。
10月1日,萊西縣由煙臺地區劃屬青島市。
10月,國家林業部授予萊西縣“平原綠化先進縣”稱號。
11月1日,萊西縣產芝水庫為青島應急供水工程動工,翌年5月1日竣工。
12月31日, 共青團萊西縣委被中央綠化委員會命名為“全國綠化先進單位”。
1984年4月26日,萊西縣改人民公社建置為鄉鎮建置。
5月6日,中共萊西縣委、縣政府貫徹落實中共中央(1984)1號檔案,延長農民土地承包期限,發展“專業戶”、“重點戶”。
7月15日,中共山東省委副書記陸懋曾、姜春雲來萊西縣視察第一農業技術中學和萊西第一中學。
7月19日,萊西縣首次地方志編纂工作會議在新盧昌賓館召開。
1985年5月17日,萊西縣縣級黨政群部門進行機構改革。
6月,廣西電影製片廠到萊西縣拍攝《酸辣姻緣》影片。
8月19日,萊西縣遭第九號颱風襲擊,破壞嚴重。
1986年4月27日,萊西縣人民政府決定:大沽河(含產芝水庫)、瀦河(含高格莊水?)、大沽河林場、大青山林場和月湖公園為生態環境和生態系統重點保護區。
5月20日,山東省科技成果轉讓洽談會在萊西縣召開。
9月9日,萊西縣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作出《關於加強地方志工作的決議》。
9月,萊西縣製藥廠引進活性乾酵母生產技術,投產成功。實施了國家科委在萊西縣的第一個“星火計畫”項目。
11月28日,中共山東省委書記梁步庭到萊西縣視察工作。
12月5日,山東省省長李昌安到萊西縣視察工作。
1986年,萊西縣縣屬工業企業開始實行廠長負責制,商業企業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
1987年4月27日,萊西縣電視轉播台電視塔落成。
6月26日,第六屆全運會航海模型預選賽在萊西縣月湖公園舉行。
7月17日,萊西縣與加拿大北美鉀肥研究所所長普雷蒂母博士、駐香港中國項目部長都德博士、駐新加坡辦事處負責人尤斯庫爾博士,就加拿大在萊西進行花生配方施肥會談達成協定。
10月1日,萊西縣青島黃海啤酒廠建成投產,後改稱青島星島啤酒廠。
10月5日,萊西縣人民政府公布《萊西縣鄉鎮企業環境保護管理暫行規定》。
11月13日,萊西縣文化局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在北京聯合舉辦《萊西民間美術展覽》。
11月17日,中共萊西縣委、縣政府與鄉鎮機關的傳真通信開通。
1988年3月18日,萊西縣被國務院定為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縣。
4月7日,中共萊西縣委、縣政府召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會議,表彰1987年度獲省、市、縣文明單位和文明村莊標兵。
5月3日,萊西縣青島黃海葡萄酒廠生產的“嶗山道飲”被國家體委定為1988年10月舉行的絲綢之路國際汽車拉力賽專用飲料。
5月28日,中共萊西縣委、縣政府召開《萊西縣誌》志稿審定會,中共山東省委副書記、省長姜春雲,省委常委崔惟琳和青島市委副書記、市長郭松年等領導同志出席會議並講了話。
7月27日,國家交通部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交通廳(局)有關負責人一行,來萊西參觀城區交通建設。
7月30日,美國、荷蘭、南非、澳大利亞和象牙海岸五國專家、教授到萊西考察花生生產。
8月1日,萊西縣被國家民政部確定為貫徹《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點聯繫縣。
9月1日,青島廣播電視大學萊西分校成立。
9月,萊西縣人民政府頒發《公費醫療管理暫行規定》。
10月25日,萊西縣首次舉辦勞務市場,686名待業青年得到安置。
12月6日,萊西縣熱電廠建成並開始發電。
12月26日,在全國首屆食品博覽會上,院上青島軟罐頭廠、孫受青島果品加工廠、水集鎮修造廠的產品分獲金銀銅牌獎。
12月31日,《萊西縣誌》纂成。
1989年4月1日,縣委、縣政府從本縣實際出發,提出《關於一九九八年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要點》,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26日,南嵐、馬連莊、河頭店、南墅、唐家莊等鄉鎮97個村遭受雹災。5月8日,周格莊、韶存莊、南嵐、河頭店等鄉鎮83個村遭受雹災。經濟損失2471.5萬元。
5月,全縣人民認真學習李鵬總理制止動亂的重要講話。
11月5~8日,省委、省政府在萊西縣召開全省村級建設工作座談會,萊西村級建設新思路得到廣泛論證和充分肯定。
1990年6月14日,青島市市長俞正聲到萊西縣視察旱薄田開發和村級組織建設情況。
6月,省人大主任李振到萊西縣視察村級建設和人大工作。
8月,全國村級組織建設工作座談會在萊西縣召開。
8月,萊西被評為全國糧油生產先進縣。
9月19日,亞運火炬傳到萊西。
9月26日,萊西被國家民政部確定為全國村民自治示範縣。
10月15日,萊西縣與湖南省雙峰縣結成友好縣。
10月,縣委、縣政府舉辦首屆“中國萊西山楂節”。
11月25日,煙青一級公路萊西段竣工試通車。
12月24日,萊西與吉林省汪清縣結為友好縣。
12月,國務院正式下文,批准萊西縣撤縣設市。
1990年,水集鎮在全省首屆百鄉鎮雙文明建設競賽中獲“文明鄉鎮”稱號。
1991年2月,完成撤縣設市工作,正式辦公。

行政區劃

1941年2月,萊陽縣析出萊東縣後,萊陽縣(習稱萊西縣)轄原萊陽縣的第五、六、七、九、十區。1945年8月,萊陽縣轄12個區,萊西南縣轄10個區。
建國以後,萊西行政區劃變動較大。1950年萊西、萊西南兩縣合併後,萊西縣共設22個區、1個鎮,轄836個行政村。1952年2月,全縣改劃為18個區,設176個鄉。1955年10月,全縣一至十八區分別改名為萌山區、芝山區、馬連莊區、譚格莊區、沽河區、瀦河區、繞嶺區、雙山區、夏格莊區、店埠區、花園區、毛埠區、白石山區、福山區、水集區、長院區、嵐峰區、孫受區。1956年2月,萊西縣將譚格莊區、河頭店區、瀦河區的72個村劃屬萊陽縣;萊陽縣將姜山鎮及垛埠等14個鄉共67個村劃歸萊西縣;調整後,萊西縣劃為11個區,123個鄉、l個鎮,832個行政村;10月,全縣改劃為萌山、馬連莊、福山、水集、店埠、花園、夏格莊和姜山等8個區,38個鄉、1個鎮。1958年5月,撤區,全縣劃為狼埠等27個鄉和水集鎮;9月,撤銷鄉鎮,成立水集、周格莊、南嵐、馬連莊、唐家莊、南墅、河裡吳家、院裡、日莊、李格莊、牛溪埠、莊扶、武備、院上、店埠、朴木、夏格莊、姜山、繞嶺、三都河、孫受和望城22個人民公社。1958年10月17日,萊西、萊陽兩縣合併。1959年春,村改稱生產大隊,萊陽縣合併為23個人民公社,其中萊西境內11個。
1961年10月5日,萊西縣與萊陽縣分治,萊西縣轄河頭店、馬連莊、南墅、日莊、院上、店埠、孫受、夏格莊、姜山、牛溪埠和水集11個人民公社。至1972年3月11日,增設周格莊、南嵐、唐家莊、河裡吳家、院裡、韶存莊、武備、朴木、李權莊、繞嶺和望城等11個人民公社,至此,全縣共有22個人民公社,共轄858個生產大隊(計3601個生產小隊)。1984年4月25日,改人民公社為鄉鎮,改生產大隊為村,全縣設14個鄉、8個鎮、860個行政村(為839個自然村)。
1987年,全縣轄有8個鎮,14個鄉,860個行政村,842個自然村。
水集鎮轄31個村民委員會,29個自然村:水集一村①、水集二村②、水集三村③、南於家莊、白玉莊、後于格莊、展格莊、前于格莊、汪家疃、爐上、朱翠、石佛院、范家疃、寨南、隋家屯、沽河頭、崗河頭、任家疃、夏屯、北莊、沙嶺、沙旺莊、義譚店、嵐上、前疃、周家嶺、李家疃、史家疃、院莊、北張家莊、譚彪莊。
註:①②③均駐水集村。
河頭店鎮轄39個村民委員會,39個自然村:河頭店、寄馬溝、郭福莊、鞠家莊、潘家莊、楊家寨、塔爾寨、王家泊子、李家泊子、臘樹莊、千家村、小溝子、大溝子、桑行、小黑莊、何家屯、東大寨、楊家屯、董家、肖官莊、西大里莊、東大里莊、泥灣頭、西野渚泊、東野渚泊、山前、高格莊、小河源、南窪、南崖、大河源、松旺莊、卞家、東趙屯、棗行、初家、抬頭、肖家莊、田家莊。
南墅鎮轄39個村民委員會,41個自然村:南墅、東館①、向陽、小吳家、於新莊、皮家園、石廟、陶家、建新、萌山、北墅、龐家莊、北宋家、後石頭山、前石頭山、劉建村、下呂家莊、上呂家莊、院後、山前莊、徐建莊、下莊、小埠、岳石、西院上、東院上、圈裡、董格莊、曹家、河南、南宋家②、西泥牛莊、遠西莊、唐家、新村、教書莊、丁莊、業家莊、冷家莊。
註:①包括小東館村。②包括新莊。
日莊鎮轄65個村民委員會,64個自然村:日東①、日西②、日北③、西車格莊、刁家溝、東莪蘭莊、前李格莊、徐旺莊、後山珍、前山珍、後郭格莊、胡家溝、石木頭窪、宮家莊、西嘴子、東嘴子、西莪蘭莊、胡家都、西埠、張家埠、徐家寨、溝西、溝東、西郭格莊④、前郭格莊、後李格莊、魚池、青峰嶺、向陽夼、西白石山、東白石山、五子埠後、鄒家莊、胡家莊、郭莊、劉莊、王家都、劉家都、河北夼、車格莊、南埠、倪家嶺、泊子、三甲夼、鮑格莊、十甲夼、傅莊、路南埠、榆林莊、余水莊、倪家莊、芽兒場、河頭、小埠陰、大埠陰、瓦莊、後龐格莊、東龐格莊、福山後、門家莊、姜家屯、埠頭、王家夼、新建、前龐格莊。
註:①~③均駐日莊。④包括郭格莊。
院上鎮轄56個村民委員會,60個自然村:院上、鄭家莊、南於家窪、小高嵐、任家院、後石嵐、劉家寨、高村、戰家會、欒家會、前逄家會、花園頭①、趙家莊、北上泊、葛家院、長汀寨、前石嵐、郝家許村、鄒家許村、碑頭、段家許村、姜家許村、荊家莊、西老莊、東老莊、七岌、蔡家莊、福祿莊、黃王地、李家寨、北寨、禮格莊、王璧、堆金泊、西崔莊、興隆院、永豐莊②、前上泊、中上泊、後上泊、西王屋莊、東王屋莊、西朱東、馮家朱東、中朱東、朱西莊③、東朱東④、葛家埠、北辛莊、曹官屯、碓臼坡、南辛莊、南大佛閣、北大佛閣、大里村、王家院。
註:①包括小花園頭村。②包括南永豐村。③包括垂榆莊。④包括八畝地村。
夏格莊鎮轄54個村民委員會,49個自然村:夏格莊一村①、夏格莊二村②、夏格莊三村③、夏格莊四村④、夏格莊五村⑤、夏格莊六村⑥、夏格莊七村⑦、董家莊、樹蘭莊、程家莊、嶺南頭、官莊、索蘭、亭子口、西夏格莊、葛家莊、上疃、尉家莊、溫家泊南、王家泊南、曲家泊南、張家泊南、善人莊、夏南莊、西曲格莊、東曲格莊、蘇家莊、大宅科、崔家莊、東位家莊、潘家疃、劉家疃、張家疃、染房莊⑧、金家疃、張家窪、河西、新家疃、馬福莊、小李疃、寧家莊、李虎莊、沙嶺莊、梁家莊、堤西、釣魚台、杜家疃、大李疃、於家莊、渭田、宮家城、山西頭、西雙山、東雙山。
註:①~⑦均駐夏格莊。⑧包括田家莊。
姜山鎮轄39個村民委員會,31個自然村:姜山一村一①、姜山一村二②、姜山二村③、姜山三村④、姜山四村⑤、姜山五村⑥、姜山六村⑦、哈喇、高家莊、中保駕山、前保駕山一村⑧、前保駕山二村⑨、前保駕山三村10?、雙橋、蘇家澤口、邢家澤口、閻家澤口、李家澤口、澤口集、呂家澤口、黃土台、孫嵐莊、宋家澤口、解家澤口、宮家澤口、七里莊、全家嶺、興隆莊、前垛埠、後垛埠、後龐家嵐、滕家菜園、西嶺後、東嶺後、嶺前、前龐家嵐、榮家屯、李家屯、李家泊。
註:①~⑦均駐姜山村。⑧~10?均駐前保駕山村。
望城鎮轄45個村民委員會,45個自然村:大望城、劉家院西、黃花觀、焦格莊、新安、田格莊、南龍灣莊、臧家院西、西沙格莊、中沙格莊、東沙格莊、平林院、辛莊、西水道、輦止頭、張家莊、龐家莊、紅旗、後塔埠頭、前塔埠頭、北馬家莊、西賢都、東賢都、西呂家埠、東呂家埠、後柳家屯、西譚格莊、東譚格莊、小譚格莊、南望城、韓家屯、劉家莊、張家泊、前柳家屯、前褚河頭、後褚河頭、林泉莊、後馮北、東馮北、前馮北、東風、生家埠、南馬家莊、譚家院西、東水道。  周格莊鄉轄27個村民委員會,24個自然村:前周格莊①、中周格莊②、後周格莊③、小河崖、果佳圈、小院、門家疃、北埠、楊格莊、官道④、街東、姜莊、周家屋、簸箕掌、新店、胡家疃、左家泊、水磨灌、溝上、草泊、三里莊、古城莊、龍灣莊一村⑤、龍灣莊二村⑥、龍灣莊三村⑦、房家疃、星河莊。
註:①~③均駐周格莊。④包括後鋪村。⑤~⑦均駐龍灣莊。
馬連莊鄉轄44個村民委員會,44個自然村:馬連莊、西巨家、東巨家、北埠後、垛山前、彭格莊、顧家、鹹家屯、展家、望屋莊、孔家、小莊、田家、解家溝子、興隆、小台子、朱纗、格達、崔格莊、仲格莊、李家草泊、高家草泊、喬家草泊、王家草泊、孫家莊、北山口、郭寶莊、上窪子、下窪子、季家、夭山屯、河崖、西軍寨、東軍寨、方里、吳家莊、台上、夏家屯、徐家草泊、吳家草泊、呂家草泊、小屯、南山口、懷古莊。
南嵐鄉轄31個村民委員會,31個自然村:南嵐、姜格莊、韓埠、南埠後、矯格莊、東嵐桑、花兒山、捉馬台、善家屯、北嵐、攔馬莊、東曹家、陳家、小店東、大店東、水台、西鐘芝、東鐘芝、小淳于、大淳于、瑞嶺、尖頂、嵐子、臧格莊、窪子、大埠窪、小埠窪、任家嶺、響水溝、寶泉莊、尚家莊。
唐家莊鄉轄49個村民委員會,51個自然村:唐家莊、上柳連莊、下柳連莊、閻家、道子泊、盛家、西石格莊、東石格莊、管家、鄭格莊、泗水、程家疃、郭家、仲家、崔家窪、夏家莊、管家屯、於家屯、杜家、西朱崔、東朱崔、戴家院、左家院、張家院、皂角樹、李家窪、馬家、西圍格莊、李家、東圍格莊、大森格莊①、趙家疃、孫家窪、山北頭、下疃、嵐東、西台上、南森格莊、西鄒家下夼、鄭家下夼②、東鄒家下夼、孟家下夼、嵐桑、魯格莊、斛斗、東泥牛莊、柳杭、黃家屯、埠前莊。
註:①包括小尹格莊。②包括竇家莊。
河裡吳家鄉轄19個村民委員會,20個自然村:河裡吳家、新埠、下堡、孫家、荊家、西館張家、袁家、邴家、姚溝、山里吳家、小埠莊、大莊子、扒頭張家、上店、山後、芝下①、青山、榛子溝、北泊。?〖HT5”SS〗註:①包括南芝下村。
院裡鄉轄34個村民委員會,34個自然村:院裡、于格莊、岱墅、淤場、西朱毛、東朱毛、邴朱毛、寨里、王徐莊、於家泊、趙福屯、鄧家莊、大橋莊、尹格莊、堤上、塔東坡、仙人莊、小蓮花屯、大蓮花屯、常家屯、三曲埠、店上、堡上、水東、幸福莊、史格莊、坎下、汪家莊、堆金嶺、小河子、峴沽南莊、峴沽、丁家莊、吳家屯。? 韶存莊鄉轄27個村民委員會,28個自然村:劉家①、胡家②、戰家③、姜家④、敬格莊、北七格莊、圈子、大疃、斜嵐、於家嶺、南七格莊、西爻子埠、東爻子埠、寨莊、北莊扶、產芝、小夼、下馬莊、姜家泊、中莊扶、茂芝場⑤、譚家莊、後車蘭泊、前車蘭泊、封家泊、鳳台埠、上馬莊。
註:①~④均駐韶存莊。⑤包括小胡家莊。
武備鄉轄35個村民委員會,28個自然村:武備一村①、武備二村②、武備三村③、武備四村④、武備五村⑤、武備六村⑥、山口、隋坊、徐家屯、仇家莊、敬莊、仙格莊、孟家莊、史家莊、王家莊、毛家埠西村⑦、毛家埠中村⑧、毛家埠東村⑨、孫賈城、南院、徐豐莊、嵐埠、楊柳屯、興隆寨、張家屯、劉家屯、北劉格莊、張官莊、了房、吳格莊、張福莊、北王家樓、南武備、大劉格莊、高家嶺。
註:①~⑥均駐武備村。⑦~⑨均駐毛家埠村。
店埠鄉轄38個村民委員會,38個自然村:店埠、李家小里、程家小里、於家小里、耿家莊、西莊頭、東莊頭、桃花寨子、七間房、毛家山後、沙灣埃、天井山、西張格莊、東張格莊、馬家小里、葛家疃、後埠、獅子口、杏花村、左官屯、花園嶺、渚洲、王家橫嶺、李家橫嶺、張家橫嶺、後高家橫嶺、前高家橫嶺、劉家橫嶺、永興莊、莊子、王家樓、宋村、崔家嶺、西黃埠、東黃埠、西南閣、東南閣、葛家泊。
李權莊鄉轄37個村民委員會,32個自然村:西李權莊①、東李權莊②、雙龍埠、義和莊、西虎埠嶺、東虎埠嶺、葛嶺一村③、葛嶺二村④、葛嶺三村⑤、誦家莊、陳家莊、柴嵐、蒲灣嶺、北仰嵐嶺⑥、南仰嵐嶺⑦、東仰嵐嶺⑧、黃家莊、全家屯一村⑨、全家屯二村10?、呂家寄馬屯、叢家寄馬埠、東南眾水、西南眾水、後張家莊、燒鍋莊11、高福莊、郝家寄馬屯、石河、前張家莊、趙旺莊、興隆屯、大河頭、中三都河、東三都河、洽疃、埠西、西三都河。
註:①②均駐李權莊。③~⑤均駐葛嶺。⑥~⑧均駐仰嵐嶺。⑨10?均駐全家屯。11包括芝麻嶺村。
孫受鄉轄50個村民委員會,18個自然村:孫受一村①、孫受二村②、孫受三村③、西楊格莊、東楊格莊、藕灣頭、張格莊、後逄家會、遲家會、馬家會、北張家寨子、東王莊、徐家會、蒲灣泊、郎家莊、中趙格莊、南莊、任家莊、沈家莊、朱家莊、西張家寨子、王家寨子、西周格莊、東周格莊、西趙格莊、埠下、澗溝、南王家莊、興旺莊、展家埠、郭家莊、遲家莊、江家莊、蘆家莊、二甲、董家山後、巨家山後、王家山後、丁家山後、前我樂、後我樂、花嶺、曲家莊、耿家營、劉家嶺、葛埠、刁家莊、老屋早、傅家疃。
註:①②③均駐孫受。
繞嶺鄉轄24個村民委員會,24個自然村:繞嶺、後堤、埠後、西韓家屯、上屯、前堤、陳家屯、馬家泊、西屯、南仙莊、東屯、黃汶頭、望埠莊、劉家埠子、曲家屯、石城、東莊、西太合莊、鄧家疃、胡家泊、大泊、小泊、於旺莊、後山。
朴木鄉轄28個村民委員會,28個自然村:前朴木、後朴木、孫洲莊、中由格莊、後由格莊、前由格莊、西萊灣莊、中萊灣莊、東萊灣莊、後水口、前水口、後沙灣莊、前沙灣莊、徐林莊、鮑家莊、嶺南、後屯、寨西頭、後張管寨、前張管寨、王福莊、李仙莊、前屯、狼埠、雙河、韓家匯、棲鳳台、程家。
牛溪埠鄉轄49個村民委員會,54個自然村:牛溪埠、高家、潘格莊、西道格莊、上莊、青石埠、東道格莊、楊家窪、望連莊、於家窪、向陽嶺、前孟格莊、中孟格莊、後孟格莊、前進、周家莊、孫家泊、呂家莊、郭旺莊、后庄扶、前胡埠莊、後胡埠莊、三教、鐵家莊、長院、長清、前莊扶、李家荒、甲瑞、於家寨子、西莊、孫家疃、北來家寨、南來家寨、鄒家疃、西沙埠、東沙埠、崔家埠、邢家村①、散水頭、鳳凰屯、嶺西頭②、早朝、刁家埠、大高嵐③、傅家莊、林家莊④、黑嵐埠、欒家莊。
註:①包括八郎莊。②包括嶺泉莊、姜家莊。③包括東小高嵐村。④包括馬家莊。
1993年10月至1998年1月,全市14個鄉先後撤鄉設鎮,1994年10月,濱河路街道辦事處成立。1999年1月,水集、望城撤鎮設街道辦事處。2001年2月,萊西市撤併了6個鎮和濱河路街道辦事處,周格莊、韶存莊撤鎮設街道辦事處,全市共12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2003年6月牛溪埠撤鎮設沽河街道辦事處,周格莊、韶存莊街道辦事處分別更名為龍水街道辦事處、梅花山街道辦事處,全市共有11個鎮、5個街道辦事處、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

自然環境

自然地理

萊西地形總趨勢是北高南低。北部為低山丘陵,中部為緩崗平原,南部為碟形窪地。地勢由西北邊境向南逐步降低,過藍煙鐵路後逐步向西南傾斜。地貌類型可分為低山、丘陵、平原、窪地4種。其中,低山占總面積的2.4%,丘陵占42.4%,平原占40.6%,窪地占14.6%。
境內北部蜿蜒起伏的低山小嶺縱橫交織。主要山脈有4支:西部宮山脈,由平度市入境,山勢最高;中部芝山脈,由招遠市入境,除南墅鎮北部群山集聚外,於大沽河、小沽河之間蜿蜒南下,經馬連莊、南墅、日莊、武備、沽河等鎮、街道,形成一縱貫北半市的隆脊,有白石山、福山、疾駒山、峴山、大架山、長院山等;東北部夭山脈,由招遠市入境,向西南轉向西延伸,於大沽河東形成一隆起,有蓮花山、垛山、大埠頂、重青山、馬銀山等;東部為由萊陽市入境的鐸山余脈,有蘿蔔山、鳳凰山等。境內最高海拔427.8米,為南墅鎮與平度市交界處的周家大山;最低海拔26米,位於店埠鎮鮑家莊一帶。
境內大小河流共61條,主屬大沽河水系。大沽河縱貫市中部南流,小沽河沿市西境南流,洙河沿市東部南流,五沽河沿市南境西流。洙河、小沽河、五沽河分別於水集街道北張家莊村西南、院上鎮大里村前、店埠鎮韓家匯村西匯入大沽河,然後南流注入膠州灣。

氣候類型

境內氣候為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變化和季風進退都比較明顯。空氣濕潤,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春季雨少、風大、多乾旱;夏季高溫多雨、濕度大;秋季多晴乾旱;冬季漫長乾冷。年平均氣溫11.7℃,極端最高氣溫38.2℃(2002年7月15日),極端最低氣溫-21.1℃(1981年1月27日)。全年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5.3℃;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3.3℃。降水量年平均為635.8毫米,降水最多為1420.4毫米(1964年);最少僅377.0毫米(1981年)。一日最大降水量為162.2毫米(1994年6月29日)。主要風向為東南風和西北風,東南風出現在4月到8月,西北風出現在9月到翌年3月,年平均風速為3.6米/秒。日平均氣壓為1007.6百帕。年平均日照時數2656.0小時,年平均蒸發量為1423.5毫米。歷年初霜出現日期為10月18日,最早為10月2日,最晚為11月2日;終霜結束日期為4月18日,最早為3月30日,最晚為5月14日,無霜期183天。最大凍土深度為51厘米(1968年2月),共有3天。

自然資源

建國後,境內建有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3座,小〈一〉型水庫4座,小〈二〉型水庫49座,塘壩447座,機電井1萬多眼,總庫容5.12億立方米,興利庫容2.16億立方米。
境內已發現的各類礦產資源中,探明儲量的有19種,以非金屬礦為主。其中,金屬礦產有鐵、鈦、金3種,稀土礦產1種,以及伴生鈮、伴生鉭2種礦產;非金屬礦產有重晶石、鉀長石、石墨、大理石、沸石、珍珠岩、膨潤土、透輝岩、安山岩、磚瓦用粘土、伴生硫鐵礦11種;水氣礦產有礦泉水和地下水2種。優勢礦種為石墨、沸石、透輝岩、金。已發現各類礦產地107處。其中,大型礦床4處,中型礦床4處,小型礦床20處,礦點和礦化點79處。
動物資源除飼養的奶牛、肉牛、生豬、肉羊、雞、鴨、鵝、兔外,還有豐富的野生動物,其中林中鳥類15目40科136種,占青島地區鳥類資源種類的45.9%,野生動物18種,陸棲、兩棲爬行動物22種,森林昆蟲298種,隸屬14目102科。植物有樹木種類和品系58科250餘種,國家級古樹名木65株,用於園林綠化的主要花木113種,草木花卉、宿根花卉101種。還有山棗樹等野生植物;有木本藥用植物26種,草本藥用植物63種。

節日風俗

春節

俗稱“過年”,古時稱“元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稱“春節”,時間為農曆正月初一。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萊西的習慣是以農曆臘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為“春節”。為歡慶春節,人們從臘月就開始碾米磨麵,購做新衣。臘月初八稱“臘八”節。境內民間此日早飯用黃米、白米、紅小豆、栗子、棗等八種食物熬粥,稱“臘八粥”。家家大掃除,為農家一年一度的講衛生日。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又稱“辭灶”。此日晚飯煮麵條,並祭祀灶神,燃放鞭炮。辭灶後,春節氣氛更濃。臘月三十日,家家貼春聯、過門錢、窗屏、糊新窗紙、掛年畫。傍晚,男人們拿著香紙,前往宗廟(祖塋)招請列宗列祖來家過年,叫做“請神”。午正(子夜)伊始,鞭炮齊鳴,叫做“發子”,意為舊的一年過去,新的一年開始。之後,合家吃辭舊迎新餃子。之後,晚輩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受拜後向晚輩賞錢,稱“守歲錢”或“壓歲錢”。初一晨起,同宗鄰里之間互相登門拜祝,叫“拜年”。初二下午(也有初三晨)柱香奠爵,拿著香紙到宗廟(或大路口)焚燒,放鞭炮送祖宗回歸,稱“送神”,又叫“送年”。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稱“元宵節”,也叫做“上元節”、“燈節”。萊西縣民間此日家家用豆面製作或用生蘿蔔、生地瓜刻制雞、狗、龍、豬等十二生肖燈,注入食油或插蠟燭,黃昏後點燃。1983年,萊西縣始舉辦元宵燈會,在煙臺路和威海中路東段設燈市,燈上多書一謎語,謂之“燈謎”。

清明節

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為春祭日,古人從這一天開始,3天不生火做飯。此日晨,到祖塋上墳,並給祖墳添新土。此節有吃鮮魚、雞蛋、大蔥、面燕、粽子和盪鞦韆等習俗。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又稱“端陽”或“五月節”。舊時,此節家家吃粽子。該俗境內南半部至今猶存。人們凌晨到野外“拉露水”、採藥草,並把香艾插在門窗上方;小孩手腕、腳踝、脖頸上均系五色彩線(五束線),青年男女在腰上帶香荷包,意為“宜夏避惡”。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為“仲秋節”,是民間僅次於春節的傳統節日。古代就有拜月、賞月之風,此日全家團圓,鄰里、親朋間以月餅相饋送,取團圓之意。建國以來,人們對仲秋節越來越重視,把月餅視為團圓豐收的象徵。月餅的製作也越來越講究,其料有肉類、果仁、豆沙、棗泥等,多飾以月宮蟾兔和花邊圖案,皮面精細,餡多而香甜,包裝精美,用以敬長輩和親友,表示節日的祝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萊西縣新增加的節日有元旦、“三八”國際婦女節、植樹節、“五一”勞動節、“六一”兒童節、“八一”建軍節、教師節、國慶節等。每逢節日,全縣黨政機關、學校等均組織相應的慶祝、娛樂活動。

生活習俗

飲食

民國時期,境內人民以谷、麥、豆類、地瓜及各種小雜糧為主食。貧窮人家,一般年景,農忙時一日三餐,冬閒時兩餐。以地瓜(或瓜乾)為主食,兼食雜糧。多將雜糧或瓜乾磨成粉,做成餅子,或熬稀飯。也有用瓜乾麵烙餅、包包子的。遇上荒年,貧窮人家多用雜糧面或瓜乾麵拌上野菜、樹葉,做成菜團吃。也用野菜做渣(又名小豆腐)吃。至於細糧,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農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細糧逐年增多。特別是1982年以後,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民生活迅速提高,大多以小麥為主食,花樣越來越多,如饃饃、麵條、包子、餃子等已成了家常便飯。建國以來,副食品逐步增加,種類也漸多,普通農家亦開始講究花樣口味;蔬菜常年不斷,魚肉禽蛋在農民餐桌上也不鮮見。民國時期,境內只有澤口和水溝頭幾家私營酒廠,而且只有普通白酒和黃酒。農戶有的用地瓜釀酒,質量低劣。窮苦人缺吃少穿,很少喝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酒類繁多,各種啤酒、香檳、果酒、白酒、汽水、果露應有盡有。萊西人民素以好客著稱,建國以前,即使貧困人家,招待客人也盡力備上酒菜、面飯,讓客人酒足飯飽。建國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宴客越來越講究,一般有菜、有湯、有酒。喜慶宴客,雞、肉、海味必備,菸酒糖茶均有。宴客時,頭雞、二筍、三大肉、四冷盤,最後魚掃席。單席則擺八盤或十二盤;雙席則擺十六盤或二十四盤。席上,先喝茶水,吃糕點;酒至半席要吃隔席餃子,間歇一段時間再繼續進行。但境內各方上菜順序先後有異。

服飾

清代,富人家春秋季多戴紅頂瓜皮帽,穿絲綢或細布長衫,外罩馬褂,腳穿夫子梁鞋。冬天多戴瓜皮帽或氈帽,穿棉袍,外罩馬褂,足蹬皮靴或氈鞋。青少年女子,平時多戴花、簪、耳環等頭飾,穿彩色直領右襟鑲邊短襖,系紅色或綠色裙,腳穿繡花弓鞋,手戴玉鐲。老年婦女多戴老婆帽(姑姑帽),穿青布或藍布寬袖大襟褂子,大腰褲子,系褲腳寬頻子,著青布弓鞋。一般人家,春秋兩季多穿粗布對襟短褂,大腰褲子,硬納底布鞋。老年平民還系扎褲腳帶子,腰捆褡包帶子。女子的服飾與富家差別不大,只在質料和色澤上有別。窮苦人家,冬季多穿不上棉襖、棉褲,夏天男人多光背。解放後,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衣著的質地、款式和花色也越來越講究。春秋季節,男式單帽初為八角式軍帽,後為解放帽、鴨舌帽等。質料則有細布、呢料、化學纖維等。色澤以藍色、草綠色、灰色、黑色等多見。冬天戴的男式帽有氈絨棉帽、雷鋒帽、皮帽直至針織絨帽。男女皆穿制服,內襯線衣、絨衣或毛衣。男式制服有青年服、中山服、國防服等。20世紀80年代興起西服、皮卡克等。冬裝有棉衣、小大衣、風雪大衣、皮大衣、呢料大衣。女裝有列寧服、尖領制服、翻領制服、飛燕上衣、連衣裙、百榴裙、風雪衣、港衫、西服、羽絨麵包服及各式呢料服。下衣則由肥腿褲到雞腿褲、筒褲、喇叭褲、牛仔褲等。質料由細布發展到針織、化學纖維、毛料或呢子。鞋子夏天有皮涼鞋和塑膠涼鞋;春秋季有布鞋、膠鞋、皮鞋;冬天有氈鞋、棉鞋、氈窩、大頭鞋等;雨天則有膠料雨鞋和長筒水靴等;青年婦女多穿高跟鞋,其花樣繁多。手錶已成為男女青年的必備品,有的女青年戴耳環或戒指。

蓄髮

清初,頒布剃髮令,男子剪去前半部分頭髮,後半部分蓄髮垂辮。女子全發蓄辮,至出嫁時則束髮髻,俗稱“挽髻”。民國時期,男子多剃光頭,俗稱“和尚頭”。好標新立異的鄉紳、公職人員及商人留分頭,青少年女子蓄獨辮或雙辮,老年婦女仍束髮髻。1945年到建國初期,髮型多種多樣,男子多留分頭、小平頭、大平頭、一邊倒和光頭。青年女子剪去辮子,蓄齊肩發或扎兩隻“羊角刷子”,已婚女子多蓄齊肩發,老年婦女仍束髮髻。1958年,城鎮有少數婦女燙髮。1980年以來,髮型種類漸多。青少年男子多蓄“運動式”、“游泳式”、“青年式”、“攏式”髮型,少數蓄女子髮型。青年女子多蓄“披肩式”、“波浪式”、“爆炸式”等髮型。少年兒童一般男留平頭、女扎小“丫”或梳雙小辮。老年人,男喜留平頭或剃光頭,女束髮髻或蓄齊肩發。

居住

解放前,豪紳地主住房多為四合院青瓦房,鏨石鑿料,磨磚對縫,青磚山牆,石灰漿醮檐牆,雕梁畫柱,大門樓,花窗。有客廳、廚房、餐室、寢室、倉庫等。較富裕之家多建四合院或三合院式的海青房,其特點是:石基、磚山、磚壓橛、草披屋頂、磚擋梢、七檁或九檁房架、木板門、十三欞窗。一般是正、倒屋各四間或五間,東西廂房各兩間或三間。倒屋有一間做“過道”。在院內迎門處立一“照壁”。照壁正面寫一大“福”字。在犯“路沖”的屋牆上或刻“太公在此”,或刻“吉星高照”、“泰山石敢當”等,以示逢凶化吉。正屋正間左右設兩灶。留有後窗。正間的東西鄰間有土炕,作為寢室。廂房一般為磨房和牲畜房。院內東側或西側建有豬圈。一般人家只有一正一廂,或一正一廈的草房。碎石基,土坯牆,七檁骨架,九欞窗。正屋多為一明兩暗或一明三暗。貧苦人家多是一明兩暗的泥土小草房,五檁骨架,小門小窗,狹矮黑暗。一般人家建房,習慣連排、伙山、伙院牆,鄰裡間互相依靠,節約材料。農業合作化後,建房式樣逐漸變革,並越來越講究。農村建房開始統一規劃,多為正房四間,一明三暗,廂房三間。正房一般都是砌四層行石地基,紅磚牆壁,紅瓦苫頂,九檁或十一檁骨架,十三或十五欞窗,木板正間門,高大寬敞。院牆磚石到頂。黑漆大門,可以自由進出手推車。後來又興起了正房五間,木板門改為鑲玻璃門,木欞窗改為玻璃窗。20世紀80年代起,農村建房一般正房五間。天棚以木板釘、白灰抹為多,個別戶為塑膠天花板,高高的院牆,黑大門,有的可以進出汽車、馬車;迎門多修釉彩照壁,有的農戶建二層樓房。住宿一般是一代人一室,有的睡熱炕,有的睡床;或冬睡炕,夏睡床;或老年人睡炕,年輕人睡床。80年代,逐步安裝了電燈。農戶室內,除了座鐘、收音機外,又開始添置電視機、錄音機、電風扇等電器設備。

禮儀習俗

婚姻

封建婚姻,男娶女嫁,要遵“父母之命”,聽“媒妁之言”,訂親,俗稱“討媒柬”。臨迎娶前,男方要“送日子”。迎娶日,男方要備彩轎,前往迎親。迎娶到家,夫妻舉行拜天地、入洞房、坐時辰、喝合婚酒等儀式。封建婚姻陋習很多,集中表現為包辦和買賣。那時,女方必須索要彩禮,不少貧苦人家因拿不起彩禮,終生不能娶妻。女子出嫁要陪送全套嫁妝,貧寒之家多有為嫁女變賣家產的,有些無力婚嫁的人家,只好找與己景況相同的人家或互換成親。也有的人家,因負了債,將女兒賣給人家為妻妾。而富豪人家則買貧寒人家女孩為婢妾。婢和妾地位低下,倍受虐待,還有的貧寒人家,因無力扶養子女,央媒撮合,把幼女提前送與婆家撫養,叫做“童養媳”。此外,還有搶親、娃娃親和指腹為婚等封建婚姻陋習。丈夫死後,妻子稱寡婦,不準再嫁。提倡從一而終。不少婦女年青喪夫,守節到老,稱為“節婦”。有的未結婚而夫死,也要守節終生。更有甚者,夫死後自殺殉葬,稱“烈婦”。有的未結婚而夫死也自殺殉葬,稱“烈女”。據1935年《萊陽縣誌》記載,民國二十多年間,萊陽縣有節婦164名,其中,烈婦14名、烈女4名,有的婆媳三代守寡守節。1940年,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後,提倡婚姻自主。1950年5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廢除了封建婚姻制度,實行男女婚姻自主,一夫一妻制,規定男20歲、女18歲始可結婚。童養媳、娃娃親、蓄婢納妾等封建陋習根絕;寡婦改嫁受到法律保護,並得到社會的同情和支持。男女雙方到戶口所在地的鄉鎮人民政府登記領取結婚證書。同時大力提倡喜事新辦。多以“五一”、“國慶”、“元旦”等節日為婚期。婚禮儀式一改舊時陋習,採取親友祝賀的方式。有些男女青年旅遊結婚。近幾年又興起了女娶男(娶女婿)的新風,男方嫁到女方家,成為女方家庭中的一員,從而為有女無子的人家解除了後顧之憂,推動了“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計畫生育工作的深入發展。1970年後,在婚姻問題上的闊氣風、索要彩禮風漸盛。先是男方要置辦全套家具,繼之,家具要增添腳踏車、縫紉機、收音機等,索要現金價碼也不斷增高,有“幾轉幾響幾不動”之說。進入80年代,除高檔家具外,增加了電視機、錄音機、電冰櫃、洗衣機之類家用電器。農村則必須有4間新房,結婚時用小汽車迎送,大擺宴席,幾十人、上百人吃喝。一般結婚需耗資數千元,多者上萬元。政府雖大力提倡喜事新辦,反對鋪張浪費,但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此風仍盛。

生育

生育子女,俗稱“添喜”。嬰兒降生後,讓其頭枕書本睡,預祝長大了讀書好學;讓其穿毛邊布衫,稱“給送生娘娘戴孝”。由其父或祖父攜雌雄雞各一隻,向其外祖父家報喜。生男,在雄雞腿上(或翅膀上)系紅布;生女,在雌雞腿上系紅布。其外祖父家則烙餅一張,將煮熟的雞蛋染成紅皮,裝於預做的兒童枕頭套里,讓報喜人帶回,分而食之,預示全家人親孩子。一般在前三日內,凡與喜主有人情來往的鄰居,都帶著雞蛋、饃饃、糕點、米麵等物,登門祝賀,謂之“送米”。嬰兒降生第三天上,俗稱過“三日兒”,要剪頭。剪頭後,始枕外祖父家帶來的枕頭,並在房檐下插桃樹枝(驅邪災)一塊,上用紅線繫著銅錢、棗、栗(意為早立)、蔥、蒜(預示聰明)等。中午宴請同宗近房長輩吃喜面(麵條),並向送米的鄰居分送喜面。嬰兒降生第六天上(也有第五天的),稱做“小滿月”,外祖父家男女長輩一般都要來送米,攜帶為嬰兒製作的被、襖、尿布、糠布袋等。並帶雞蛋、米麵、饃饃等,喜主設宴款待。嬰兒降生第十二天上,稱做“大滿月”。晚上需寫滿月疏文;謝送子娘娘(此俗今已絕)。嬰兒降生第九十九天(一般是女孩)或一百零三天上(一般是男孩)要過“百歲”。這天,其外祖父家及親友要帶衣褲、帽子、鞋襪及長命鎖等前來祝賀。俗有“姑姑的褲子姨姨的襖,舅母的花鞋滿街跑;舅舅送把長命鎖,老爺的帽子戴到老”之說。外祖父家還要帶面做的“長穗”(意為長命百歲)、“圈”(意為圈住)。生男必做“老虎”,意為男孩長得虎勢;生女必做“燕子”,意為女孩長得靈巧。嬰兒滿周歲日,外祖父家要來“趕生日”,攜帶面做的“長穗”、“圈”和一個圓餅。送米以雞蛋為主,意在幫助產婦補養身體。“送米”習俗原為鄰里之間互相幫助。20世紀80年代,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親友“送米”花樣越來越多,禮品越來越貴重,喜主設宴派頭也越來越大。

壽辰

境內世俗,人逢過生日,一般早晨喝麵條,午吃乾飯(米飯),晚上吃包子。五十歲以後的生日,為“壽辰日”。人到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歲以上的壽辰,為“慶壽日”。這天,子女親友要敬送壽帳、壽聯、壽屏,上寫“壽似南山”、“福如北海”等祝詞;也有贈送壽畫的,畫著壽星(南極仙翁)、松柏、仙鶴、壽桃等。一般農民不慶壽,只改善生活。近幾年過生日、慶壽習俗盛行。親友送壽糕、壽桃、壽麵、壽酒、糖果、魚肉等。主人則設盛宴招待賓客,吃“長壽麵”、喝“長壽酒”。生辰日忌喝粘粥,俗有“喝了粘粥,一年糊塗”之說。

喪葬

解放前,境內喪葬禮俗極為複雜。病人在彌留之際,穿上壽衣,家屬到場送終,以兒女均在場為好。人死後要派人到死者親友家報喪。木棺土葬,富有人家棺木甚厚,俗稱“一二三、四五六”(即棺蓋厚達l~6寸)。磚砌墳,石灰抹頂。有的生前即砌好寬廣高大的墳墓,稱“穿棺墳”,死後將棺材抬進封閉。貧窮人家用薄板作棺材,赤貧者用高梁秸箔裹埋。老年人死後一般停放三日,擺設供祭,子女皆穿白,叫“戴孝”,一天三次到土地廟報廟,第二日由子女、親屬將死者裝入棺內,叫做“入殮”,入殮後,靈柩仍停於明間正北,子女守靈,親友弔唁,晚上報大廟,半夜送盤纏。第三天下午出殯埋葬。貧窮人家,有的停放兩天,有的當日埋葬。葬後第二天,還要為死者“圓墳”。從死者去世算起,每七天到墓地一祭,叫做“燒七”,燒到“七七”或“十七”為止,其中“五七”最被重視。至死者去世後的第一百天,要舉行一次大墓祭,叫做“燒百日”。此後三年,每逢死者的“忌日”,都要進行墓祭,叫做“燒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進行喪葬改革,政府號召破除迷信,移風易俗,從簡辦喪事。20世紀50年代後期,農村拆除了土地廟,剷除了墳頭。1982年全縣剷平亂葬的土墳頭10.5萬個。1965年,萊西縣政府大力宣傳破除迷信,節約辦喪事。1974年春,廢除土葬,實行火葬。1976年8月萊西火化場建成,火葬普及。隨後殯葬儀式也逐漸改革。廢除了棺槨,改披麻戴孝為佩戴黑紗,改燒香紙為敬獻花圈、輓聯。很多村子召開追悼會(告別會),以表哀思。設立公墓,將死者骨灰統一埋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