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風險

農業風險

農業風險是人們在從事農業生產和經營過程中所遭受的不可抗力的不確定事件。農業區別於其他行業的特點是農業的主要活動都是在露天進行的,這就決定了農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更直接和緊密地依賴於自然界的力量,也最易受自然界的影響,在人類擁有的知識技術手段還未能更好地克服自然界的影響時,農業已成為自然風險最大最集中的行業。如:乾旱、地震、火災、暴風、暴雨、洪水、霜凍、冰雹、火災、病蟲害等都給農業帶來極大的影響。因此,農業風險是指客觀存在的各種自然因素,在一定的地理環境條件下致使保險標的遭受各種損失的一種非主觀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業風險
  • 外文名:Agricultural Risk
  • 種類:自然風險
  • 特徵:分散性 多樣性
特徵,種類,風險影響,概念及分類,基本結構,原因,

特徵

1多樣性
首先是自然風險,自然風險是指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自然環境的影響。自然災害農業影響之大是其它行業不可比的;其次是市場風險,市場風險是指農產品供求失衡導致的價格波動。農產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因而使得農業市場風險也具有十分明顯的特殊性,如農產品需求彈性小,可替代性低和不可缺性,決定了農產品價值的實現較一般工業品的難度大,這使農產品的生產和經營總是處在一種邊際效應上。最後是政策風險,政策風險是指一個國家所執行的農業政策對農業發展的直接影響。農業是基礎產業,重要性人們都十分清楚,但在國民經濟發展中,“重農”或“抑農”就一直是困擾政策制定者的難題,使得國家農業政策在制定和執行中有時出現偏差。
2分散性
農業生產地域廣闊, 農業風險有較強的分散特點: 其一是農業經營多以家庭經營為主, 不可能制定統一的衡量風險的標準和操作規範; 其二是農業風險被千家萬戶分散承擔, 而單個農業經營者很難抵禦農業頻繁的風險襲擊; 其三是農業風險還具有十分明顯的地域性
3季節性
農業相對其它行業, 其經營特點帶有明顯的季節性。因此, 農業風險多伴隨著不同的季節出現和發生。這主要表現在: 一是農業生產風險的時間性, 錯過季節, 將給農業造成巨大損失;二是農業風險的集中性, 受季節的影響。農產品進入市場表現出很強的集中性, 同一品種的農業產品基本都在同時上市和下市, 容易造成市場季節性飽和及季節性短缺, 給農業經營者帶來市場風險
(梁兆基,馮子恩,葉柱均等.農林經濟管理概論[M].廣州:華南農業大學出版社,1998:309)

種類

農業生產和經營過程中各種風險因素複雜多樣, 導致農業風險也具有廣泛性、複雜性和多樣性。人們對於農業風險的認識也不盡一致。一般說來, 根據風險的成因可以把農業風險劃分為自然風險市場風險技術風險社會風險
1自然風險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自然界, 受多種自然因素的影響。自然風險, 是指由於自然力的不規則變化, 引起的種種物理化學現象造成損失機會的風險, 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自然災害農業自然風險主要表現在氣象災害、病害和蟲害三個方面。特別是我國地緣遼闊, 地理環境和氣候千差萬別, 農業風險更加複雜。中國素有“三歲一飢、六歲一衰、十二歲一荒”之說。我國的自然災害不僅具有種類多、頻率高、強度大, 而且還具有時空分布廣, 地域組合明顯, 受損面廣, 損害嚴重等特徵。近年來, 由於溫室效應而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明顯, 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各地自然災害頻發, 農業自然風險有日趨增強的趨勢。
2市場風險
農業市場風險, 也稱經濟風險, 一般是指在農業生產和農產品銷售過程中, 由於市場供求失衡、農產品價格的波動、經濟貿易條件等因素變化、資本市場態勢變化等方面的影響,或者由於經營管理不善、信息不對稱、市場前景預測偏差等導致農戶經濟上遭受損失的風險。其中, 價格波動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 這種影響既可能是農業生產所需的生產資料價格上漲, 有可能是農產品價格的下跌, 還可能是農業所需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高於農產品價格上漲。由於農業生產的周期較長導致市場調節的滯後性, 農產品的價格易發生較大的變動。然而, 由於計畫經濟時代我國所實行的統購統銷以及嚴格的價格管制等制度安排, 農業市場風險表現得並不明顯。但改革開放以來, 伴隨著市場化進程的加快, 農產品流通體制的改革以及價格管制的逐步放開, 農產品價格波動幅度和頻率都在增強。農業市場風險的影響日趨上升。
3社會風險
社會風險又稱為行為風險, 它是指由於個人或團體的社會行為造成的風險。農業企業的社會風險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偽劣種子、化肥和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造成的農業生產損失; 二是錯誤的行政干預造成的農業生產損失; 三是工業污染給農業生產和經營造成的損失; 四是農業政策經濟環境的變化給農業農業生產和經營造成的損失; 五是政局變化, 政權更迭、動亂等政治因素引起或造成的各種損失。其中, 政策風險是影響農業生產和經營的重要因素。政策風險主要來源於與農業生產和經營相關的政策轉換及政策改變兩個部分。
4技術風險
農業技術風險是指由於某些技術因素, 如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和提高(如稻麥播種收割的半機械化、產品品種的改良、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和套用等等, 給我國農業生產造成損失的可能性。技術風險產生於科學技術副作用(比如轉基因對食物安全的可能損害、農業在殺害蟲的同時可能使牲畜因誤食而中毒等)、局限性或其不適當的使用而給農業生產和經營帶來的各種損失的可能性。我國是一個人口耕地少的國家,確保農產品總量的有效供給, 必須立足於農業科技進步, 新的適用技術的採用和由此帶來的技術進步應成為克服資源約束、促進農業發展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隨著大量農業高新技術的採用和推廣, 農業的技術風險將會迎來一個大幅擴散和高發的態勢。需要指出的是, 在眾多影響農業風險的因素當中, 由於市場變化而導致的價格變化和由於自然災害因素而導致的產量變化是最為重要的風險因素

風險影響

改革開放近三十年來, 我國目前正處於經濟轉型和社會轉軌的特殊歷史時期, 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外環境發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制度變化。這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市場經濟體制的成功引入和2001年入世的順利實現。制度變遷不僅改變了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面貌, 也使我國農業生產和經營的微觀基礎與巨觀環境產生深刻影響, 進而也對農業風險產生較大影響,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風險日趨複雜
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逐步推行的市場化取向改革有序推進, 各種價格管制逐步放開乃至取消。特別是在農產品的流通領域, 計畫經濟時代統購統銷的政策被徹底打破, 逐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 農產品價格基本上由市場供求關係自發調節。這樣以來, 在農業生產和經營領域, 從計畫經濟時代到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確立, 市場風險經歷了一個由無到有的過程。農業的市場風險效應完全顯現出來。而且, 隨著2001年我國順利實現加入 WTO,在經濟全球化、市場國際化及貿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 我國農業不僅面臨國內市場風險, 還面對來自國際市場諸如價格波動、政策調節、市場操縱等多方面的風險衝擊, 市場的不確定性空間增大, 市場風險的累積效應將會明顯增強。我國農業“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被進一步放大甚至激化。農業的市場風險因素日趨複雜, 市場風險對農業生產和經營的影響將越來越突出, 會逐漸成為主導農業風險的主要因素。
2各種風險因素參差交錯
目前, 我國正處於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時期。各種來自體制內外、國內和國際的風險因素廣泛類聚, 農業面臨著許多難以預期的各種風險, 農業風險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 各種風險因素參差交錯, 更是加重其不可預期性。農業面臨的風險種類繁多, 且有日趨增長, 呈現多元化發展的趨勢, 各種風險相互聯繫相互影響。農業風險的客觀存在、多元化發展, 使得農業經營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 特別是伴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 農業風險的擴散和傳遞將更為迅速, 這必然會影響到農業生產的正常發展和農民收入的穩定。我國農業生產和經營將會進入一個“高風險”時代。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 加入 WTO,走向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歷史格局初步形成。我國農業和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與世界經濟和人類社會大環境變化的關係更為密切, 開放型的農村經濟發展除了要承受自然災害帶來的風險之外, 還將承受更多的來自於市場、經濟、技術和社會等各種不確定性及其風險的影響。而且這些風險因素經常會交織在一起, 加大人們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不確定性, 將使農業風險的管理問題變得更為複雜。這也要求我們對農業風險進行有效管理, 構築系統的風險防範體系。
3農業風險管理模式走向市場化
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歷史, 也是一部與風險不斷博弈鬥爭的歷史。在多年的實踐經驗中, 我國社會傳統的依靠政府援助與社會救濟為主的風險管理模式已經越來越顯露出其內在的局限性, 這種依靠政府補貼的模式與WTO 的原則和要求產生衝突。按照WTO的規則, 不僅要逐步放開農產品市場, 而且還要減少國家對農產品出口的補貼。但是,WTO 規則中將與農業生產、收人相關的自然災害保險和收入保障稱為“綠箱(GreenBox)”政策, 不予限制。從國外的實踐來看, 農業保險和農產品期貨是防範產量風險和價格風險的有效手段, 對於農業風險管理具有重要意義。經過多年的不斷探索, 我國的農業風險管理市場從無到有, 農業保險市場和農產品期貨市場日趨壯大, 初具規模, 具備了大力發展的條件。我國已經具備了建立以市場導向為主的農業風險管理模式的基本條件。
4農業風險管理手段日趨多樣化
相對於傳統農業, 現代農業產業化、科學化、現代化的農業。發展現代農業, 是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 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 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 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 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 用新型農民發展農業, 從而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信息化水平, 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 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現代農業在我國的發展已經穩步推進。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 人們逐步認識了農業風險, 積累了許多農業風險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農業風險管理手段日趨多樣化, 如“訂單農業”、“契約農業”、“垂直一體化”、種植業保險、養殖業保險、套期保值等農業風險管理手段紛紛呈現,豐富了我國農業風險管理的內容和方式。這為我們構築現代農業風險管理體系提供了工具基礎。

概念及分類

所謂農業風險管理(Agricultural Risk Management),是指運用適當的手段對各種風險源進行有效的控制, 以減少農業的波動, 併力圖以最小的代價使農民獲得最大的安全保障的一系列經濟管理活動。農業風險管理既是影響農業發展以及國民經濟發展狀況的一個基管理範疇, 也是現代農業生產活動中一項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有兩個: 一是減少農業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二是降低農業風險給農民造成意外損失的程度。
農業風險管理措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從管理層次上, 可以分為微觀的風險管理措施和巨觀的風險管理措施; 從管理方法上, 可以分為經濟類管理措施和物質技術類管理措施;從風險來源上, 又可以分為自然風險類管理措施和市場風險類管理措施。

基本結構

農業風險管理體系必須建立在整個農業產業鏈中, 從農業生產前, 到農業生產中, 再到農業生產後, 各個環節之間的風險管理措施需要有效協調。不同產業鏈環節的主要風險存在一定的差異,而且風險的作用方式也不相同。通過剖析不同風險的作用機制, 尋求有針對性的管理方式, 然後科學地進行風險管理方式組合, 最終實現有效風險管理的目標。風險管理方式的選擇必須滿足三個要求:一是有針對性地解決該環節的主要風險; 二是保證該環節風險管理方式之間的協調; 三是實現與其他環節風險管理方式的關聯。當然, 具體實施時要充分考慮到不同農產品產業鏈的差異, 以保證風險管理體系的有效運作。
1生產前
農業產業鏈的產前環節主要指農業生產前期的準備和投入階段, 包括生產資料的供應如種子、化肥, 農戶決策和預期如種植結構、方式等。該環節主要風險是市場風險資產風險。產前環節的風險管理方式可考慮生產資料補貼、供應鏈體系、信息服務等。生產資料補貼穩定了農戶購買能力, 緩解了價格波動的衝擊, 供應鏈體系保證了購買渠道、降低了交易成本, 重點解決了該環節的主要風險;生產資料補貼可利用供應鏈體系以降低操作成本、提高補貼效率, 信息服務作為軟要素也可與供應鏈體系結合, 這保證了風險管理方式之間的協調; 生產資料補貼通過穩定農戶投入能夠提高農業保險的需求, 供應鏈體系能夠帶動技術推廣體系的完善, 實現了與產中環節風險管理方式的緊密聯結。
2生產中
農業產業鏈的產中環節指農業基本產品的生產過程, 包括自然作用, 種植管理如田間管理, 技術投入如抗病蟲害技術套用等。該環節的主要風險是自然風險技術風險, 同時也受到資產風險等影響。產中環節的風險管理方式可考慮農業保險技術推廣和服務體系、風險基金等。農業保險結合農業風險基金以重點應對自然風險, 技術推廣和服務體系來穩定農業技術的供給、降低技術風險的衝擊; 風險基金可協調農業保險的政策性問題, 技術推廣和套用則能推動農業保險的創新、提高農業保險的需求, 風險基金也可配合新技術的推廣和套用; 農業保險通過穩定收益水平以保障產後環節中套期保值的順利實施, 技術的推廣則為訂單農業提供了基本條件, 而風險基金與價格支持相互協調以實現風險管理的低成本和高效率。
3生產後
農業產業鏈的產後環節指農業基本產品的銷售流通、加工以及產業鏈的延伸過程。該環節主要風險是市場風險和制度風險, 同時也受到資產風險等的影響, 此外, 農業企業作為這一環節的重要生產主體, 還將面對一般企業的潛在風險。產後環節的風險管理方式可考慮期貨市場和基金、訂單農業、價格支持等。期貨市場轉移市場風險, 同時可考慮創立政府引導型的期貨投資基金來解決分散農戶利用期貨市場的困難, 價格支持體系的建設推動農業支持政策的完善, 並為制度風險的應對提供借鑑; 訂單農業能夠保障農業企業套期保值的順利實施, 也使農戶間接利用了期貨市場, 而套期保值鎖定的價格則降低了訂單農業的違約風險, 價格支持也能很大程度上保證訂單農業的穩定運行; 訂單農業可以利用產前環節的供應鏈體系並為其完善提供引導, 價格支持能夠與下一周期的生產資料補貼相互協調, 期貨市場和基金通過轉移價格風險、穩定農業收益、提高農業生產者“淨值”, 降低了產中環節農業保險的道德風險, 並為農業保險的設計和最佳化提供了條件。
(黃楚凌,陳銳靈,蔡君平等.農場經營與管理[M].廣州:華南農業大學出版社,2002:169)

原因

我國存在著農業高風險與農業風險管理低效率的困境。農業風險表現出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制度風險、技術風險資產風險等複雜性。然而, 農業風險管理卻面臨一系列的困難。農業保險存在外部性道德風險逆向選擇農業系統性風險,以及商業保險政策性保險邊界不清等問題。災害救濟是當前我國農業風險處理方式中最為普遍的形式, 但它存在事後性的局限。價格保護農業補貼作為穩定農業發展、降低農業風險的措施正在逐漸被利用, 但其基本出發點不是應對農業風險。期貨市場受效率水平、農業生產者的參與難度等因素影響,難以充分發揮其風險轉移的作用。訂單農業作為一種風險轉移措施, 也表現出直接或間接的缺陷。訂單農業中,農戶不履約或企業拒收、壓級壓價及拖欠貸款等造成信用風險, 而農業專用性資產的投入則導致“敲竹竿”問題(當農戶根據訂單農業要求改變種植方式,從事一些投入較大、技術難度高的生產後, 將被迫依賴於訂單發起人) ,使農業陷入更大的風險中。此外, 還有一些其他的農業風險管理方式被嘗試或研究, 如緊急貸款、信息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研究和推廣新品種及多樣化種植等, 但總體的效率不高。中國農業風險管理面臨的困境的原因
1農業風險類型的關聯性
不同類型風險之間以複雜的關聯性作用於整個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乾旱、洪水等自然風險直接導致農業產量和質量下降, 從而影響市場供求平衡, 推動農產品價格的波動, 市場風險加大; 市場價格波動會作用於政策的制定, 而制度變遷能否符合客觀需求的不確定性會增強制度風險, 如我國糧食流通體制的反覆便是在糧價波動下催生的; 技術創新和套用自身具有風險的同時, 一方面會傳遞給市場風險, 另一方面也可能推動制度變遷, 如轉基因農產品會通過產量的增加影響價格, 並可能帶來農產品安全和市場準入制度的變化; 資產風險會影響農戶的投資決策, 改變他們的市場參與方式, 同時專用性資產帶來的問題也會刺激技術和制度的變遷。
2農業風險管理方式的孤立性
農業風險管理方式基本處於相互孤立的狀態,缺乏一定的協調性和關聯性。如果單獨處理一種農業風險, 相對應的風險管理方式也許能產生有效的作用, 但由於風險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會使某種風險放大, 在此情況下孤立的風險管理方式將表現出低效率。僅僅針對某種程度的市場風險, 價格支持措施可能會較好地穩定市場, 但當面臨自然風險的衝擊時, 仍保持原來的價格支持水平將難以得到預期的效果; 在一定的制度環境下, 某一風險管理方式能夠穩定農業投入和生產, 但當制度變遷發生後, 它的有效性則可能會受到影響, 如土地承包經營制度的變化可能會削弱生產資料補貼和技術推廣的效果; 市場波動狀況變化, 制度的有效性和穩定性也可能會受到影響, 如糧食直補政策的效果將被生產資料價格波動大幅度削弱, 這種政策穩定性將受到衝擊。
3農業風險管理方式與風險防範的排斥性
在一定條件下, 農業風險管理方式與農業風險防範可能會存在內在的排斥性, 甚至會放大某一風險對農業的衝擊, 或者說農業風險管理方式自身也存在著風險, 即“農業風險管理方式的風險”。當面對自然風險而孤立採用災害救濟時, 很可能會由於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問題而改變農戶的決策行為, 從而導致資產風險的上升; 為降低市場風險而採取的價格支持措施有可能會改變政府政策選擇偏好, 帶來制度變遷的不穩定, 如最低收購價可能會阻礙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穩定實施; 為降低技術風險而加大技術投資和推廣力度, 有可能會帶來農產品價格的更大不確定性以及農產品市場制度的不穩定。農業風險類型的關聯性與風險管理方式之間的孤立性是導致我國農業風險管理困境的根本原因, 認清這一根源是解決困境的前提。
現代產業組織理論認為, 將從事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科研、推廣以及相關領域的企事業單位和個人聯合起來, 形成“風險共擔, 利益共享”環環相扣的產業鏈, 可以極大地提高農業產業化組織程度, 增強市場競爭力, 保護和提升我國的農業產業。在該產業鏈中, 生產和加工(流通) 兩大環節最為關鍵, 農戶和加工(流通) 企業合作的緊密度決定了整個農業產業的組織化程度。具體而言, 在政府、協會以及各種農業合作組織的統一協調下,廣大農戶與農產品加工(流通) 企業通過契約或契約結成一體化組織, 農產品加工(流通) 企業向農戶提供良種、化肥、農藥技術服務, 農戶嚴格按照農產品加工(流通) 企業規定的生產流程和技術要求進行生產, 並向其供應保質保量的農產品, 農產品加工(流通) 企業按照約定的價和量與農戶進行交易, 這種合作越緊密, 組織化程度就越高, 市場競爭力就越強。然而, 這種合作的緊密性和持續性, 決定於是否建立起在公正、公平和對等原則基礎上的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的有效制度和機制。而我國小規模農戶極其脆弱的風險承受力和農產品加工(流通) 企業有限的抗風險能力, 加之農業產業高風險特徵和中國農業產業有效風險管理工具的缺失, 使得農產品生產農戶和加工(流通) 企業在遭遇較大風險衝擊時為了自身生存和利益而常常違約,這種一體化組織變得相當脆弱, 農戶和加工(流通)企業可以“利益共享”, 卻很難“風險共擔”。農業產業所面臨的最主要風險為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在市場經濟已開發國家, 自然風險的有效管理工具是作物保險, 作物保險將生產者遇到的自然災害風險分散予眾多的投保者; 市場風險的有效管理工具是訂單農業(行銷契約) 和期貨市場, 訂單農業將生產者面臨的市場風險轉移給購買產品的貿易商和加工企業, 而貿易商和加工企業又可以通過期貨市場將這些市場風險轉移或分散給市場中的投機者, 期貨市場中眾多的投機者願意在冒巨大風險的同時享有巨額利潤。市場已開發國家成熟的風險管理工具和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保證了農業產業中各類生產經營主體緊密及穩定的合作關係。而我國由於相關風險管理工具缺失且不規範, 農戶在遭遇自然災害風險後常常無力進行災後重建, 在無保險情況下也很難得到安全性要求。面對市場風險, 近年來一些農戶也利用訂單農業方式試圖將風險轉移給貿易商或農產品加工企業,但由於國內農產品貿易商和加工企業普遍缺乏市場風險(包括國內和國際市場) 管理意識和管理經驗,無法利用期貨市場這一現代市場風險管理工具轉移和分散風險, 也沒有行業性管理機構從產業鏈角度進行一體化風險管理的設計和指導, 當市場發生不利於自身的變動後, 農產品加工企業要么履約後蒙受巨大損失甚至破產, 要么只能通過拒收、壓級壓價、拖欠貨款等方式將風險轉嫁回廣大農戶, 違約而失信於農, 使雙方關係破裂。因此, 在農業產業風險管理工具缺失和一體化風險管理體系缺乏狀況下, 最終只能導致農戶和農產品加工( 流通) 企業“風險自擔, 利益獨享”, 農戶和加工( 流通) 企業無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一體化組織, 農業風險管理自然會陷入“非不為也, 實不能也”的窘境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