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本論

農本論

中國古代思想家用“本”的概念來表述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思想。即農本工商末的思想。戰國時期的思想家為鞏固和發展封建經濟,提出以農為本的理由:①農業是衣食之源。“農事害”是“ 飢之本 ”,“ 女工傷 ”是“寒之源”。②農業是國家富裕和財政收入的源泉。“田野縣鄙者,財之本也。”③農業能為進行統一戰爭提供充足的兵源。令民“歸心於農”,“為主守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本論
  • 時代:戰國時期
  • 傳統教條:重本抑末
  • 典型事例:商鞅變法
簡介,歷史沿革,

簡介

”。

歷史沿革

商鞅變法是重農抑商的典型事例。秦漢時期思想家,也從富國強兵、保證國家財政收入和為戰爭提供所需物資及兵源的角度,提出把發展農業放在經濟工作首位。同時,還提出加強農業就必須抑制民間工商業,以保證農業所需勞動力的供給和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司馬遷則認為農、工、商、虞都是人民的衣食之源,上則富國,下則富家,不應有輕重之分。桑弘羊也指出富國也要靠發展官營工商業,而不是單靠農業。早期的重農抑商思想和政策,對鞏固新興的封建制度起了積極作用,但它也有阻礙商品經濟發展的一面。因此,宋代以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一些重農論者在強調農業的重要性時,也不再堅持重本必須抑末的傳統思想。鴉片戰爭以後,農本論的重本抑末的傳統教條,愈益不能適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新形勢,進步思想家提出重商、重工以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理論。鄭觀應認為應以商立國,農本商末只適用於古代社會。這一時期的思想家,突破了農本思想的傳統視野,賦予它以近代資本主義農業經營的新涵義,農本工商末的舊說被徹底拋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