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才胡同

辟才胡同

從北京西單商場往北走不遠,就會看到一條東西走向的寬約40多米的街道。這條大街從西單北大街一直向西延伸到太平橋大街。未擴建前它只是一條4米多寬的小胡同———辟才胡同。在辟才胡同之前,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劈柴胡同。1905年5月16日,天津人臧佑宸在這一帶開辦了一所學校,才正式將劈柴胡同改為辟才胡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辟才胡同
  • 行政區類別:北京市西城區
  • 其他名稱:劈柴胡同
  • :40多米
百姓跟風,慈禧出生地,新式國小,名人匯聚,齊白石故居,另外一傳說,

百姓跟風

誰最早在劈柴胡同居住,已經無法查考。明朝大將徐達進京後,把原來元大都的內城往南改遷了一些,這一帶的人口才驟然增多。
辟才胡同
據說,一位靠打柴為生的張姓人家也搬到了這裡。張家人每天出門打柴,然後劈成劈柴去賣,夫妻倆,再加上三個孩子,不是很富有,日子倒也說得過去。據說大兒子張大很有經濟頭腦,長大後,便開了一個劈柴廠,經營有道,慢慢地張家富裕起來,蓋起了幾座大房子,儼然成了大戶人家。
看到張家靠劈柴也能富裕起來,這一帶的人很快都做起了劈柴生意。隨後遷來的人越來越多,劈柴市場越來越紅火。
後來張家的劈柴廠遭了火災,衰敗下去,但這並沒有影響這一帶的劈柴生意。劈柴胡同南面不遠處有一條胡同名叫大木倉胡同,據說是經營木材的地方。到明朝洪武后期,都城大體改造完畢,把這一帶劃歸為阜財坊,到清朝劃歸鑲紅旗,改稱劈柴胡同。
辟才胡同
整個明代直至清朝中期,劈柴胡同都是貧窮的劈柴人聚居的地區,很少有地位高的官宦之家。不過因為慈禧的娘家住在北京西單牌樓北劈柴(辟才)胡同,據此有專家推測,慈禧太后出生在劈柴胡同。劈柴胡同的來歷還有一種傳說。相傳很久之前,這條胡同西頭有家大院,兩位被奸臣所害的大官將財產藏於此,派人看管,等後人長大後再將財產平分,並因此取名劈柴胡同(劈柴與劈財諧音)。這種說法似乎不可信。

慈禧出生地

慈禧出生在北京的一個三代為官的官宦世家。
慈禧的曾祖父名吉郎阿。字靄堂。乾隆時擔任內閣中書嘉慶六年(1801)升任六品中書。因表現突出,九年(1804)奉命進入軍機處軍機章京。軍機章京是接觸中央機要的重要官職。吉郎阿擔任此職,說明他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後來調任從五品的戶部銀庫員外郎(副局級),這是管理銀庫的要職。吉郎阿大約在嘉慶十九年(1814)左右,死在戶部員外郎(副局級)任上。
慈禧的祖父名景瑞。嘉慶十八年(1813)升為刑部主事(略高於處級)。道光元年(1821)升任從五品的刑部員外郎(副局級)。道光十一年(1831)又升為正五品的刑部郎中(正局級)。後曾一度入獄,但很快獲釋。道光三十年(1850)退休。卒於鹹豐六年(1856)至十一年(1861)之間,死時年近80歲。
慈禧的父親名惠征。惠征,生於嘉慶十年(1805)。原是鑲藍旗滿洲人,後來改隸鑲黃旗。監生出身。道光八年(1828)為筆帖式。十四年(1834)升為二等筆帖式。筆帖式是滿文書官的稱謂,是部院等衙門的低級官員,做些抄寫和擬稿的工作,相當於後來的文書。十九年(1839)升為八品筆帖式。後來連續升遷為正六品的吏部主事(略高於處級)、從五品的吏部員外郎(副局級)、正五品的吏部郎中(正局級)。二十九年(1849)外升為山西歸綏道,任正四品的道員(略高於正局級)。道員是省以下府州以上的高級行政長官。道員是非正式官稱,公文直接以區域名為官名,習慣遂成為定製,習稱為某某道。道員除由知府升補外,也有由京察一等的郎中、御史、編修而升得的。惠征就是由京察一等的郎中而外升為山西歸綏道的。鹹豐二年(1852)二月又調任富庶的安徽徽寧池太廣道。三年三月因逃避太平軍的追擊而被撤職罷官。三年六月初三日(1853年7月8日)病死在江蘇鎮江,終年49歲。
綜上,慈禧的曾祖父吉郎阿任從五品的戶部員外郎(副局級),祖父景瑞任正五品的刑部郎中(正局級),父親惠征任正四品的安徽徽寧池太廣道(略高於正局級)。他們擔任的官職相當於現在的局級幹部,也算是中高級幹部了。慈禧的前三代是清朝的中高級官員,家庭生活是很好的。景瑞雖曾一度入獄,但很快就被釋放,又官復原職,並沒有影響他們的家庭生活。惠征被罷官是在慈禧入宮當貴人一年多之後。因此,對慈禧一家的生活也沒有造成多大的影響。
惠征雖然在北京、山西、安徽等地為官,但慈禧的家庭長期住在北京,即慈禧的籍貫是北京。
慈禧的祖籍,正史有明確記載。《清史稿》記道:"孝欽顯皇后(慈禧),葉赫那拉氏,安徽徽寧池廣太道惠征女。"《玉牒》記道:"蘭貴人那拉氏,道員惠征之女。"《清列朝后妃傳稿》(下)記道:"文宗(鹹豐帝)孝欽顯皇后(慈禧),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實錄》鹹豐十一年十二月諭:慈禧皇太后母家著抬入鑲黃旗滿洲)。父惠征,安徽徽寧池太廣兵備道。"此書還明確記載,慈禧的母親為富察氏,封一品夫人。慈禧兄妹四人,慈禧為大姐,妹妹其次,大弟照祥,二弟桂祥。這些正史記載,都明白無誤地說明了慈禧是滿族人,是葉赫那拉氏,其家族長期居住在北京。
此外,還有如下證據。
第一,發現了慈禧之妹選秀女的"排單"。清朝自順治帝始,在滿、蒙、漢八旗中,每三年挑選一次秀女。參與選秀的女孩自14歲至16歲。選中者或成為皇帝的妃嬪,或被賜給皇室子孫做福晉。《養吉齋叢錄》記載:"應選女子入神武門,至順貞門外恭候。有戶部司官在彼管理,至時太監按班引入,每班五人,立而不跪。當意者留名牌,謂之留牌子。定期復看。復看而不留者,謂之撂牌子。"這"每班五人",寫在一個單子上,謂之"排單"。所謂"排單",是皇帝挑選秀女時依據的自然情況的底單。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慈禧選秀女的"排單",但是學者發現了鹹豐五年(1855)慈禧之妹選秀女的"排單"。慈禧之妹嫁給了醇郡王奕譞,他們的兒子是光緒皇帝。這個"排單"明確記載:慈禧之妹屬滿洲鑲藍旗,姓葉赫那拉氏,父親名惠征。惠征的最高官職做到正四品道員。根據這個"排單",可以認定慈禧的娘家,在鹹豐五年之前,居住在北京西單牌樓劈柴(辟才)胡同。因此,北京應該是慈禧的出生地。
第二,認定了慈禧之父當時在北京為官。慈禧生於道光十五年(1835)。此時,慈禧的父親惠征正在北京。檔案記載,惠征道光八年(1828)為筆帖式。十四年(1834)升為二等筆帖式。十九年(1839)升為八品筆帖式。這個時期,惠征沒有離開北京,其家肯定在北京。為此,慈禧也只能出生在北京。
第三,判明了慈禧之母當時也住在北京。檔案記載,慈禧的外祖父惠顯,當時在山西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任副都統。歸化城距離北京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慈禧之母富察氏不可能到苦寒的塞外之地去生產。因此,她也只能在舒適的北京家裡生產。由此,可以判定,慈禧誕生於北京。
那么,慈禧具體誕生在北京的何處呢?一說是劈柴胡同,一說是方家園。
學者鄒愛蓮查找清朝檔案,得出慈禧娘家在北京先後遷移了三個住處。
第一個住處。鹹豐五年(1855),慈禧之妹選秀女的"排單"記載,慈禧的娘家"住西四牌樓劈柴胡同";
第二個住處。鹹豐六年(1856)"內務府官房租庫"的呈稿,明載鹹豐帝將"西直門內新街口二條胡同北房一所",賞給惠征家居住;
第三個住處。同治五年(1866)十二月,慈禧以同治帝名義將"方家園"賞給其弟照祥居住。
很明顯,後兩個住處不可能是慈禧的出生地。慈禧之妹選秀女排單所記,慈禧的娘家"住西四牌樓劈柴胡同",應該是慈禧在北京的出生地。即慈禧出生在北京西四牌樓劈柴胡同。

新式國小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清府慘敗給日本,引起朝野震動。痛定思痛,清政府決心從改革教育制度入手,力圖挽回頹勢。1901年頒布上諭,明令在各地興辦各級學堂,開始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方面實行全方位“新政”。
除了興辦京師大學堂,鼓勵創辦中學堂外,清政府也開始重視興辦新式國小堂,向兒童教授新知識。1903年,張百熙張之洞等人擬定了《奏定學堂章程》,對學校系統、課程設定、學校管理等作了具體規定。當年即由清政府頒布實施。這一章程自1903年公布起,一直沿用到清朝滅亡,成為清朝的辦學綱領。以後建立的學校制度都是在這個章程的基礎上演變而來。
在此之前,清代的國小堂都是傳授四書五經。自此後,國小堂雖然還教授修身養性的課程,但也必須開設算術、地理、體操等課程,有條件的也可以加設圖畫、手工兩門課。清政府還鼓勵私人積極創辦新式國小堂。1905年科舉制度被徹底廢除,開辦的新式學堂也逐漸增多。在這種風氣影響下,臧佑宸在北京開辦了新式國小堂。
臧佑宸出生在天津,長大後一直在北京經商,居住在劈柴胡同。清政府提倡私人辦學後,他便積極籌備辦學事宜。1905年4月,一位朋友前來拜訪,臧佑宸把他的想法告訴了朋友,最後說正在選校址,朋友一笑:“你不是住在劈柴胡同嗎?為什麼不在劈柴胡同辦學?劈柴,辟才,諧音矣,開闢人才即是辟才。”臧佑宸聽完,豁然開朗,連聲夸道:“這個主意好,這個主意好。”隨後,他把自家的兩間房子騰出來,粉刷一新,貼出了招生告示。告示上寫著:凡前五名者,均免收學費。 私人辦學在劈柴胡同還是頭一次,幾天的時間有二三十人報名。臧佑宸非常高興,決定在5月16日正式開學。
5月16日上午9時,臧佑宸開辦的“京師私立第一兩等國小堂”在一片喧天鑼鼓聲中開學了。二十幾個孩子穿著整齊的服裝,一邊蹦著,一邊唱著臧佑宸親自譜寫的校歌:“辟才,辟才,辟才胡同中。蒼蒼,菁菁,槐柳兼柏松,是何處?私立第一兩等。開闢人才,開闢人才,胡同著其名。”劈柴胡同由此改為辟才胡同,聲名大振。

名人匯聚

當時北京的國小開設的課程,是修身、讀經、國文、算術等,對音樂、體育和美工極不重視。“京師私立第一兩等國小堂”比較注重音樂、體育、美工等教育,專門聘請了體育和音樂老師,學校還成立了音樂隊,定期舉辦各種音樂比賽,同時還舉辦運動會和手工藝品展覽會。
在“京師私立第一兩等國小堂”的帶動下,京城的各個國小都爭相仿效,北京學校的風氣隨之大變。辛亥革命後,“京師私立第一兩等國小堂”因故停辦,但“辟才”之名未廢。就在這條胡同中,曾先後開辦過殖邊學堂、北京籌邊高等學校、女高師附中、師大女附中等學校。因為學生眾多,附近的公寓飯館應運而生,辟才胡同一帶隨之繁榮起來。女附中學校還出版過一本雜誌,名叫《辟才》。
劈柴胡同改為辟才胡同,吸引了不少名人,國畫大師齊白石、當代著名學者張岱年也曾經住在這裡。京韻大鼓名家劉寶全的茶社也設在辟才胡同。

齊白石故居

齊白石故居在西城區辟才胡同內跨車胡同13號。
辟才胡同
坐西朝東,面積204平方米,是一座三合院帶跨院的住宅。齊白石自50歲後直至逝世前寓此。3間北房是當年的 “白石畫屋”,因屋前安有鐵柵欄,又稱鐵柵屋。北房檐下懸掛有齊白石撰刻的長3.3米、高0.84米的篆體“白石畫屋”橫匾。大字尚依稀可見。
齊白石(1863一1957),湖南省湘潭縣人,中國國畫大師。原名純芝、字渭清,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別號借山吟館主人、寄萍老人等。年青時作過木工。擅長詩、書、畫、印。文化部於1953年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1955年又榮獲國際和平獎金,1963年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故居現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齊白石墓位於海淀區海淀鄉魏公村西南。碑文為李苦禪所書。
辟才胡同

另外一傳說

聽老人說,辟才胡同西口路北有一個大紅門,大門東邊是一所中學。過去國民統治的時候,有個當大官的在那兒住過。
聽說這個大門裡的房子很闊氣,裡面有三層院,都空著沒人敢住。對門有個賣餛飩的,叫張二,他一邊賣餛沌,一邊帶看著這院兒。這時,有一個要飯的叫李二,帶著老婆孩子蹲在門口兒。張二問他:“你在這兒幹嘛?”李二說:“想尋個宿。”張二說:“這院子挺闊,就是沒人敢住,你要住,鑰匙在我這兒。”李二說:“我一個要飯的,什麼也不怕。”就這樣,李二住在一進門的南房裡。
晚上,李二起來想看看到底鬧什麼鬼,他來到第一層院子,推開月亮門一看也沒有什麼動靜;他到了第二層院子,也沒聽到什麼,他又進第三層院子,看到門口有站崗的,正房北屋裡燈火通明。他走進去,站崗的給他打立正,他繼續往裡走,正座上坐著一個白鬍子老頭兒,見他進來了就說:“主人來啦!接主人。“這位老人來到院裡一擺手,燈全著了,整個院子燈火通明。老人把李二讓到正座上說:“公子,你可來啦!你的這些財產,我們給你看了二十八年啦!就是找不到你。”李二說:“我整天在外要飯,你們上哪兒找我呀?”老人說:“你有個朋友叫張大,原來你父親和他的父親在同朝做官,你知道他在哪兒嗎?你們的父親被奸臣所害,這些財產是他們留下的,叫我們給看著。”李二說:“聽說張大在朝陽門外魚市口。敗家以後,媳婦上吊死了,剩下他一個人。他有手藝,擺個釘鞋攤。”老人說:“你要用錢叫張大寫個紙條,寫多少給多少。”李二一聽,心想,見鬼了吧!
第二天早上,李二不去要飯了,直奔朝陽門外,到魚市口一打聽,真有個釘鞋的張大。張大問:“什麼事兒呀?”李二說:“別在街面上說。”倆人來到張大家裡,李二說:“我住的院子相當闊,他們叫我主人,把我讓到正座上,說那些金銀是咱們倆的,他們給咱們看了二十八年啦!要用錢的話,你開個條兒,你寫多少,他們給多少!”張大說:“這可不行,我修鞋餬口得啦!”李二再三央告,張大就順手撕了塊破窗戶紙,寫了白銀二百兩。李二小心地收藏起來。到了晚上,李二又去了,一進月亮門,裡面立刻張燈結彩迎接主人,把他讓到上座上。他把張大的紙條拿出來,馬上得到了二百兩白銀。第二天早上起來,他又到朝陽門外魚市口,把錢送到張大家,兩家都有錢花啦!張大又寫個條,五百兩。又取了五百兩,倆人分了花。過了些日子,又寫了一千兩,一家五百,這兩家的日子可就好起來了。有一天,老人對李二說:“你把張大請來,我們把帳給你們算清。”一天晚上,李二、張大一同來了。一進月亮門,裡面的人張燈結彩,跪下迎接他們,老人把家產一一做了交待。東屋多少,西屋多少,哪缸動了,哪缸沒動,一共二十四缸白銀。老人說:“你們父親死的時候有話,叫我們把這些東西看到你們長大交給你們。”後來,李二、張大就把這些財產分了。從此,這個胡同取名辟才胡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