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工

輕工

輕工是輕工業的簡稱。輕工業是以生產生活資料為主的加工工業群體的總稱,是製造產業結構中的一大分類,它是部門經濟分類管理的產物。代表為服裝工業、家具工業家用電器工業食品工業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輕工
  • 簡稱:輕工業
輕工概念,輕工特點,歷史發展,古代中國,工業革命,近代中國,特徵,近代中國,現代,特徵,展望,電子技術,生命科學技術,新材料技術,日用消費品,其他,內容結構,總體設計,工業卷設計,內容廣泛,

輕工概念

輕工是輕工業的簡稱。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的總產品按它的最終用途可分為兩大部類:第一部類是生產資料,第二部類是生活資料。輕工業是和重工業相比較而言,輕重工業的劃分是以產品用途為依據的。中國,輕工業是以生產生活資料為主的加工工業群體的總稱,是製造產業結構中的一大分類,它是部門經濟分類管理的產物。日本認為,輕工業屬於製造工業。製造工業按商品用途分類時,不少於75%的產品用於家庭的為消費資料工業,不少於75%的產品供給企業的為生產資料工業。消費資料工業的代表為食品工業、服裝工業、家具工業等。生產資料工業的代表是冶金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從這個意義上講,輕工業是一種消費資料工業。美國亦認為,輕工業與重工業的區別在於是否從事消費品的生產,而不在於所用的機器或工廠的類型,代表性行業如紡織工業、家用電器工業和食品工業等。在蘇聯,輕工業就是紡織工業、縫紉工業、皮革工業和玻璃工業等的總稱。

輕工特點

輕工業根據其技術構成、組織結構和在國民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具有以下3個主要特點。
多學科的套用工業
⒈輕工業是多學科的套用工業。輕工業的技術基礎是化工技術、機械加工技術、電子技術和生物工程等。各個學科的進步給輕工業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如電子表是隨著微電子學的不斷發展而升級換代的,它的出現不僅動搖了有二百多年歷史的機械手錶的統治地位,而且使手錶的面貌完全改觀;化工不斷地給輕工業提供新的原材料,合成纖維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衣著,打破了過去天然纖維一統天下的局面,隨著合成化學和高分子化學的發展,產生了塑膠製品、合成洗滌劑、合成革等許多新的消費品行業;微生物學的發展給食品發酵工業開闢了更廣闊的活動領域,生產出如酶製劑、高果糖漿、單細胞蛋白等很有發展前途的產品。
許多輕工產品是技術與藝術的結晶。產品設計是隨著文化藝術、美學的發展而變遷的。如服裝不僅與人們的生活有密切關係,而且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物質文明的活動櫥窗。陶瓷不僅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用品,而且藝術陶瓷陳設品融技藝於一體,藝術搪瓷中的中國景泰藍享譽國內外。工藝美術品的藝術特徵更為明顯,它像大百花園中瑰麗多姿的鮮花盛開在世界的東方。當代消費品的質量指標,不僅是功能和物化性能,還有美學的價值。產品的美學價值在現代生活中愈來愈重要。
以中小企業為主體
⒉輕工業是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工業,不僅中國輕工業組織形態是如此,各國也大都如此,只是在大中小企業數量和產值上所占比例有所差異。中國中小企業占輕工企業總數高達99%,就業人數也占99%,總產值占84%。
大中小企業的形成是根據原料和市場的集中和分散,技術的簡易、複雜程度,資金的多少,交通運輸條件的好壞等多種因素決定的。
大型企業多集中於原材料工業,如糖、鹽、紙等行業以及必須具有規模經濟生產的機電產品工業,如腳踏車、縫紉機、鐘錶、電冰櫃、洗衣機等行業。中小企業多集中於日用小百貨、日用五金製品、食品、工藝美術品、日用化學品等行業,它們在國民經濟保障供給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國民經濟中重要環節
⒊輕工業是農業、重化工業的連鎖工業,是國民經濟大循環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輕工業是加工工業,原材料生產是它的"第一車間",中國輕工業原料有50%~60%來自農業,40%~50%來自工礦業。食品、紡織、造紙、製糖、菸草、製革等行業的生產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農業的發展,現階段中國輕工業的農業原料基本處於農業自然經濟供應狀態,即供給什麼就加工什麼,而已開發國家則按工業要求制訂農業原料技術標準,按貿、工、農的次序,逐步形成從優良品種的選育、培植、推廣到生產、供應的一整套商品生產體系。
輕工業產品的生產離不開金屬材料及酸鹼等化工基本原料,它們的品種、質量和規格型號配套是輕工生產發展的基本保證。
輕工業技術裝備的供應和發展,除了自身的生產和技術改造外,在新工藝、新設備、新技術,特別是電子、生物、節能及原材料綜合利用等技術的套用方面以及大型、高級、精密的技術裝備、零部件和元器件的供應方面,都需要機械、電子、化工以及軍工部門的大力協作,所以說,輕工業的發展,離不開國民經濟一體化的原則。

歷史發展

古代中國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許多生活用品生產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幾百年以至幾千年以前。公元 105年東漢蔡倫造紙術的發明,對發展人類科學文化事業,推動社會進步,起了重要作用(見造紙技術史)。由於造紙術的發明、各類書畫用紙生產的不斷發展,直接影響和推動了印刷術的問世。唐代刻板印刷術與宋代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印刷業的發展,又促進了造紙業的繁榮。從漢代直至清初,中國造紙術一直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一千八百多年前,東漢張衡創製了漏水轉渾天儀,這是最早的以水為動力的機械計時器。九百多年前,北宋蘇頌、韓公廉等創製的世界第一座有擒縱裝置的、以水力為動力的、自鳴的機械天文鐘──水運儀象台比17世紀的歐洲錨式擒縱器早6個世紀。
彩陶、黑陶文化的確立,代表了新石器時代的古老文明。從商代(公元前16~前11世紀)中期的原始瓷器開始,直至東漢(公元25~220)中晚期成熟的青瓷器的出現,完成了瓷器的發明。南北朝時,北齊(550~577)首創了白瓷,從而為各種彩繪瓷器的生產奠定了基礎,開創了人們有了比較理想的飲食器皿的歷史。從唐代到清代上半葉,中國瓷器一直壟斷世界瓷器市場。瓷器的製作方法,直到18世紀初期才傳到歐洲(見陶瓷史)。
早在仰韶文化時期,福建沿海居民已開始用海水熬制食鹽,到了秦、漢時代,製鹽業已成為當時三大手工行業之一。到了元代,人們又開創了利用海水納潮曬鹽的技術。
中國是個崇尚禮治的文明古國,而服飾制度(見中國服飾史),原是以禮治國的自然產物,因此,中國自古即有很完備的服飾制度,而其色彩制度更是一大特色。自秦漢以來,每當易代建國之初,改國號及服裝色彩是國策之一。中國的服飾制度對其亞洲鄰國有極大的影響。絲織、刺繡在漢代就已達到相當高的藝術水平。
中國的食品在全世界享有盛譽,它代表著中國悠久的文化,有些生產技術已傳播到許多國家。例如大豆發源於中國,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4)時已有豆漿、豆腐和豆醬。大豆於12世紀傳入日本,19世紀傳入美國。用曲釀酒,是中國特有的釀酒法。明代李時珍(1518~1593)在《本草綱目》中已記載有79種酒和藥酒的療效。歐洲在19世紀90年代,從中國酒麴中得出一種毛霉,為酒精工業創立了澱粉發酵法。司馬遷(公元前145~?)的《史記》和班固(公元32~92)的《漢書》中均有乳製品的記載,《本草綱目》中對人乳、牛乳、馬乳、羊乳的性質和醫療效果都作了詳細的闡述。
中國古代文明,不僅在中國歷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深遠影響。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在他的著作《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指出:中國“在公元三世紀到十三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中國古代和中國古代的技術都導致了一些經驗性的發現和發明,其中有許多發明對世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863年1月,馬克思在給恩格斯的一封信中,稱鐘和磨是“為機械工業作好準備的兩種物質基礎”,在講到中國的科學技術發明對歐洲近代文明興起的影響時說:“這些都是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

工業革命

發生於18世紀至20世紀前葉的工業革命,對人類生活和生產方式產生了巨大變革。這些變革導致工業化的發展。在此以前的幾十萬年間,人類以體力為主,使用簡單的工具,從事各種小規模的生產。但自工業革命開始以及新工業技術不斷發明,複雜的機器代替了人力從事大規模生產,這是人類開發自然的最偉大的成就。
工業革命從開始算起雖然為時僅約二百多年,但在這期間人類利用機器造出來的物品,其數量比工業革命以前幾萬年間的手工製造出來的一切物品的總和還多,因此,近代人的物質享受就遠比古代人好得多。
工業革命的傳播是從紡織業開始的,即從生活資料工業開始的,到1870年工業革命已傳到許多國家,它摧毀了傳統的生活方式,將人類推向一個嶄新的世紀。工業革命發端於紡紗機的發明(1764),以蒸汽機的改進(1765~1784)和廣泛套用為基本動因,它不僅加速了紡織業的發展,而且導致近代機器製造業的興起,結束了手工工場時代,使人類開始進入以大機器生產為主要標誌的工業社會
19世紀成為科學技術全面發展的時期,開始出現了科學對生產的指導作用,引起了第二次技術革命。在此時期中,物理學在光學、熱力學、電磁學三個領域中所取得的成就,對整個科學技術和人類現代文明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19世紀技術上的最大成就是電能的開發和廣泛套用,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電力時代。技術上的重大成就還有內燃機的發明,煉鋼技術的發展以及有機合成化學工業的發展。
1840年,英國A.貝恩發明電鐘,開創了電技術在鐘錶領域中的套用,此後電鐘得到迅速發展。
1879年,愛迪生發明了白熾燈,首次將電同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繫起來。電燈泡作為第一個家用電器產品進入家庭,為世界家用電器的發展拉開了序幕。
1886年,英國的J.斯塔利制出第一輛合乎實用的腳踏車,用鋼管制成菱形車架。1888年英國J.B.鄧洛普裝上充氣的橡膠輪胎。腳踏車的出現開創了人類用機器代步的歷史。當西方機械文明進入亞非時,最先被接受的就是腳踏車。腳踏車的發展促進了鏈條、齒輪、軸承等機械技術的發展。
1851年英國勝家公司發明腳踏式縫紉機,為家庭縫紉和服裝工業創造了物質基礎。19世紀美國即開始建立成衣工業,1890~1920年工廠技術的改進促使美國成衣業蓬勃發展。

近代中國

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是從19世紀後半葉開始的。19世紀80年代後,才陸續出現使用機器的較大型的紡織廠、食品廠和日用品加工廠等輕工企業。
最早出現使用機器生產的輕工業企業有的是外國資本開辦的,如1864年英商在上海開設的正廣和汽水廠以及1893年開設的美國菸草公司,也有中國人創辦的,如最早的上海造紙局、武昌製革廠、景德鎮瓷器公司、北京丹鳳火柴廠、煙臺張裕釀酒廠等。中國近代輕工企業,部分是從手工作坊或裝配修理行業發展起來的,也有一些是新建的。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縫紉機、腳踏車等日用機械行業和製糖、捲菸、葡萄酒等民族近代工業相繼湧現,到20世紀10~20年代成為中國民族資本近代輕工業發展的黃金時代,如木鐘、風琴、啤酒、鋁製品、台秤、玻璃、保溫瓶、搪瓷、打字機、乾電池、乳製品、自來水筆等新行業也開始發展起來。

特徵

近代中國

中國近代輕工業有兩個明顯的特徵。第一是以手工操作為主。20世紀50年代以前,在輕工業各行業中,除製漿、造紙、製糖、啤酒、捲菸、味素等行業的少數企業機械化程度高些外,多數行業企業的機械化程度僅有20%左右。第二是技術裝備和主要工業原料大多依靠進口。由於中國近代輕工業的發展時間比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晚約半個世紀,科學技術力量非常薄弱,再加上重工業缺乏基礎,輕工業發展沒有服務的後盾,所以輕工業所使用的技術裝備,絕大部分是購買國外的。輕工業所需要的化工和金屬原材料有70%~80%依靠進口。
在約七十年的歷史進程中,中國近代輕工業發展速度相當緩慢,當時發展起來的行業僅有三十幾個,門類很不齊全,就是這樣一個近代輕工業進入了20世紀50年代。

現代

近四十年來,世界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開始恢復,50年代即轉入發展階段,加之歐洲在50年代開發成功一些關鍵性的化工新技術,如新型催化劑體系的開發,聚酯纖維的生產技術等。廉價石油的開採,改變了工業能源結構,並促進了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隨之而來的就是合成材料的品種和數量迅速增加,如塑膠、合成纖維等高聚物、合成洗滌劑及各種添加劑。另一方面是高技術、新技術用於民用產品,具有代表性的電子技術轉向民用工業,促使產業結構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能源結構的變化和高技術、新技術的採用成為當時經濟發展的生命線,輕工業得以高速發展,代表性的行業有服裝、食品、塑膠加工、日化,也為人們的物質生活開創了一個新局面。
從50年代後期起,在一些工業發達的國家出現了一股“消費革命”的浪潮,小汽車、電冰櫃、洗衣機、半導體收音機、黑白和彩色電視機等耐用消費品,以及改變人們衣著的合成纖維和豐富人們飲食生活而簡化製備的方便食品,逐漸投入市場並得到普及,在人們頭腦中形成了一個在物質方面生活現代化的初步概念。
60年代是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70年代許多經濟已開發國家的消費品工業已步入成熟時期。人們的消費意識發生了變化,從重視數量轉向重視質量。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已開發國家市場中耐用消費品的銷售受阻,但勞務支出仍繼續增加,消費不再單純是物質消費,而出現更加重視服務的現象,到70年代末期開拓輕、薄、短、小型的耐用消費品成為科技進步的特徵。
1949年以來,由於不斷吸收先進技術,中國輕工業有很大的發展,在改善人民生活,繁榮市場,擴大出口,增加國家收入,解決勞動就業,促進社會主義建設等方面,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四十多年不僅發展了許多新興行業,而且使工藝美術品及少數民族用品的生產成為較完善的體系。從1949年至1987年輕工業總產值以每年10.4%的速度增長;主要輕工業產品的產量大都有了成倍的、幾十倍的、乃至上百倍的增長。50年代輕工業部門以造紙、製糖、製鹽為重點建立起一批大中型機械化生產企業,在此期間也陸續發展了一批新行業。
1955年中國試製成功機械手錶,1958年開始批量投產,1988年生產能力達5000多萬隻,已形成既能生產各種檔次、多品種、走時穩定的機械手錶,又能生產多功能石英手錶並有批量出口的手錶工業體系。
1958年在上海建立起第一個合成洗滌劑廠,隨著幾十年的發展,生產洗滌劑的企業遍布全國,其綜合年生產能力近 200萬噸。在此期間還建立了一批烷基苯和三聚磷酸鈉洗滌劑原料和助劑的大型企業。塑膠製品工業在中國是從50年代後期逐步發展起來的工業。1949年以前僅能生產一些酚醛塑膠製品。隨著石油化工的發展,已能生產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ABS、聚氨酯等系列製品。其中塑膠編織袋、農用薄膜和塑膠鞋的產量已居世界第一位。
目前中國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腳踏車生產國,全國腳踏車年生產能力高達5400萬輛,鳳凰、永久、飛鴿、金獅、五羊等名牌車的產量占總產量的半數。
中國家用電器工業起步雖然較晚,但進入80年代,隨著開放政策的實施、人民收入的增加、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環境的改善、消費意識的變化,家電工業有了長足的進步,生產連年大幅度增長,開發了一大批新產品,質量顯著提高,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裝備和技術改造,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有些產品的生產技術水平,已達到國外80年代初的水平。電冰櫃和洗衣機的產量已居世界前列。中國現代輕工業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已形成行業門類較齊全、產品較豐富、質量較穩定、有一定技術實力並擁有1200萬職工,7萬多個企業的龐大生產體系。
輕工業的發展是與人們的生活消費規律和消費意識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從規律上講,它以維持人的生存為主線,一是維持人的身體內在能力,二是改善生存的外在條件,其發展過程是從低級到高級,從物質到精神,從實用到鑑賞,等等。
消費品的變革和科技進步是同步的,它的發展核心就是圍繞著人們的生存、發展和享受需求變化。

特徵

消費品發展的特徵
當代消費品的發展有以下幾個明顯的時代特徵:
重視健康
⒈重視健康。以維護人的健康為中心進行科研和製造產品,這是時代的特徵,也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特徵。消費品的發展必須和人們的消費意識吻合。為滿足人們更富於活力的高質量生活需求,消費品技術發展必須同生命科學技術相結合。如飲食產業中健康療效食品風靡全球,許多國家在制定飲食科學技術政策和法規時,明確提出了實行以促進健康為中心的方針。食品科學和醫學的結合更緊密了,重新把中國古代“醫食同源”這一理論提出來作為飲食科學技術發展的指導方針。“健康食品”、“療效食品”應運而生。
化妝品也向保健方向發展,配有胺基酸、維生素的保健化妝品具有保持青春活力的作用,在世界上頗受歡迎。日本提出化妝品的科研主要方向是增強保護皮膚健康效能。體育用品方面,健身器材發展最快。內衣外衣化,運動服裝廣泛流行,滑雪衫、登山服等成了普遍受歡迎的款式服裝。家具與人體工程的結合,使其更加舒適和易於恢復疲勞。家用電器方面,出現了超音波洗面器、負離子發生器以及各種按摩器。從毛髮科學到製鞋經絡學說的研究,都說明以有利於健康作為消費品發展的依據。
重視質量
⒉重視質量。由於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價值觀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對物資的需求形式和層次很多。消費品突出的發展傾向是高質化、多樣化和個性化。這在人們的衣著方面表現最為突出。為了適應這一新形勢的發展,某些消費品工業的大批量生產技術開始遇到障礙。小批量、多品種的生產技術更能適應這一需要的發展。從規模經濟學的角度看經濟效益,大批量生產技術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經濟效益好的特點。但隨著微電子學的進步,超大規模積體電路的發展,尤其是機器人的出現,為小批量、多品種的生產技術提供了物質條件,增強了企業對市場的適應能力。由於人們需求的分散性,這一社會形態的出現對技術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變化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重視質量的時代,除了技術本身的變化以外,還需加強企業質量管理。重視服務質量,已成為一門重要的經濟學科內容。
國際間的貿易競爭日趨劇烈,許多國家為了有利於競爭,不斷修改和提高產品的質量標準。產品質量的含義是廣泛的,除了內在質量外還包括外觀質量。當代社會已非常注重消費品的實用性和藝術性的結合。一件好的消費品,它不僅具有實用價值,還要具有鑑賞價值。產品是否有競爭能力,不僅要求質量上乘,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產品的造型設計、裝潢手段和包裝技術。
重視人工和自然的和諧
⒊重視人工和自然的和諧。人工探求自然的完美,自然需要人工的修飾。遵循自然規律,改造自然,自然才能保護人類。當前科學技術發展特徵之一,是人工和自然相彌補,使產品更趨完美。如電扇,採用微處理器以模擬自然風,使電扇能自動變換風力的強弱而達到和諧。經化學改性的天然纖維,可具有抗縐、防縮、免燙、柔軟等特性;而化學纖維經變形改性,又可具有仿毛、仿麻、仿絲、仿皮等的效果,即所謂天然纖維化學化,化學纖維天然化。又如食品工業通常使用的人工合成無毒食品添加劑,不僅改善了食品質量、風味,而且提高了食品資源的利用率。照明的科研方向是模擬自然光。開拓家庭用智慧型機器人就是人工和自然和諧的一大特徵。
重視採用新技術
⒋重視採用新技術。新技術是消費品結構變革的促進劑。世界上有什麼新技術,就會出現具有相應技術的消費品。消費品在新技術中變換髮展,新技術給消費品的開拓創造了新的領域。隨著微電子技術的發展,電冰櫃、洗衣機、電扇、照相機、手錶、縫紉機、樂器等消費品發生了一次產品結構革命。由於這些產品採用了微電子技術,提高了產品質量,改善了產品功能,並跳出了過去傳統產品的框框。如日本從中國產“紫草”根中用生物技術方法提取色素進行組織培養製造的口紅,不但色澤鮮艷,而且具有消炎、抗菌和加速皮膚損傷癒合的功效,在消費市場上大受歡迎。玩具由於採用了微電子、聲、光技術,已不再完全屬於兒童所有了,很多玩具已成為老少皆宜的產品。新型複合材料的開發,擴大了消費的適用範圍,提高了產品的質量。有的複合材料可耐蒸煮、耐高溫烘烤(135℃)和深度低溫冷凍(-30~-40℃),有的具有隔氣、防潮、遮光等防護性能。採用複合材料包裝食品,並結合充氣、真空、脫氧、殺菌等技術手段,可使食品保存期大大延長。

展望

輕工產品直接服務於人們,輕工的發展標誌著一個國家的物質文明的程度。輕工作為國民經濟大循環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愈來愈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展望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普遍認為,20世紀70~80年代是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調整期,從90年代後期起某些高技術、新技術將會有較大突破。電子技術、生命科學技術、新材料技術等都會有較大發展。

電子技術

微電子技術在輕工業生產中的套用將愈來愈廣泛,如生產中的程式控制、機械裝備實現機電一體化、各種功能機器人的使用(如食品、化妝品生產工段的清潔機器人的使用)以及輕工產品設計(如服裝款式、家具造型,塑膠製品型腔模具設計)等,微電子技術對眾多的輕工產品的變革,都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如對家電產品的自動化、功能多樣化以及智慧型電子玩具的發展都開拓了更廣闊的天地。

生命科學技術

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和發酵工程等生物技術的發展將會給食品工業帶來新的生機。利用微生物、高等真菌及藻類、昆蟲蛋白質等增加蛋白質的來源已成為現實,酶製劑的發展和在食品工業中的廣泛套用,可以縮短和改變工藝流程、降低原材料消耗、改善食品的組織結構,提高食品營養價值和保藏期;隨著基因重組技術和細胞融合技術的發展將會出現新的物種,並為開拓許多新型食品種類成為可能。

新材料技術

新材料是技術進步的突破口。精密陶瓷、高性能高分子材料、新型複合材料、新型半導體、超微粒等新材料的開拓,將進一步推進輕工產品結構的變革,如能變色的服裝、非晶質薄膜首飾、蓄氫電池、有效利用太陽能的各種家用電器都已出現,它們必將產生先導效應。可以說,未來的輕工世界將是最新科技和文化藝術結晶的殿堂,將賦予人們的生活更多的魅力。

日用消費品

根據預測,20世紀90年代,中國輕工業的產值將繼續以每年遞增7%~8%的速度發展。隨著人們飲食生活的改善,農產品的深化加工,食品工業將有較大發展,到2000年,食品工業總產值將為1980年的5倍,在國民經濟中成為一大重點產業。隨著人們服飾水平的提高,紡織品的結構將有新的變化。到20世紀末,服裝的成衣率將達到70%左右。日用消費品不論在質量和數量上都將有很大發展。

其他

內容結構

輕工業行業多,又是直接套用多門學科、工程技術知識的工業,涉及物理學、化學、數學、生物學、電子學、經濟學、美學等學科以及相關的工程技術,本卷是基於以下三點考慮來設計的。

總體設計

一、按照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的總體設計,各門學科和工程技術均設卷。輕工業的基礎技術是化工技術(屬《化工》卷)、機械加工技術(屬《機械工程》卷)、電子技術(屬《電子學與計算機》卷),因此,《輕工》卷已不能以工程技術來建立知識體系。

工業卷設計

二、《輕工》卷作為工業卷設計,其核心內容是通過對工業品的性能、設計、生產、套用以及輕工業的產品發展等基本知識的介紹來反映輕工業的概況和特點,為選條和介紹知識的方便,基本上根據部門管理的歸屬來劃分分支,建立框架,不具備完整的科學體系,在分支內考慮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

內容廣泛

三、《輕工》卷的內容廣泛涉及生活資料,設條時儘可能地考慮到其檢索率,在條目的內容上,儘可能地注意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知識需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