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工業

皮革工業

皮革工業是利用畜產品加工的工業,以動物生皮為主要原料進行系列加工。一般包括以生皮為加工對象的製革業,以革為主要原料的皮鞋製造業,以及其他革製品加工業,通常還包括毛皮加工業和配套材料、專業設備的製造業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皮革工業
  • 利用:畜產品加工的工業
  • 主要原料:動物生皮
  • 包括:生皮
背景,簡介,發展歷史,史前時期,工業時期,現代製革生產,

背景

fur and leather industry
隨著革製品用途的日益廣泛,合成材料的迅速發展,歷來使用革的鞋、箱、包、袋、手套等,也部分採用了人造革、合成革等非天然革材料。

簡介

由於牲畜品種、飼養條件等的不同,作為革和毛皮原料的動物生皮的質量存在著差異,如張幅大小不同、厚薄不一、重量不等。就一張生皮而言,各部位纖維組織的緊密程度、厚薄也是不均勻的。皮革工業生產的首要目的,就是採取多種方法使有差異的生皮轉變成比較均勻的革和毛皮,使其質量保持一致和穩定。因此製革和毛皮生產中既有成批進行的化學處理,也有單機逐張操作。製鞋和其他革製品生產雖已實現機械化,但仍需高超的技藝和經驗,才能生產優質的製品。

發展歷史

史前時期

史前時代人類用獸皮披身取暖和裹足利行可看作是原始的皮革服裝和靴鞋(見製革技術史)。公元前1000年前,古希臘人用革製品進行商品交易。公元前9世紀,古埃及人已使用革製品。13世紀,中國革和毛皮的生產已較發達,馬可波羅在其遊記中記述了成吉思汗軍隊穿著皮革鎧甲護身,並用皮囊盛水和乾酪,以便於行軍作戰。18世紀,近代科學技術的逐漸發展,為皮革工業的形成奠定了基礎。19世紀末期,對革和毛皮的化學基礎物質──膠原和角蛋白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加之鉻鹽鞣革技術的問世,皮革製造由經驗逐步發展成為一門工程技術,促使製革生產技術及與之配套的機械設備製造和化工材料生產發展成一種新興的工業。此後,技術控制和生產管理日益完善,各類皮革質量基本穩定和鞏固,從而適應機械化製鞋和其他革製品大規模生產的要求。20世紀初期,在許多國家逐步形成各有特點的皮革工業體系,機械設備進一步發展,除了天然鞣劑外,還研製出多種合成鞣劑、助劑、加脂劑、塗飾劑等,製革生產漸趨現代化。80年代末,製革、製鞋在機械化生產的基礎上已部分實現連續化,有的還採用了微電腦和電子計算機自動控制技術。

工業時期

現代皮革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有美國、義大利、蘇聯、聯邦德國、英國、西班牙、巴西等。這些國家的製革、製鞋業和制其他革製品業,都與配套材料製造業緊密配合,同步發展,形成以鞋類和其他革製品等製成品為中心的生產體系。皮革工業的發展使國際間的協作和學術交流日益廣泛。製革業及配套材料製造業與鞋類及其他革製品製造業互通信息,預測流行款式和流行色的變化,互相促進,整體發展。
1987年,世界皮革總產量為13.9億平方米,其中各類皮革產量見表。世界鞋類總產量1975年約58億雙,1988年約80億雙(其中天然革皮鞋占一半)。中國的豬皮和山羊皮資源豐富,80年代末,豬革生產量居世界首位。
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製革生產中排出的主要含硫和鉻離子的有毒、有害廢水成為日趨嚴重的公害。一般採取以下兩種方法解決:一是採取機械、化學、生化等方法,對有毒、有害廢水加以處理;二是改革生產工藝,開發和套用能減少污染的化工材料,研究酶法脫毛工藝,少(無)鉻、少浴鞣製,原料皮少鹽保藏或天然防腐等。1968年,中國上海新興製革廠首先將酶法脫毛工藝套用在豬革生產上,結合無污染、少污染鞣製工藝,減少了製革廢水對環境的污染。

現代製革生產

現代製革生產從傳統的準備、鞣製、整飾三個加工步驟發展為乾、濕兩階段加工(見製革)。濕加工開始由傳統的製革廠分離出來,在原料皮產地或屠宰場附近設廠加工,將生皮鞣製成藍濕革或白濕革。傳統的製革廠只進行乾加工,將藍濕革或白濕革加工為成品革,既節省生皮防腐用鹽,減輕污染,又能提高成品革質量。現代皮鞋製造是在部件標準化和生產裝配化的基礎上,實行小批量多品種生產,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皮革、毛皮服裝日趨時裝化,其他革製品向造型新穎、結構合理、多種功能、與服裝配套的方向發展。
隨著原料皮短缺、勞動力價值升值,以及對環境保護的要求日益嚴格,世界皮革工業的分布狀況、產品結構和貿易環境正在發生變化。已開發國家正致力於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開發中國家開始由原料皮出口改變為半成品和製成品出口。世界各國都在充分利用本國的原料皮資源,重視科學研究,加強生產管理,生產出造型美觀、品種繁多的革製品。
(概述圖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