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毒物

軍事毒物

軍事毒物主要指一類用於軍事上具有特殊毒性的化學物質,如化學戰劑。作為戰劑,一般應具備下列條件:毒性強,作用快,毒效持久,施放後易造成殺傷濃度或戰鬥密度,能通過多種途徑引起中毒,不易發現,防護和救治困難,容易生產,性質穩定,便於貯存。因此,實際上作為CWA的毒物是不多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軍事毒物
  • 用於軍事上具有特殊毒性的化學物質
  • 具備:毒性強,作用快
  • 特點:易造成殺傷濃度或戰鬥密度
分類,可疑軍事毒物,

分類

根據CWA的性質、作用原理及戰術目的,化學戰劑可按不同方法進進一步分類。如,按戰術用途可分為致死性毒劑、致傷性毒劑、失能性毒劑、擾亂性毒劑和牽制性毒劑;按作用快慢可分速效性毒劑和非速效性毒劑。以下主要介紹臨床(或毒理作用)分類。
神經性毒劑(nerve agents)
這是現今毒性最強的一類化學戰劑,因人員中毒後迅速出現一系列神經系統症狀而得名。主要代表有沙林、塔崩、梭曼和VX。
沙林
1995年3月20日清晨,原奧姆真理教部分信徒受麻原彰晃指使,在東京市區3條捷運電車內發生施放神經性毒氣“沙林”事件,造成12人死亡、約5500人中毒。
塔崩
兩伊戰爭中,伊拉克首次將塔崩較大規模地用於實戰。1981年1~11月,伊拉克軍隊曾向伊朗軍隊陣地發射了塔崩炮彈,造成了人員傷亡。
梭曼
1980年1月中旬,入侵阿富汗的前蘇聯空軍在阿東部法扎巴德和賈拉拉巴德兩個城鎮附近以及塔哈爾和巴米亞兩省,向穆斯林游擊隊使用了梭曼,使這些人嘔吐、窒息、失明、癱瘓和死亡。
vx
1968年3月,美國陸軍在猶他州達格韋試驗場用神經性毒劑進行了一系列的試驗。3月13日下午6時許,一架F4鬼怪式噴氣機在基地上空轟鳴,懸掛在飛機下面的罐向一片沒有標記的地面灑下VX液體。其中一個罐子出了故障。大多數毒液已在預定高度布灑出去,但在那個出了故障的罐子裡還殘留了大約9.07千克的毒劑。當這架噴氣式飛機飛出它的航線時,VX毒劑從罐子中泄露出來。當時飛機還在較高的上空,風速達56千米/小時。神經性毒氣懸浮在空中,最後漂落到顱骨谷地的地面。此地位於試驗場大約32千米處。幾小時後在谷地吃草的大批羊群中毒死亡。當地攝影師和電視工作者聞訊紛紛趕到現場,親眼目睹6000隻死羊被扔進倉促挖成的壕溝里。用美軍新聞發布官的話來說:現場目擊者在國內和國際的宣傳報導,給了美國化學生物戰計畫致命的一擊。
1969年夏,壞訊息又不期而至。在日本沖繩島美軍基地,VX神經性毒劑從一個容器里滲出,使23名軍人中毒並送進醫院。
糜爛性毒劑(blister agents)
能引起皮膚、眼、呼吸道等局部損傷;吸收後出現不同程度的全身反應。主要代表有芥子氣,氮芥和路易氏劑。
芥子氣
1940年9月7日—10日侵華日軍進行的一次發射芥子氣毒彈實驗:
當時,日軍向3個地點發射芥子氣(糜爛性毒氣,化學成分是二氯二乙硫醚)彈,每個地點都放置了著裝防護面具及防護環境各不相同的一組活人。在第一區域放置了5個人,第二區域6個人,第三區域5個人,編上3位數的號碼,觀察被炸地點各種人被害後的結果。當然,那些人是被日本軍隊俘虜的中國人。
氮芥
氮芥 是最早用於臨床並取得突出療效的抗腫瘤藥物
路易氏劑
在一次大戰中未使用過,實際戰鬥效果無數據證實。國外進行的一系列野外試驗說明其並非具有想像的那樣大的戰鬥效能,主要是:
①難以造成較高的野戰濃度;
②防毒面具可完全防護蒸氣態染毒(呼吸道);
③蒸氣態氣味易識別;
④特效的抗毒劑。
氰類毒劑(cyanide agents)
經呼吸道吸入後與細胞色素氧化酶的Fe2+結合,破壞細胞呼吸功能,導致組織缺氧。高濃度吸入可導致呼吸中樞麻痹,死亡極快。主要代表有氫氰酸、氯化氰。已往也被稱作全身中毒性毒劑(systemic agents)。
窒息性毒劑(choking gases,asphyxiants)
主要損傷呼吸系統,引起急性中毒性肺水腫,導致缺氧和窒息。如光氣、雙光氣以及氯氣、氯化苦等。
失能性毒劑(incapacitating agents ,incapacitants)
這類毒劑種類繁多。美軍裝備的主要是畢茲(BZ)。它可以引起思維、情感和運動機能障礙,使人員暫時喪失戰鬥能力。
刺激劑(irritants)
這類毒劑對眼和上呼吸道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引起眼痛、流淚、噴嚏和胸痛等。主要代表有苯氯乙酮、亞當氏劑、CS和CR。外軍常用來騷擾對方軍事行動,並用作“抗暴”劑,目前仍有裝備。我軍不列為化學戰劑
解決方法

可疑軍事毒物

外軍為了增強毒劑毒性和改進其使用性能,有些國家還專門研究或合成了某些特殊毒劑,是否裝備軍隊,尚不清楚。其中包括:
(1)新失能劑EA3834,屬取代羥乙酸類化合物,化學結構為苯基異丙基羥乙酸-N-甲基-4-哌啶酯,淡黃色粘稠液體,沸點303℃,難溶於水。與添加劑EA4923(環庚三烯類化合物)配伍使用,可經皮膚和呼吸道雙途徑吸收,失能作用稍大於BZ。對人的ICt50為73毫克·分/立方米。美國已進入生產與使用階段,可能列為裝備,尚待查證。
(2)有機氟化物,前蘇聯裝備了一種能穿透防毒面具的毒劑-全氟異丁烯(perfluo-roisobutene,PFIB),結構式為(CF3)2C=CF2,是一種傷肺性毒劑。毒性強、作用快。空氣中含ppm級的濃度,人員吸入後1h內即可出現頭痛、咳嗽、胸痛、呼吸困難和高熱。6~8小時症狀加劇,8~24小時死於肺水腫。
另一氟化物六氟二甲基二硫(CF3SSCF3),由相對無毒的硫代三氟一氯甲烷(CF3SCl)遇活性碳後生成。與PFIB類似,也能穿透防毒面具。美、英等國家也積極從事有機氟化物的研製工作。如美軍研製的有(CF3)2C=CFCN。
(3)毒素戰劑和基因武器,隨著研究手段的提高,發現了許多實際有毒但未被列為毒物的新的毒性物質,如蓖麻毒素(ricin)、肉毒桿菌毒素A(botulinum toxin A)、葡萄球菌腸毒素B(staphylococcus enterotoxin B)、石房蛤毒素(saxitoxin)等。一些生理性肽也有極大可能發展成為生化戰劑。至於小分子肽毒素的合成也有了重大的變化,自動化的胺基酸偶合形成的技術已被發展。此外比母體分子強千百倍的生物調節肽類似物也能被製造出來,使這些分子成為影響生命過程最強的化學物質。由此可見,化學戰劑不會停留在原有階段,新的化學戰劑還會不斷產生。當今工藝技術的進步與發展能提供以前辦不到的大量生產毒素的方法,從而獲得有軍事意義的產量。因此,著眼未來,建立新的醫學防護體系實屬必要。
此外,美軍侵越戰爭中曾大量使用了除莠劑毀壞農作物和森林,故又稱植物殺傷劑(anti-plant agents)。使用狀態為白色、橙色、藍色粉末或油狀液滴。除莠劑是清除田間雜草的藥劑,但大量使用能使植物葉子變黃、枯萎、脫落,達到暴露對方目標、限制游擊隊行動的目的。人員吸入、誤食或皮膚大量接觸,也會引起中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