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目俱黃

身目俱黃為症狀名 ,指全身皮膚和白睛黃染的表現 ,為黃疸病之主症。

中文名稱身目俱黃
英文名稱yellow skin and eye
定  義全身皮膚和白睛黃染的表現。
套用學科中醫藥學(一級學科),診斷學(二級學科),診法(三級學科)
簡介,

簡介

《臨證指南醫案·疸》:“黃疸,身黃目黃尿黃之謂也。……熏蒸遏郁,浸於肺則身目俱黃,熱流膀胱,尿色為之變赤。”一般黃疸病分為陽黃和陰黃兩大類。參見黃疸、陽黃、陰黃:黃疸古代亦稱黃癉。主要表現為目黃、皮膚黃、小便黃。《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溺黃赤安臥者,黃疸。”“目黃者曰黃疸。”《黃帝內經靈樞·論疾診尺》:“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方論》認為其發病多由瘀熱與濕相搏,不得泄越所致;也有因寒濕在里不解所引起者。本病有屬陰屬陽,在髒在腑之分。《臨證指南醫案·疸》:“黃疸,身黃目黃溺黃之謂也,病以濕得之,有陰有陽,在腑在髒。陽黃之作,濕從火化,瘀熱在里,膽熱液泄……熏蒸遏郁,侵於肺則身目俱黃,熱流膀胱,溺色為之變赤,黃如橘子色,陽主明,治在胃。陰黃之作,濕從寒水,脾陽不能化熱,膽液為濕所阻,漬於脾,浸淫肌肉,溢於皮膚,色如熏黃,陰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黃疸分成陽證和陰證兩大類,稱為陽黃和陰黃。歷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黃、黃疸二十八候等分類法。黃疸可見於肝細胞損傷、壞死,各種原因引起的膽道阻塞、膽汁郁滯及溶血性黃疸等。陽黃為黃疸兩大類型之一。見《傷寒微旨論》。《景岳全書·雜證謨》:“陽黃證因濕多成熱,熱則生黃,此即所謂濕熱證也。”由濕熱蘊蒸肝膽,膽熱液泄,外滲肌膚,下流膀胱而致一身面目及小便盡黃。主要症狀為發熱,煩渴,身目黃色鮮明如橘子色,小便色深如濃茶,伴食慾減退或噁心嘔吐,大便不暢,腹脹脅痛,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等。治法以清化濕熱為主。熱重於濕者,常用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大柴胡湯等;濕重於熱者,可用茵陳五苓散等。針灸療法,瓜蒂散搐鼻、毛茛發泡療法等,對退黃及其他症狀都有一定療效。陰黃是黃疸病兩大類型之一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