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身擊浪

躍身擊浪

鯨、海豚與某些鼠海豚有時會舉頭離水、投身空中,然後再落回水中,激起一片水花,這就是所謂的“躍身擊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躍身擊浪
  • 外文名:breaching
  • 弓頭鯨:Balaena mysticetus
  • 布氏鯨:Balaenopyera edeni
  • 大翅鯨:Megaptera novaeangliae
簡介,動機,鯨豚類不同的躍身擊浪,弓頭鯨(Balaena mysticetus),布氏鯨(Balaenopyera edeni),大翅鯨(Megaptera novaeangliae),其他,

簡介

大部分品種的鯨豚類多少會被觀察到“躍身擊浪”。較小的鯨豚類能跳得非常高,而且通常在重新入水之前,會完成空翻、扭體、轉體等動作。較大的鯨豚類一般而言至少會將軀體的三分之二推至半空中,然後再以腹擊、側翻或轉體作為躍身擊浪的終結。有些還會表演類似躍身擊浪的“頭部拍水”動作,也就是只將頭部與身體前端升出海面。許多品種會進行一連串的躍身擊浪,而且一旦有一隻帶頭,其他的就可能跟著群起效尤。
已知大翅鯨座頭鯨)有一連躍身擊浪200多次的記錄,而且都發生在繁殖、攝食區內。試想一隻大翅鯨的平均體重約等於400個人加在一起,所以上述行為實在稱得上是非常驚人的壯舉。

動機

關於躍身擊浪的動機雖已有許多可能的解釋,但仍未脫其神秘色彩。可能是示愛的某種表現、某種傳訊的方式、驅趕魚群,或者驅離寄生物的方法?也許是展示力量的挑戰,或純粹只是好玩而已。當然也可能同時兼具上述的各種功能。

鯨豚類不同的躍身擊浪

弓頭鯨(Balaena mysticetus)

弓頭鯨不經常躍身擊浪,但是一旦開始,就可能會連續進行(曾有75分鐘內64次的記錄)。典型的方式是垂直躍出水面,軀體的後半部通常保持在水中,最後再側向一邊入水。大部分的躍身擊浪都在春季遷徙時出現。

布氏鯨(Balaenopyera edeni)

在某些地區經常可見布氏鯨的躍身擊浪,其他地區就很罕見了。通常會在高速游泳等短期激烈運動之後進行。曾經有某些特例:同一隻布氏鯨連續躍身擊浪10數次(日本緒方外海曾觀察到一隻布氏鯨不間斷地躍身擊浪70次);但是連續躍身擊浪2或3次是比較常見的典型。布氏鯨通常會以幾乎垂直的70°至90°角躍離水面,有時在空中拱背,其後或單純地落回海面,或預先扭體。有些鯨會全身躍離海面,但軀體的後1/4(大約到背鰭處)通常會留在水中。

大翅鯨(Megaptera novaeangliae)

大翅鯨素以壯觀的躍身擊浪、鯨尾擊浪與胸鰭拍水而知名。大翅鯨躍身擊浪的程度從完全越離海面,到悠閒地浮升一半軀體不等。大翅鯨通常以背部擊水,這時通常伴隨著激烈的呼吸。有資料顯示在強風下的繁殖區,以及某些特定地區較常見到躍身擊浪;中午時分則為高峰期。

其他

如最大的鬚鯨——藍鯨Balaenoptera musculus)以及最大的齒鯨——抹香鯨Physeter macrocephalus)等的典型體長在20米以上的大型鯨及難見到躍身擊浪,相對地,這些鯨的幼仔躍身擊浪更為頻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