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劍吻鯨

太平洋劍吻鯨(學名Translate Whole Sentence )可說是鯨目中最神秘的物種,現有標本只有2個風化了的頭骨,沒有已證實的活體觀察記錄,甚至連完整屍體都不曾見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平洋劍吻鯨
  • 外文名:Translate Whole Sentence
  • 生存於:印度洋與太平洋
  • 其他俗名:Baleine à bec de Longman
基本資料,外型特徵,分布,習性,現狀,

基本資料

最初由H. A. Longman以Mesoplodon pacificus之名發表,僅根據1882年在澳洲昆士蘭(Queensland)海灘發現的一個頭骨與下顎。當時科學界懷疑這個頭骨可能是初氏中喙鯨(True's Beaked Whale)的亞種,或是成年的雌南瓶鼻鯨。1955年在索馬里海灘發現了第二個太平洋劍吻鯨的頭骨標本,於是到了1968年,芝加哥田野博物館的喙鯨專家Joseph Curtis Moore確立朗氏中喙鯨為一獨立物種的分類地位,並創立一新屬為Indopacetus,此屬名表示該鯨種生存於印度洋與太平洋。部分學者不認同上述分類法,仍將其置於中喙鯨屬(Genus Mesoplodon)中。在印度洋與太平洋熱帶海域曾有不知名的鯨類目擊記錄,通常稱之為“熱帶瓶鼻鯨”(tropical bottlenose whale),可能就是朗氏中喙鯨。
其他俗名:Baleine à bec de Longman(法國)、Zifio de Longman(西班牙)
身長由頭骨推斷約7.0-7.6m,體重、壽命皆未知。

外型特徵

沒有已證實的活體目擊記錄。現有的2個頭骨長度分別為1.2m(澳洲發現)與1.1m(非洲發現),推測它們應是中大型的喙鯨類。2個頭骨皆沒有發現牙齒,由下顎尖端的牙槽凹孔判斷,應有2顆小型的牙齒,橫切面大致呈橢圓形,略朝前方傾斜。
現有的“熱帶瓶鼻鯨”目擊記錄中曾清楚觀察到1對喙鯨母子,幼鯨體色略暗,額隆顏色接近蒼白,該白色區域延伸至後方的噴氣孔附近;側腹處有白色的補丁狀斑塊,頭部有小型白色“耳斑(ear spot)”。母鯨身長約7至8米,額隆與嘴喙間有明顯的摺痕界線。

分布

由頭骨發現處的地理位置推斷,太平洋劍吻鯨大致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的熱帶海域,可能棲息於遠洋。“熱帶瓶鼻鯨”主要在水溫攝氏26度以上的海域觀察到。曾有1次疑似目擊記錄位於墨西哥灣(Gulf of Mexico),顯示其可能會在大西洋熱帶海域出現,但尚未證實。

習性

根據一些目擊記錄,“熱帶瓶鼻鯨”的族群大小似乎比其他位於印度-太平洋熱帶海域的喙鯨要來得大,由數十頭至100頭不等,平均約為15至20頭,其群體似乎會靠得很近且連結緊密。潛水時間約18至25分鐘。有時會與短肢領航鯨(Short-finned Pilot Whale)結群,偶爾和瓶鼻海豚(Bottlenose Dolphin)結群。曾有目擊躍身擊浪的記錄,噴氣低而多分支,可在海面看見。關於太平洋劍吻鯨的生殖與食性一無所知。

現狀

雖然關於太平洋劍吻鯨的資料少到接近沒有,但其數量似乎不算稀少。2000-2001年左右,在太平洋東部至印度洋西部的熱帶海域陸續傳出45起大型喙鯨目擊記錄,外型上不符合已知所有的喙鯨類,或許就是神秘的太平洋劍吻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