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鏵頭

踩鏵頭

踩鏵頭,羌族信仰習俗。當患肚痛、腹脹等疾病時,須請端公舉行此儀式治病,端公將一鏵頭放在火塘中燒紅,取出後淬一碗水給病人喝即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踩鏵頭
  • 性質:羌族信仰習俗
  • 特點:患肚痛、腹脹等疾病
  • 類別:羌族巫師驅鬼治標巫術之一
習俗簡介,史書記載,秘術揭秘,釋比活動,傳承者,釋比,釋比的由來,釋比的分類,

習俗簡介

遇病情嚴重者,須將病人平睡在床上或火塘旁,端公將燒紅的鏵頭取出,赤腳踩上去跳舞,然後把腳踩在患者腹部,由下而上輕輕撫擦三次。
踩鏵頭是羌族巫師驅鬼治標巫術之一。羌人請巫師驅鬼治病,巫師須做穿鋅頭的法事。作法前,巫師將犁地的鐵鐘頭丟人火塘,燒約1個時辰(2小時)左右,探頭燒紅後巫師開始作法:先用鐵鉗夾住撓紅探頭燒火塘一周,爾後,讓圍觀者用紙或柴火接觸鐘頭,這些東西隨即初燒焦。巫師先以舌舔,後用赤腳踩錨探頭,再用其腳踩或用鐘頭觸病人員處。羌人認為火和鐵器均可辟邪,團鬼亦懼怕燒紅之鐘頭,故巫師通過伯穿鋒頭法事,可使病魔脫體。
巫師們掌握著獨特的秘術,在宗廟和社伺的祭把或驅鬼時,把這種巫術作為“神技”給普通百姓看,以誇耀他所擁有的超常能力。另外,巫師還接受因患病及不祥事項所煩惱的家庭的請求,為了驅除邪鬼惡靈,用灼熱的鐘頭作咒術,時而空手拿彈頭,時而赤足踩鐘頭,甚至用嘴咬住鐘頭前端,表演被稱為“殺攆”的秘技。

史書記載

羌族舉行踩鏵頭活動這種令眾人驚嘆的“神技”表演,其巫術傳統能追溯到哪個朝代,已很難考證。不過,晉代葛洪(283—343年)曾描寫道:
踩鏵頭(圖2)踩鏵頭(圖2)
又於茅屋上聚火,煮雞熟而茅不焦。
又禁刀矛,以刺人腹,以椎打之,刃曲而不復入。
又燒釜正赤而,立上久之,不知熱。
以錢投於沸釜湯中,亦探取錢而,手不灼,能令一市人皆坐不得起。
如上所述,聖職者通過給大家觀看常人無法學會的神技大家驚楞,以表現巫術的神秘性,從而確保自己的權威。
巫現見習者通過反覆修煉,才能學會老師的這種秘術。他們在掌握深奧的含義,經過入巫的考驗後,才能得到大家公認的巫師資格。當然,師徒間秘傳的巫術的具體內容是不能公開的。不過,所傳授的秘術中肯定包含著不少詐術。

秘術揭秘

踩鏵頭,巫師靠以舌舔燒紅了探頭或者用赤腳踩錨探頭的方法,來令大家崇敬乃至拜服。然而巫師們究竟是這么做到這一點的呢?是如何用舌舔燒紅了探頭而不使自己身體受到傷害?
踩鏵頭(圖3)踩鏵頭(圖3)
例如,貴州省侗族認為,疾病是肉眼看不見的惡鬼侵人人體內而引起的。巫師通過秘術捉鬼,把它趕出體外,病就能治癒。治病時旁觀者會突然聽見怪聲,這表明巫師在這一瞬間已成功地抓住了鬼。當然,巫師那時巧妙地耍弄了巫術。巫師事先把青蛙隱藏在自己的腋下,在捉住鬼的一瞬間用力壓腋下,使青蛙發出叫聲。實際上治病的秘術就是讓隱藏好的青蛙發出叫聲的技巧。
海南島黎族的巫師認為從病人體內抓出一枚銅錢,就根除了病因。但是,那種巫術只不過是迷惑病人及第三者的一種奇術而已。巫師在治病時,手拿一個竹篩,把它作為捉鬼的工具。從病人體內抓出銅錢,其實是巫師巧妙地耍弄竹篩,在竹篩的隱蔽下迅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銅錢示眾而已。
雲南省屏邊苗族自治縣的巫師把燒得通紅的鐵犁頭放在舌尖上,舌尖雖發出吱的灼傷聲,但其實安然無總。這使大家驚悍不已。據說貴州省有的巫師也用舌尖舔灼熱的鐵鐘。羌族和新疆維吾爾族的巫師們也表演過這種巫術。當然,這種極危險的“咬犁鐘口”巫術也隱藏著騙術。他們事先在舌頭上塗上厚厚的油脂,只要舌頭接近灼鐵就會發出宛如被烤焦了似的聲音,使大家發生錯覺。
踩鏵頭(圖4)踩鏵頭(圖4)
據說;貴州省苗族巫師會把灼熱的鐵鋅橡鞋一樣穿起來。不知詳情,或許這是“踩斧頭”的一種吧。根據其它資料,苗族巫師會赤足走在灼熱的斧頭上給大家看。局外人當然會以為巫師的腳肯定會被燙傷。其實,這種“踩斧頭”也包含著欺騙性。他們事先在腳底下擦上很多鹽,使腳底不直接碰著斧頭。鹽具有降熱的作用。只要動作敏捷,演技高超,腳踩灼鐵而毫無火傷,第三者就會把它看成神技。根據廣田律子(中原律子)女士的親眼目睹,在湖南省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花垣縣內舉行的趕秋祭上,巫師在表演“踩斧頭”、“咬犁鐘口”時,在犁上放紙燃燒,而且噴上酒。於是,看上去犁似乎被火包圍,燒到高溫。其實這也是一種騙術。
廣西壯族自治區位佬族的巫師赤足走在炭火上,表演“過火煉”(“過火海”)的神技。他們在表演神技前,先用扇子煽掉炭火上的灰,於是,炭火燒得更紅。然後在炭火上灑黃丹水,再赤足走過去。觀眾當然不知其中緣由。灑上黃丹水後,火的溫度會驟降,腳踩在炭火上不會灼傷。根據別的資料記載,有的壯族巫師不是灑黃丹水,而是把鹽撤在炭火上。這也許是一種梢災求福的儀式。總之,一撤上鹽就會馬上冒出煙霧,看上去炭火燒得更熱。其實,正如剛才所述,鹽具有降熱的作用,炭火上的薄鹽具有預防燙傷的作用。經過這樣巧妙地處理後,巫師快速行走在炭火上,腳底碰到炭火的時間至多不過三十分之一秒,不會被灼傷。

釋比活動

踩鏵頭釋比的法事活動源遠流長,神奇古怪。最普遍的當屬“驅邪送鬼”,據說可為病人治病。主要有幾種較為驚險的方式:踩鏵頭、坐紅鍋、翻刀山等等。
踩鏵頭(圖5)踩鏵頭(圖5)
踩鏵頭一般在病人肚痛心痛或腹部腫脹時套用。釋比屆時將一隻鐵鏵置於火塘中燒紅後,以舌舔之,旁觀者及病人能聞滋滋滋聲響。再用赤腳踩踏鐵鏵3次,旋即將腳掌踏於患者病灶部位,如此反覆幾次,據稱事後多有見效。
坐紅鍋與踩鏵類似,但更為驚險。通常是將鐵鍋置於火塘鐵三角上燒紅,兩邊各放一條凳,念經作法後,將一鏟帶火星之灶灰倒於鍋底,並將噴過法水之紙放在灰上,如此釋比率先在鍋內赤足行三次,蹲坐一次,然後再扶病人同過三次蹲坐一次,而釋比及病人皮膚及衣物均不會燙傷。
而翻刀山則是取鋒利的鋼刀“十八至二十四”把,每把由兩人把住刀柄,等距離直立於地,刃尖向上形成“刀山”。念經作法後釋比即能赤腳從容從刃尖踏過而滴血不流,觀者無不為之愕然,以為有鬼神相助。據說近前直觀的患者如因此嚇出一身冷汗,其病則不藥而治。

傳承者

釋比

釋比,是古老的羌民族遺留至今的一大奇特原始的宗教文化現象。 是羌族中最權威的文化人和知識集成者。
近代釋比的傳承是以師徒的形式完成的。老釋比授徒要進行嚴格的挑選。由於當時羌族無文字書本,所有經典全憑口傳耳授,且只能在勞動之餘或陰雨天進行,所以只有記憶力強,能吃苦,心無惡念之人方可拜師授業,學藝短則3 年長的9 年,而拜師後能學成蓋卦者屈指可數。
釋比(許,詩卓)是羌語對羌族民間巫師的稱呼。羌族是信奉“萬物有靈”的多神崇拜的民族。受這種民族信仰的支配,羌人自古好巫,繁生出崇尚祭祀、禳災納福、驅疫解厄以及婚喪嫁娶,生老病死等成套禮儀和民族習俗。在眾多的祭祀活動中,必然要請一位德高望重、知識淵博的人主持祭祀,他們擅長占卜,能驅鬼祛邪,並且能歌善舞,唱頌經典,能編演由各神神祇、先祖、民族英雄業跡為故事的詩歌、傳說和戲劇,這種人,就是釋比。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凡人有疾患,以為是鬼魔纏身,請釋比頌經請神,驅疫除魔,或用巫術(含巫法、巫醫、單方、草藥)方式,為人解除疾痛。因此,釋比受到羌族社會的普遍尊重與愛戴,而釋比以及由他們傳出的精神和文化的信息,對羌族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

釋比的由來

關於釋比的由來,說法頗多。普遍認為:釋比是羌民族社會自然崇拜,萬物有靈信仰的產物。遠古時,由於人們對複雜的雷電風雨、冰雹水火和人的生老病死等現象沒有科學理解,總認為在人的世界之外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宰一切。人們只有用十分虔誠的祭祀方式,祈福神佑。為適應社會祭祀禮儀的需要,必然要有自稱能上通天神,下達人意的巫師來溝通神人,主持一切祭祀,為人求吉納福,降魔逐疫。
有一說法認為:羌族的釋比,遠在古羌部落社會就已出現。據某些史志記載:“古羌部落中,釋比的職司由酋長(頭人)一身兼施。部落酋長,一方面執掌部落行政、軍事、生產等行政事務,同時,又主持部落中一切祭祀禮儀、婚喪嫁娶活動,在思想領域裡起著精神領袖的作用”。隨著歷史的發展,釋比作為巫師的社會職司,逐漸從古羌酋長的職能中逐漸演化,分離為專事祭祀禮儀的祭司,及以巫術、巫法治病驅邪的巫師,並身兼羌族歷史文化的承繼和傳播者,成為今天的釋比。
在民間卻流傳著一種神化、美化釋比的民間傳說。傳說釋比原本是天神木比塔家的祭司與卜師,名叫木納。木納法力無比,上天,能駕馭一切飛禽,下地,可降服一切兇猛野獸和妖魔鬼怪,同時能掐會算,預知吉凶。天神木比塔的三女兒叫木姐珠,因與凡間牧童斗安珠相戀成親,木姐珠執意與斗安珠到凡間安居樂業,天神特指派祭司木納,陪木姐珠下凡,幫助人間祛災解厄,驅趕不祥,繁榮生產,興旺山寨。同時,也可維繫天規禮儀,有條不紊,幸福生活。木納奉命來到凡間,充分施展其法力神術,確保羌寨五穀豐登,人畜昌盛。
“許”除少數為父子相承外,一般要經三年跟師學藝。全憑身授口傳,“許”的主要經書有十六部,有稱“釋比經典”。在實踐中由師傳習,需數年始能背誦法經,成師者除能誦咒外,還能踩燒紅的鐵鍋,舌舔燒紅的鏵頭,喝滾開的清油噴火,用火炭洗臉,能從油鍋中撈石子等。出師後,由師傅送給一套法器,自己給師傅做雙鞋即可行業。其法器有猴皮帽、竹帽、羊皮鼓、神棍、師刀、猴頭、銅鼓、金牌、獸牙骨卦、羊角卦等。法器不容別人摸弄。做法事時,“許”身穿短褂或披豹皮,腰圍白裙,頭戴金絲猴皮三角帽,用猴爪、猴頭骨作法器。其咒語、經書各地略異,唱時多為四字一句,兩句一節,音韻悠美。
傳說,金絲猴是“許”的護法神,曾救過“許”的性命,所以供奉猴頭,使用猴頭法器。“許”還頭戴猴皮帽,跳神也模仿猴的動作。
“許”作法分上中下三壇。上壇為神事,主持祭山、還願、建房等法事;中壇為人事,主持婚喪、驅邪治病、招財進寶等法事;下壇為鬼事,主持趕鬼驅魔,為凶死者招魂除惡。因承師不同,“許”有十二支派,各派經文、法事等不盡相同。“釋比經典”是羌族祭司遵循的法典,是一部無文字,僅有圖形的“聖書”,祭司(釋比“許”)稱之為“刷勒日”,據專家考察,此經典距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

釋比的分類

羌族釋比以從事的宗教活動和實施的主要法術內容不同而分類,雖有12類之說,實為白釋比、黑釋比兩大類。從釋比現在所從事的活動情況分析來看,釋比之間的類別之分似乎基本淡化。如果說有區別,那就是現有的釋比在老釋比的傳授中,個人掌握和繼承的東西各有不同,或各有所長。如果稍加細分,大致可以歸為四類:
一類是以祭司、還願等為主,知曉其他的全卦子。現存的釋比中,有一批能唱誦經文數十部,字數長達10萬餘字,用剪刀隨手剪出各種不同的法旗30餘種;用麥草、樹枝、藤類編制各種人、神、鬼像多種,用蕎麵塑造各種鳥獸30餘種的釋比。
二類是祭祀舞蹈表演者。這類釋比主要以邊唱誦經文邊舞蹈的形式來為民求神福保平安,驅魔消災等,在不同的形式場合中舞蹈動作不一樣,所持的法器也不同。
三類是掌握了社除病災法術的釋比。利用法術驅邪治病,是釋比常用亦極具神秘的一種方式。
四類是吹鼓手。樂器有羌笛,還願時用;嗩吶,婚喪嫁娶時都用,有專用曲調;打擊樂器1套13件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