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掌痛

足掌痛

足掌痛是一種足部疾病。

基本介紹

  • 患病部位:四肢
  • 相關疾病:肺炎 潰瘍性結腸炎 骨質疏鬆 強直性脊柱炎 Reiter綜合徵
  • 相關症狀:晨僵 持續性疼痛 充血 傳導阻滯 創傷 打噴嚏 蛋白尿
  • 所屬科室:其他科室 其他綜合
  • 相關檢查:一般攝片檢查
原因,檢查,鑑別診斷,緩解方法,

原因

AS的病因尚未完全闡明,大多認為遺傳、感染、免疫環境因素等有關。
1.遺傳
遺傳因素在AS的發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據流行病學調查,AS病人HLA-B27陽性率高達90%~96%,而普通人群HLA-B27陽性率僅4%~9%,HLA-B27陽性者AS發病率約為10%~20%,而普通人群發病為1permil;~2permil;,相差約100倍。
但是一方面HLA-B27陽性者並不全部都發生脊柱關節病,另一方面約有5%~20%脊柱關節病病人檢測HLA-B27呈陰性,提示除遺傳因素外,還有其他因素影響AS的發病,因此HLA-B27在AS表達中是一個重要的遺傳因素,但並不是影響本病的唯一因素。
多數HLA-B27分子還有M2抗原決定簇。HLA-B27M2陰性分子似乎比其他HLA-B27亞型與AS有更強的聯繫,尤其是亞洲人,而HLA-B27M2陽性亞型可能對Reiter綜合徵的易感性增強。現已證明,HLA-B27M1與M2兩種抗原決定簇和致關節因素紹克雷白菌、志賀桿菌和那爾森菌能發生交叉反應。反應低下者似乎多表現為AS,反應增強者則發展為反應性關節炎或Reiter綜合徵。
2.感染
近年來研究提示AS發病率可能與感染相關。Ebrimger等發現AS病人大便中肺炎克雷白菌檢出率為79%,而對照組30%;在AS活動期中腸道肺炎克雷白菌的攜帶率及血清中針對該菌的IgA型抗體滴度均較對照組高,且與病情活動呈正相關。
3.自身免疫
有人發現60%AS病人血清補體增高,大部分病例有IgA型類濕因子,血清C4和IgA水平顯著增高,血清中有循環免疫複合物(CIC),但抗原性質未確定。以上現象提示免疫機制參與本病的發病。
4.其它
創傷、內分泌、代謝障礙和變態反應等亦被疑為發病因素。總之,本病病因未明,尚無一種學說能完滿解釋AS的全部表現,很可能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的受環境因素(包括感染)等多方面的影響而致病。

檢查

對於臨床懷疑而X線不能確診者,可以行CT檢查,它能清晰顯示骶髂關節間隙,對於測定關節間隙有無增寬、狹窄、強直或部分強直有獨到之處。
2.磁共振(MRI)和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SPECT)
研究者認為,MRI和SPECT閃爍造影骶髂關節拍片,非常有助於極早期診斷和治療,從這個角度看明顯優於普通X線,但費用昂貴,不提倡作為常規檢查。
3.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計數正常或升高,淋巴細胞比例稍增加,少數病人有輕度貧血(正細胞低色素性),血沉可增快,但與疾病活動的相關性不大,而C反應蛋白則較有意義。血清白蛋白減少,alpha;1和gamma;球蛋白增加,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可增加,血清補體C3和C4常增加。約50%病人鹼性磷酸酶升高,血清肌酸磷酸激酶也常升高。血清類風濕因子陰性。雖然90%~95%以上AS病人HLA-B27陽性,但一般不依靠HLA-B27來診斷AS,HLA-B27不作常規檢查。
4.X線檢查
對AS的診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98%~100%病例早期即有骶髂關節的X線改變,是本病診斷的重要依據。早期X線表現為骶髂關節炎,病變一般在骶髂關節的中下部開始,為兩側性。開始多侵犯髂骨側,進而侵犯骶骨側。可見斑點狀或塊狀,髂骨側明顯。繼而可侵犯整個關節,邊緣呈鋸齒狀,軟骨下有骨硬化,骨質增生,關節間隙變窄。最後關節間隙消失,發生骨性強直。骶髂關節炎X線診斷標準分為5期:0級為正常骶髂關節,Ⅰ期為可疑骶髂關節炎,Ⅱ期為骶髂關節邊緣模糊,略有硬化和微小侵襲病變,關節間隙無改變,Ⅲ期為中度或進展性骶髂關節炎,伴有一項(或以上)變化:近關節區硬化、關節間隙變窄/增寬、骨質破壞或部分強直,Ⅳ期為關節完全融合或強直伴或不伴硬化。
脊柱病變的X線表現,早期為普遍性骨質疏鬆,椎小關節及椎體骨小梁模糊(脫鈣),椎體呈方形椎,腰椎的正常前弧度消失而變直,可引起一個或多個椎體壓縮性骨折。病變發展至胸椎和頸椎椎間小關節,間盤間隙發生鈣化,纖維環和前縱韌帶鈣化、骨化、韌帶骨贅形成,使相鄰椎體連合,形成椎體間骨橋,呈最有特徵的竹節樣脊柱。原發性AS和繼發於炎性腸病Reiter綜合徵牛皮癬關節炎等伴發的脊柱炎,X線表現類似,但後者為非對稱性強直。在韌帶、肌腱、滑囊附著處可出現骨質糜爛和骨膜炎,最多見於跟骨、坐骨結節、髂骨嵴等。其他周圍關節亦可發生類似的X線變化。

鑑別診斷

與足跟痛鑑別:
足跟痛是老年人常見的疾病,雖然從表面上看既不紅也不腫,但當站立或行走時都會感到疼痛,給行走帶來了極大不便,其疼痛的原因大部分是因腱膜受傷後,局部創傷性炎症所致,少數因跟骨骨刺引起足跟骨刺症狀是足根壓痛,走路時腳跟不敢用力,有石硌,針刺的感覺,活動開後,症狀減輕。

緩解方法

《靈樞本神》: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生,長生久視。說明要預防疾病,就必須適應氣候變化,調和情志,飲食起居有常。具體到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應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防範風寒、潮濕:本病的成因,與風寒濕等外邪入侵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平時注意預防範風寒、潮濕等尤為重要,特別是在身體虛弱的時候。當季節變化,氣候劇變的時候,要及時增減衣服;夏日酷暑或炎夏分娩,不可擋風而臥,居處潮濕或梅雨季節,晴天宜經常暴曬,以祛潮氣,天晴時更宜打開窗戶,以通風去濕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風、防寒、去濕,截其來路,是預防調養之良策。
2.堅持經常鍛鍊:堅持經常鍛鍊可以增強體質,提高御邪能力。因痹者,閉也,風寒濕邪內留滯,痹阻氣血而成。通過活動肢體,使全身氣血流暢,調節體內陰陽平衡,日久可達到增強體質,減少疾病的目的。但鍛鍊時要注意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適當的活動方式,切勿一次運動量過大,用力過猛,必須循序漸進,貴在堅持,必要時可請醫生或有關人員指導。此外,寒冷季節晨練不宜太早,免受風寒,對疾病不利。
3.保持精神愉快:疾病的發生於人的精神狀態有密切的關係,因此,七情內傷可直接致病,亦可以,由七情內傷引起人體陰陽失調、氣血虧損、抵抗力減弱,而易為外邪入侵。因此,避免情志過激或悶悶不樂、憂鬱寡歡,保持精神愉快帶來身體健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