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內翻

足內翻

足內翻畸形是跟舟骰關節呈半脫位狀態,使足固定於一種內收、旋後內翻姿勢。初生嬰兒一側或雙側足跟較小,前足內收、內翻、足內側皮紋增多、足外側和背側拉緊變薄,足跟不能放平如馬蹄狀,這就是先天性馬蹄內翻足畸形。足內(外)翻多由於胎兒足部在宮內受壓而長期處於某種異常姿勢造成形狀異常。有遺傳因素,屬於多基因遺傳。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兒科、骨科
  • 多發群體:男性新生兒
  • 常見發病部位:足
  • 常見病因:先天性足發育畸形
  • 常見症狀:單側或雙側足部呈踝關節跖屈位、內翻、內收畸形
概述,分型,影像學檢查,治療,

概述

多數患兒為輕型,分娩後足的變形及異常姿勢很容易被復原,不需進行治療,其預後很好。嚴重者如果固定於某種異常姿勢,將對行走有妨礙。患兒的健康、智力及壽命一般正常。

分型

先天性馬蹄足畸形有兩種類型,即內因型和外因型。外因型多因宮內胎兒體位異常引起。這種患兒出生後無明顯嚴重的軟組織短縮,比較容易矯正。內因型常在家族中有類似患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這種類型的畸形嚴重而僵硬,骨性排列不正常。

影像學檢查

足內翻畸形的超聲診斷標準為足底拇趾球與小腿脛腓骨長軸切面在同一平面顯示,足的周圍無子宮壁和胎盤的壓迫或承托,此姿勢不隨胎兒下肢包括足的運動而改變,多次掃查均顯示同樣聲像特徵。有三維超聲檢查技術條件者,可進一步行三維成像檢查,獲得更多、更直觀的信息。跟舟骰關節正常情況下,超聲掃查顯示足底平面與脛腓長軸平面總是保持垂直的,不在同一平面顯示。當跟舟骰關節半脫位狀態使足呈內翻畸形時,在聲像圖上則顯示足底拇趾球和小腿脛腓長軸切面在同一平面,在足腿活動以後多次掃查兩者仍能在同一平面顯示,周圍無胎盤及子宮壁的承托或壓迫,即無外界因素壓迫。

治療

治療應於出生後儘快開始。新生兒時期適用手法矯正。手法矯正操作應輕柔,一手固定足跟,另手糾正前足內收,以後依次糾正內翻和馬蹄,糾正後用膠布固定維持在糾正後位置。足趾基底和前足部加襯墊,足跟、內踝、膝關節也應加以保護。治療約需6~10周。6個月以上嬰兒手法矯正後可用長腿石膏固定於糾正後的位置。每月換石膏1次,約需9~12個月。用石膏固定應注意防止壓傷和血運障礙,病兒走路後鞋跟外側應墊高約0.5厘米以鞏固療效。
1~3歲患兒可用手術治療,手術主要有兩大類:
(1)軟組織手術
包括延長跟腱及切開踝後關節囊矯正足馬蹄畸形,足內側軟組織松解矯正足內翻,肌腱轉位以保持足部肌力平衡等。
(2)骨性手術
適用於年齡大於10歲的病兒,包括足部各種截骨及關節融合術,以矯正畸形及穩定關節。由於治療先天性馬蹄內翻足的手術種類很多,療效不一,因此醫生往往要根據病兒具體情況作出選擇。
手術原則是切除或松解全部妨礙矯形的病理性攣縮軟組織。如跟腱延長,跖筋膜松解術等。3~5歲患兒除做後內側軟組織松解術外,還可做跟骨截骨術、跟骰關節融合術、肌腱轉移術、骰骨楔形截骨術等。
12歲以後如仍有足部疼痛、功能不良和嚴重畸形,可做三關節固定術,術後用短腿石膏固定3個月,直至骨質癒合方可走路。
先天性馬蹄內翻足患兒足背伸及外翻肌力差,肌腱移植能夠平衡肌力,可供移植的肌腱有脛前肌和脛後肌,理論上講脛後肌移植後不僅可加強外翻肌力,還可加強背身肌力但臨床觀察脛後肌前移缺點有脛後肌徑路相對短,手術操作複雜,通過脛腓骨間膜穿出踝前時易在該處粘連,使肌腱移位後失效;脛後肌前移後往往出現明顯的足外翻畸形。故我們主張採用脛前肌外移於第三楔骨,除非在脛前肌群完全癱瘓時採用脛後肌前移以重建足背伸外翻功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