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堡和式太極拳

趙堡和式太極拳

中國傳統太極拳流派之一。始創於清末河南溫縣趙堡鎮太極拳名家和兆元(1810——1890)。和式太極拳除具有一般太極拳的要點外,在理論、技術技法、強身養生方面都有其獨特之處。和式太極拳以《周易》理論為基礎,像其形取其義用其理,移動周身處處走圓,無不是圈,行成周身無處受力,自然圓活。另有介紹和式太極拳的同名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堡和式太極拳
  • 說明:中國傳統太極拳流派之一
  • 別名:趙堡和氏太極,和式太極拳
  • 始創於:清末
簡介,開創,和兆元,原理,特點與練法,擊技和器械,理論,發展,步法闡秘,編排,基本技法,傳拳,

簡介

趙堡和式太極拳簡稱:和式太極拳趙堡太極拳,又稱為代理架、承架。和式太極拳創編人和兆元(1810----1890),河南溫縣趙堡鎮人,自幼喜愛武術,聰潁勤奮,師承趙堡鎮一 代太極拳名師陳清平。經十餘年勤學苦練 ,武功出類撥萃,終在陳清平諸弟子中最為刻苦、武功最好,脫穎而出,責無旁貸地全面繼承了師傳太極拳功理功法 。
趙堡和式太極拳練習者趙堡和式太極拳練習者

開創

和兆元姐夫李棠階在清道光、鹹豐、同治年間先後出仕工部、禮部尚書,入軍機。李棠階一次回鄉省親,得知內弟和元太極拳功夫精到,遂請和兆元一同進京,和兆元武藝精湛,文韜武略,深得清廷賞識,曾統領清宮大內侍衛,官授“武信郎”。
和公在京期間,精研武學,集思廣益,與精通“理學”的李棠階多年潛心研究 ,反覆實踐,認識到溫縣趙堡一隅之流傳的太極拳“騰挪”、“領落”架以手領身,以身隨手造成身法單調呆板,陰陽轉換有稜角凸凹,勁路明顯的缺陷。和兆元勇於革新,對中華優秀武學精華兼容並蓄,提出了“由外帶內,周身順遂渾圓;由內達外,陰陽變易莫測”的理論,制定了一在套既不失傳統又獨具特色的新型太極拳理法---“代理架”即和式太極拳。它在原來拳架64式的基礎上增刪完善為72式,又細分108 式拳架融老莊之道,醫家之學,《周易》、《中庸》之理。在套路編排自先到後,由簡到繁,先易後難,功法理論由淺入深,層層相扣,渾然天成。

和兆元

出生於中醫世家,自幼習文學醫。1825年,師從本鎮拳師陳清平習武。後在北京供職,官授武信郎。在理學大家李棠階影響下,對太極拳進行了重大改革。尤使太極拳理論有了長足發展。以理學、儒家、道家並結合醫學理論來指導規範拳架,使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創編了一套體用一致,技理相合的代理架,即和式太極拳。

原理

和式太極拳又稱為代理架。所謂代理架,有兩方面的含義。
(1)人的身體技術和理論有機的結合。
(2)以自然柔活的身體運動,練養體內浩然之氣。即有表及里,從而達到練內的目的。和兆元在《太極拳要論》中說:“理技相合,太極真諦。習者不可不詳思揣摩焉。若理能守規,久恆自成也。”太極拳是傳統武術中理論最豐富的拳種之一。也使很多練習者無所適從而難以掌握。其原因在於理論缺乏系統性和理技的脫節。舉一例說明:在《太極拳釋名》中說:“太極拳,一名長拳,又名十三勢。……十三勢者,分朋、捋、擠、按,采、列、肘、*,進、退、顧、盼、定也。”認為太極拳就是十三勢。很顯然,十三勢的實質,就是傳統武術中的攻防技法。但是,對十三勢進一步闡釋的《十三勢歌》和《十三勢行功心解》兩篇拳論中始終沒有提到《太極拳釋名》中朋、捋、擠、按,采、列、肘、*,進、退、顧、盼、定此十三勢。
傳統武術的共性有快慢、剛柔、虛實、動靜、尚巧等。有人撰文認為纏絲精是太極拳特有的重要標誌,但是,這種說法最早是陳鑫在《陳式太極拳圖說》一書中出現的,可是,後人都認為是纏絲勁。那么,這是陳鑫沒有能正確表述“纏絲”這種勁法,還是後人誤解了陳鑫說的拳法中纏絲這種精華。如果是拳法的精華,這種精華是什麼?又或者是理論與技法的脫節。
“太極”一詞出於《周易》。太極拳是用《周易》的太極陰陽學說來指導拳術的練習方法。通過太極拳的練習。去達到周身圓轉自然,身體各部位陰陽互變的技術。太極圖是《周易》哲學思想的形象化表述。太極圖外呈渾圓一氣,內含陰陽合聚,體現了萬物陰陽之間的運行消長與轉化。和式太極拳以《周易》的理論貫串於拳勢之中。象其形(圓),取其義(陰陽、五行、八卦),用其理(陰陽變易,五行生剋,天人合一)。《周易·繫辭》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兩儀是指陰陽,用陰爻和陽爻來指代。陰爻和陽爻組成了八種基本圖形,即八卦。八卦的不同組合近而產生了64卦象。這些卦象又產生了無數的變數。近取諸身,與身體相合:人體分左右兩脅,進而有兩肩、兩胯四大節,兩肘、兩膝,兩手、兩腳八小節。與動作相合:即一圓即太極,上下分兩儀,進退呈四象,開合是乾坤,出入綜坎離,領落錯震巽,迎抵推艮兌。圓為太極自象,運動時以走圓為基礎,以身體相應部位的上下、進退、開合、出入、領落、迎抵等有陰陽關係動作的不同組合,形成太極拳一動無不動,周身協調,連貫圓轉的運動特色。以陰陽變化時產生的分、合勁力,形成太極拳千變萬化的技擊方法。圓、上下、進退為五行,開合、出入、領落、迎抵為八卦。合之為十三,故和式太極拳又稱其為十三式。太極拳是用身體技術表現了生命智慧和哲學思考。太極拳理論中的太極陰陽學說,不能脫離人體和拳技。否則,即使成為易學大師或理學大家,但不一定能成為太極拳高手。因此,理論與技法的有機結合,才是完善的太極拳。
趙堡和式太極拳趙堡和式太極拳

特點與練法

和式太極拳具有三直、四順、六合等一般太極拳要點外,有自己顯著的特點,它遵循“中正鬆柔,輕靈園活,順遂自然”之要領。演練時身體中正安舒,不偏不倚,不貪不欠,脊背骨節垂直貫穿,經絡通暢,氣血循環環。由形體到意識均要放鬆,由松入柔,積柔成剛,以柔走化,以剛擊敵,陰陽相濟,剛柔並用。拳架集練、架、扒手、散手為一體,三者互可檢驗印證,推手可檢驗拳架是否正確與實用,推手又是太極拳走向散手,自由搏擊的過度階梯,練拳是提高散手、推手技法的本源。故和式太極拳理論有“要拳時眼前無人當有人,交手時眼前有人做無人”之說。
動靜陰陽是構成太極拳的基本元素,陰陽轉換變易是太極拳的靈魂。和式太極拳以步活圈圓著稱,有圈太極之說,走園或弧線是它的主要運動形式,著勢中所表現的上下、出入、開合、領落、進退的轉換換變易,由身法、步法、兩肋、兩肩、兩肘、兩胯各部位不同方向的園、弧及曲伸運動,協調配合,完成各部位的公轉,自轉,即一動無不是圈,從而達到渾厚園轉,支撐八面,處處順遂,活似車輪,觸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力,即滑如魚、粘如膠、揉如棉花、硬如鋼這種太極拳特有的擊技效果。
耍拳注重意識、心法的鍛鍊,著勢中攻、防、化、發隱含其中,過於有意識的加強著勢練習,易形成貪欠露形之弊。和兆元宗師在《論耍拳》中講“練拳以自然為準則,不尚用力,更不能顯示發力”。這裡要求的自然是老師指導下,將架式學規矩、懂規距合規矩,而後脫規矩,達到自然而合法度的虛無階段。拳諺日:“拳打萬遍,其理自現;拳打十萬遍,不打自轉。”自然而然練就的後天之法,用時才可隨心所欲,應物自然 。
太極拳用“靠”擊人,身法是關鍵。“靠”有迎門靠、背折靠、貼身靠、七寸靠等,用靠時要求身法圓轉靈巧,四肢隨身體的曲伸、縱橫、轉側高度協調,勿有缺陷,否則易受制於人,用靠就無從談起。和兆元所創新架身法獨到,要求有意無形,猶如三尺羅衣掛在無影樹上。“靠”的運用出神入化,素有“和家神靠 ”之美譽。
健身、養生是太極拳的又一大功能,講究練精化氣,練氣歸神,練神還虛,正確運用呼吸不僅是太極拳走向自由搏擊的必要件之一,更是太極拳健身養生之根本。能呼吸則靈通。和式太極拳呼吸大致分三個階段。(1)初學者處在揉筋拔骨,增加耐力,以形體活動為主,此階段是與生俱來的先天自然呼吸法。呼吸短而淺。(2)調息階段,動作與呼吸相互配合,耍拳速度均勻適宜以腹式呼吸為主,深長而均勻。不可刻意追求呼吸與拳架的配合,否則易出現胸悶、頭暈、頭漲的不良反應。(3)調神還階段,是內在潛式呼吸,吸則細長,呼則微妙,無聲無息。藏而不露,動靜開合之間呼吸已就。此階段氣守丹田,既可養生,還可適應搏擊時急動緩隨的多種運動形式。練拳、呼吸有階段之別。均遵自然法則,隨拳藝提高而出現各段的呼吸方式,拳架呼吸相輔相成。
和兆元對原來流傳的太極拳做了很大改進,形成了自己顯明的風格特色。和式太極拳視練者體質階段不同,速度可快可慢,但均勻適宜,架式可大可小,以自然舒展為度,動作樸實無華,簡潔流暢。

擊技和器械

和式太極拳與人交手(又稱打手)要求以靜制動,沾連粘隨,捨己從人,以順避逆。輕沉兼備,以柔克剛 ,引進落空,後發先至。技法上注重靠、擲、打、躍跌、拿等,器械有太極棍、劍、刀、槍、桿等 ,它是在拳架及太極拳理的基礎上融進實用技擊,貫穿成套路。

理論

和兆元繼承了陳清平所傳的太極拳理論,還根據自身體悟,總結編寫了《太極拳譜》,曾有銅版書問世。和氏後人及傳人中還有手抄流傳。其中有王林楨《術極拳經》、《十三式歌》、《十三式行動心解》、《九要論》、《捷要論》、《天運機論》、《太極拳注講》、《五字訣論》、《撒放秘訣》、《走架打手行動要言》和敬芝著《高手武技論》及其它要訣、論述、歌訣等等。由於篇幅有限,另文祥述。

發展

經和慶喜致力傳拳,和式拳在河南溫縣趙堡及周圍各地盛行,抗戰爆發後,和學信遷居寶雞業醫教拳,鄭伯英、鄭悟清先後遷居西安致力傳拳,享有“和式太極西北二鄭”之美稱(二鄭所學為同套拳,二人身體素質及諸多情況迥異,造成拳架大小不同的風格,並沒有大、小架之分別)。和式太極拳經四代人的不懈努力,第五代和學信之子和士英、鄭伯英弟子任自義、張宏道、直存喜、郭士奎、楊邦泰、柴學文、和保森,趙增福等,鄭悟清弟子李隨成,紀昌秀(女)、劉瑞、宋蘊華、侯爾良等,第六代和定乾和有祿、夏春龍、鄭琛、牛西京、王長安、安民洲、李建,金根聲等等的積極傳播,當前已遍及全國,傳及海外,在國內已形成一大流派。
1993年,經有關部門批准成立了“趙堡和式太極拳研究會”和學儉任會長。由於和式源於趙堡,而趙堡傳人普遍認為趙堡拳源於武當,所以為了有些老師把趙堡和式拳稱作武當趙堡太極拳,或趙堡太極拳,趙堡三合一太極拳.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拳的名稱只不過是個稱謂,刻意要求統一稱謂沒有必要,也無實際意義.

步法闡秘

太極拳的步法十分重要,在趙堡太極流傳的《九要論》中,對步法更有詳實的敘述。人的一切肢體運動和技擊運用,全賴於步的周旋,所謂“夫五官百骸主於動,而實運於步。步乃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步法在實戰中,往往起著決定性作用,學太極拳要學練步法,如進步、退步、倒插步、拗步、仆步、跟步、斜行步、透步、蓋步等。手的靈活、隨機應變,亦是靠步法的運作而周旋的。《九要論》云:“進退反側,非步何以作鼓盪之機,抑伸縮,非步無以和變化之妙。”所以任何一種拳術在訓練時,皆特別重視步法的運用。《九要論》又曰:“所以觀者眼,變化在心,而轉彎抹角,千變萬化,而不至窘迫者,何莫非步之為之司命”。所以若學習趙堡太極拳,從一開始就要學會步法的用途,並且在推手中實現它的方法。
老師在教我們推手時,往往善用各種封套逼插之進身鎖腿法,穿襠進步、內鎖步、外鎖步、搶步奪位法等,忽進忽退。和老師推手時,在不知不覺中,老師的腿已經逼插到我的中門,並管住我的兩隻腳,使我前進不能、後退不得。當我想向老師進攻時,卻總是夠不上,其關鍵原因在於步法。老師在用招發打時,往往乾脆利索,除了招法更加準確、迅捷之外,更重要的是老師步法十分靈活,在不知不覺中占據了主動,而我卻被動挨打。這也是趙堡太極拳獨有的偷步進身法,以巧妙而靈活地運用步法來戰勝對方。《九要論》中曰:“身欲動而步已為之周旋,手將動而步亦早為之催逼。”即要求上下一致,手到腳到,意到勁到,一氣呵成。
武當趙堡太極拳路里就有許多步法,有的需要單獨練習、如進步,什麼時候進,如何進,進多少,其中蘊含深意,須不多不少,無過不及。同樣是退步或是倒插步,也需要循拳理而練,前後容碓,進退呼應。《九要論》又曰:“且步分前後,有定位者步也,然而無定位者,也為步。如前步時之後步隨之,前後自由定位矣。若前步作後,後步作前,更以前步作後步,後步作前之後步,則前後亦無定位矣。”
與人交手時,眼觀對方雙目,並用餘光觀察對方之兩肩,視彼進攻之方式而還擊。雙方相距約一臂之餘,彼打我躲,我打彼躲,猶如在拳擊台上,大多以拳擊對方或組拳擊打,擊完後速退,以防止對方回擊。太極拳的散打法與此有許多不同之處,它除了常規的打法外,還有近距離的打法,這就需要靠步法的配合。當對方上前擊打你時,非但不逃脫,而突然進步貼近對方身體。在拳擊中,一方擊打對方後迅速相抱,一是避免對方回擊,二是可以有機會休息一下。而在太極拳散手中就可以貼身打,諸如打掩手捶、披身捶、肘底捶、串捶等,還可以打進身靠和肘打,如迎面靠、貼身靠、七寸靠、穿心肘、搬攔肘等,這些都是短距離的擊打。太極拳尤精於近距離之拿發和化打,但必須掌握正確的步法,處處我順人背,所以習技擊不能不知步法。習技擊者,除了要有純厚的功底,還必須有靈變的步法。八卦掌的八卦步法堪稱一絕;形意拳善用雞步;太極拳的步法主要是陰陽虛實步,所謂“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所謂“步乃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習拳不習步法,就沒有根基;沒有根基,何談技擊!
武當趙堡太極拳成架,幾乎每一個拳式都有各種步法,有些步法在其它太極拳中是沒有的。例如懶扎衣一式,在起式變換兩手動作的同時,左腳向右後倒插半步,落於右腳之後。通常這種倒插步適用於邊退邊接對方手,與對方保持一定的距離,同時又是向右偷進了半步,也是偷步進身的方法。又如在白鶴亮翅一式中,暫時收回右腳,緩解對方的進攻,使之引進落空,再卸步進擊對方。趙堡成架太極拳之單鞭一式,與它式也略有不同,單鞭開始時,左腳向左邁半步,然後雙掌向右擺動,整個動作向左偷進了半步。
所謂偷步,顧名思義,即是在對方不知不覺中偷偷地前進一步或半步,也叫偷步奪位。在推手中,後腳偷進一步或半步,前腳隨即跟進一步或半步,以後腳奪前腳的這種步法,在趙堡架中統稱為連技步法。即在不覺中“占中”,雖然難度較高,但其技擊性特強,所以威力極大。偷步奪位進身法,有右腳偷步法和左腳偷步法,還有連技進擊步法等。
交手勝負大多決定於步法之優劣。例如在趙堡太極成架里,倒卷肱之用法可以破解野馬分鬃。如對方用左肩臂以野馬分鬃打我,既是以肩背的靠勁、臂肘的滾翻勁,又是橫向打法。我隨勢迅速撤回右腳,乘機勾絆對方左腳,兩手向前方滾引,令其失重跌仆,這是倒卷肱破野馬分鬃的打法。而野馬分鬃也可破倒卷肱,如在彼向後撤回的同時,我迅疾跟著彼勁前進一步或半步,使彼之倒卷肱無法使用勾絆腿法,我即用肩靠之,以臂之滾翻打出橫勁,令彼仰跌。《拳經》云:“手要靈,步要輕,進退旋轉如貓行;身要正,目銳精,手足齊到足能贏。”所以不管倒卷肱能破野馬分鬃,還是野馬分鬃破倒卷肱,關鍵還是步法能否勝人一籌。所以凡有志學好太極拳者,必須要學會掌握步法。否則功夫再好,也用招不靈、拖泥帶水,或無從入手、有勇而無用武之地,亦或進退兩難、騎虎難下。猶如下棋一樣,本當該贏的棋局,反而敗北,最後只落得“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編排

和式太極拳套路和招勢的編排簡潔流暢,體用一致。符合人體自然生理和武術運動的規律。拳架怎樣練,推手就怎樣用。推手又可檢驗拳架是否正確實用,也是走向散手的過渡階段,盤架子功夫的積累是提高推手,散手技法的本源。故有人把和式太極拳拳架、推手、散手三合為一的編排,稱為三合一太極拳。
在行功走架時,做到三直:頭直、身直、小腿直。五順:順身、順腿、順手、順腳、順意。明三節,人身可分為三節,每節又分為三節。知六合,即外三合的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內三合的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及不撇不停等。圓是太極之象,是活的基礎。和式太極拳行拳走勢,以圓為宗,身體各部在鬆柔狀態下,做圓或弧形的公轉和自轉。四大節、八小節等身體相應的部位,似有無形繩線牽拉,(和式太極拳稱為練架有繩,俗稱掛線)。形成周身一動無不動,一靜無不靜。使拳架動作遵循陰陽互根,陰陽消長,陰陽轉換的變化規律。處處分清陰陽,追求“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的動態平衡。一圓之中八門勁力俱全,包含了接、引、化、發的技擊含義,處處走圓形成練勁圓轉,用勁自然。挨到何處何處走,周身無處不太極。臨敵因勢應變,圓切線引勁落空,身旋氣轉離心拋擲,內勁渾圓松活彈發。表現出滑如魚、粘如膠、軟如棉花、硬如鋼的技擊特色。

基本技法

趙堡和式太極拳趙堡和式太極拳
和式太極拳不尚用固定的招法去練習技擊,在身體陰陽變化時形成的朋、捋 、擠、按、采、挒、肘、*,也稱上八法。縱、橫、高、低、進、退、反、側。(也稱中八法或身八法)踢、蹬、套、勾、纏、掃、插、膝。(也稱下八法或腿八法)等各種技法,在輕鬆自然中,尋找有利於自己的機勢,三盤其手,綜合運用,克敵制勝。以上二十四法能完全貫穿融合於和式太極拳的套路招法中,充分顯示出和式太極拳三合一的特點。
總之,和式太極拳以自然為準則,以圓、弧為運動形式,以陰陽變化之法,使身體處處分出陰陽。以輕靈圓活,柔中求剛為原則。視練者體質階段不同,速度可快可慢,但均勻適宜。架式可大可小,以自然舒展為度。拳架、推手、散手合而為一,樸實無華,簡潔流暢。

傳拳

和兆元離京返鄉後,以研拳傳拳自娛,傳子潤芝、敬芝。和敬芝才兼文武,官授“文林郎”,著有《高手武技論》等太極拳理論,和潤芝傳子慶喜,慶文,慶台。
和慶喜為和兆元長孫,自幼隨父習拳,又得父親傳,深得祖傳拳藝精奧。和慶喜處在社會變革時期,內憂外患,使趙堡流傳的太極拳出現了斷層。他身懷絕技也無機會傳授。1928年,當時政府大力提倡武術,在形勢鼓舞下,年逾66歲的和慶喜為弘揚祖傳絕技,不顧年邁,開山授徒授藝。他在教學上因材施教,因人講藝,視學者年齡、體質、文化不同施以不同教法。
“捏架”是和慶喜總結先輩傳拳經驗獨創的講學法。是通過對學生身體各骨節位置狀態的有序擺放。使身體處於對外來之力走化及傳遞的最佳狀態。捏架後,經脈暢通,養生延年,功夫長進事半功倍。對“捏架”之絕妙,現居西安以82歲高齡的任自義先生敘述道:“1938年,我19歲,陝西寶雞跟和學家信(和慶喜之侄)老師學和式太極拳,在一次練拳練到懶扎衣時,有個叫柴若英的說,你紮好架子看我能不能拉跑,和老師接話說;不讓你拉跑就拉不跑,柴不信。和老師就讓我擺了個懶扎衣式,把我一身骨節都擺了一遍,說不讓我動,二次又擺了一遍,然後讓柴來拉,結果怎么柴若英也拉不動我,和老師叫我站起來,自己再擺個懶扎衣式,讓柴一拉就把我拉出兩米多遠,當時我是初學,只覺得老師捏好架子,我就全身發沉,腳好像p粘在地上一樣”。和式太極拳之精妙,“捏架”之神奇,由此可見一斑。
和慶喜德藝雙謦,誨人不倦,在短短數年內,教出了一大批象和學信,鄭伯英、和學敏、鄭悟清、郝玉朝、陳桂林、郭雲、柴玉柱、劉世英等各懷絕技的門徒,他們成為日後弘揚和式太極拳的中堅力量,和慶喜成為這一流派以為承先啟後的傑出人物,和式拳如今能享譽中外,實是和慶喜的不朽功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