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化塔

超化塔

河南省新密市超化鎮超化村超化寺超化塔——這是今日中國對超化塔通信地址的標準陳述;若在歐美國家,超化塔通信地址的標準陳述應是——超化塔超化寺超化村超化鎮新密市河南省。 先有超化塔,後有超化寺,而後才有超化村再有超化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超化塔
  • 性質:建築
  • 類型:塔
  • 所在地區:河南省新密市超化鎮
簡介,歷史,地理位置,宗教含義,塔,

簡介

“超化塔,十八層,天仙廟,滴水棚;密縣城,真可夸,琉璃迎壁玉石塔。”超化塔位於河南省新密市超化鎮超化村。是1963年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原塔已毀於文革。後新建。
超化塔超化塔

歷史

所謂“超化”,與陝西省扶風縣法門鎮法門寺之“法門”相若,“即佛氏超脫眾品,化育群生之說也。惟其超也,故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惟其化也,故受起於識者,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發者……”(清雍正年間《重修超化寺毗盧殿記》),而且它們都以奉安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而馳名天下。
法門寺與超化寺舊稱皆為阿育王寺,其塔皆曰阿育王塔——唐代佛家經典著作《法苑珠林》等認為,因其塔是阿育王為奉安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所造,故稱之阿育王塔。也就是說,釋迦牟尼滅度百年後,阿育王將佛祖的真身舍利分作八萬四千份,造塔八萬四千座,中國得十九,其中法門寺阿育王塔位列第五,超化寺阿育王塔位列十五。對此,金代著名學者、曾在鄭州擔任過防禦判官的王庭筠(1151年~1202年)賦詩《舍利塔》以紀以贊——
蒼山亭亭如覆盎,佛塔東西屹相向。
林頭初日射重檐,黃金丹砂曄生光。
中華此塔第十五,圖記所傳知不妄。
智慧薰成舍利靈,夜半奇芒時一放。
想見當時阿育王,麾叱神工鞭鬼匠。
雲車瘴海挽炎沙,沙底黃腸三萬丈。
石擬方面篾席 ,鐵錮瘦中腰鼓樣。
功夫巧密業長久,位置雄尊氣高漲。
地皮浮水膚寸許,早溢與之俱下上。
嵩山龜山夏秋雨,雨潦縱橫歲相盪
帖然並寺向東去,終劫不敢生波浪。
天龍圍護夜叉守,山寺平安塔無恙。
塔前樹秀老不死,樹下水流多益旺。
再拜初嘗一勺甘,洗我三生煩惱障
供奉釋迦牟尼遺骨的塔,稱為“舍利塔”;“中華此塔第十五”中的“此塔”,正是新密市的超化塔。
“王庭筠《舍利塔》一詩中的‘佛塔東西屹相向’,與新密童謠中的‘超化塔,十八層’是能夠相互印證的。”新密市文化館前館長李宗寅先生說,“一般來說,在舍利塔中,十三層的塔已經是最高級別,之所以有‘超化塔,十八層’的童謠,那是因為新密百姓把超化寺‘東西屹相向’的兩座佛塔的層數加了起來,才達到‘十八層’——兩座佛塔,一座十三層,一座五層。”
“雖然超化塔被扒掉了,但省里也沒就此下檔案,說它不是省保單位了。‘重修’的超化塔現在是不是省保單位,我也搞不清。”李宗寅說。

地理位置

超化寺分為上寺、中寺、下寺三個相對獨立的單元,自西南山岡(今白雲山莊)逶迤而至東北洧水谷地(今超化村),綿延千米,超化塔就建在寺院的中心——超化中寺的坡地上。
清代編修的《密縣誌》云:“超化寺在王村保,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建,地有竹、木、魚、稻,頗具江南風致,為宋元游賞名區。(明代)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掘地得唐碑一,今嵌寺壁上。西崗舊有塔二,今存一,世傳在阿育王所造八萬四千塔之內。”而現今安放在超化寺大雄寶殿門前甬道西側高約1米、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八月雕造的石質香爐的底座刻文,對此亦有詳述:“密縣超化寺阿育王所造,釋迦佛舍利寶塔於其旁,有溱洧水之源流,乃天下第一十五座之名山,誠天設地(造)之境,檀椰作福之場。自漢朝益崇尚於今朝,群黎共仰,諸夏同欽……”

宗教含義

十九座舍利塔分布何方?超化塔為何名列十五?
這蓋出被宋代佛教領袖釋贊寧贊為“如提綱焉,如舉領焉”、“行於天下”的唐代佛教經典著作《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為唐代佛教領袖釋道世(名避太宗之諱,多行其字,時稱玄惲)所作。道世道宣“同驅五部之車,共導三乘之軌”,是盛唐著名佛教學者。弘法之餘,道世深研經藏,博覽窮究,費時十年,撰成一百卷的《法苑珠林》,其中具體列出了阿育王在中國為供奉佛祖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相繼建造的十九座寶塔塔名、建塔時代與立塔地點:1.西晉會稽 縣塔;2.東晉金陵長乾塔;3.石趙青州東城塔;4.姚秦河東蒲扳塔;5.周岐州岐山南塔(即法門寺塔);6.周瓜州城東古塔;7.周沙州城內大乘寺塔;8.周洛州故都西塔;9.周涼州姑臧故塔;10.周甘州刪丹縣故塔;11.周晉州霍山南塔;12.齊代州城東古塔;13.隋益州福感寺塔;14.隋益州晉源縣塔;15.隋鄭州超化寺塔;16.隋懷州妙樂寺塔;l7.隋并州淨明寺塔;18.隋并州榆杜縣塔;19.隋魏州臨黃縣塔。
道世認為,“佛法東流已來道俗所造感通者,則有百千”塔,唯此十九塔“並是阿育王所造”。阿育王是怎么在中國造下這十九座寶塔的呢?《法苑珠林》寫道:“吾滅度後一百年滿,有王出,世號為阿育……一切鬼神並皆臣屬。且使空中地下四十里內所有鬼神開前八塔(先前古印度地區的八位國王分割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後所造的八座寶塔),所獲舍利役諸鬼神,於一日一夜一億家施一塔,廣計有八萬四千塔。”而這十九座寶塔,皆在“八萬四千塔”內。

塔是佛教的標誌性建築,又稱佛塔,俗稱寶塔,佛教經典上又叫作搴堵波或浮屠(浮圖),是用於珍藏舍利或經卷的地方。舍利塔以層數多少區分級別,一般為單數,通常為5??13層。眾所周知,超化塔是舍利塔,也有十三層,是舍利塔中級別最高的,那它下面所珍藏的舍利的級別和身份就可想而知了。
超化塔作為佛教在中國傳播的早期見證,有兩個亮點:一是它是中國最早的十九座供奉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塔之一,排序十五,超化寺山門門楣上的“名剎十五”就是見證;二是從位於超化鎮河西村洧水西岸的塔坡出土的有兩塊北齊碑刻,上有“維那曇鸞”字樣,也有說這幾個很關鍵的字是刻在同時出土的一尊漢白玉佛後面。
據查閱《中國佛教史》等資料得知,曇鸞是中國佛教淨土宗創始人,生於公元476年,卒於542年,雁門(今山西代縣)人,少年出家,研修佛經,曾於南朝梁大通年間(527-528)遊學江南,北歸途經洛陽遇印度僧人菩提流支,受《觀無量壽經》一部,於是專修“淨土”。維那是佛教教職,意為統領僧眾,位於上座、寺主之下,主掌僧眾威儀進退綱紀,是寺院的第三把手。佛教內部宗派林立,主要有唯識宗華嚴宗、禪宗、律宗、淨土宗、密宗等。淨土宗是以“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為修行目的而得名,其教義明確,經文簡單,便於在民間普及,有所謂“家家稱陀佛”的說法,所以一直盛行,流傳至今。明代學者袁宏道有《游超化寺記》文,文中記述“一碑沒土中,見其首,知為北朝制也。掘之字尚可識,齊河清二年置,白玉像碑陰有維那曇鸞名,是嘗學於流支者也。”袁文中提到的“齊河清二年置”的碑系一塊造像碑,是一件非常珍貴的文物,據說在明末被當地民眾從地下挖出,民國初年,一外國人夥同國內文物投機商勾結圖謀盜運國外,被當地民眾深埋地下保護起來。解放後,1952年第二次被掘出,碑已經斷為兩塊,圖文已殘缺,現存於我市文物保管所。袁文中提到的白玉像碑,後來也被發現,保存於鄭州市文管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