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埭

走馬埭

走馬埭是福建省惠安縣的一處地名,位於惠安縣東北部,國道324線東側,與惠泉啤酒科技園隔福廈公路相望,方圓近10平方公里,分為五個片區,歸屬3個鎮(輞川、螺城、螺陽)13個村,主體位於輞川鎮。走馬埭建有福建省第一塊耕地保護區,也是全國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現代農業示範園,是中國耕地保護的一面旗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走馬埭
  • 行政區類別:福建省惠安縣
  • 下轄地區:3鎮13村
  • 面積:近十萬平方公里
  • 氣候:亞熱帶氣候
自然資源,歷史沿革,名稱由來,相關典故,典故一,典故二,

自然資源

處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水資源豐富,地勢平坦,區內有七條溪流均勻流布,是個生態環境優越的連片耕作區。這裡以生產糧為主,是惠安縣的水稻主產區,一年兩熟的萬畝噸糧田,林、果、菜、畜、魚並舉,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協調發展,是一個品種優良化、作業機械化、排灌自流化、土地高產化的現代化農業示範區。

歷史沿革

走馬埭原是一片海灘,經過世代圍墾、耕耘,發展成為連片萬畝的的良田。
1958年,晉江專區號召所屬各縣平整土地。是年8月,惠安縣改造走馬埭,從平整土地做起,把原來的萬畝丘田劃為164個耕作區,每個耕作區長300米、寬100米,面積45畝,設排灌渠與機耕路配套。
1989年2月,惠安縣率先在福建省將走馬埭劃定為耕地保護區,實行重點保護。同年,縣人大常委會就立法對耕地保護區實行“五不準”:不準搞建設或建私房,不準挖沙取土,不準拋荒或棄耕,不準搞掠奪性經營,不準栽果樹或挖魚塘。
1994年,輞川鎮決定在走馬埭建設占地159 畝的玉峰綜合小區,計畫將鎮政府也遷入小區。然而,縣政府經過多次討論,主動將已呈送縣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報告撤了回來,159畝良田保住了,近億元的外資項目卻擦肩而過。
1994年6月,江澤民同志視察福建途經走馬埭時,看到萬畝農田鬱鬱蔥蔥,不禁下車,意味深長地說道:“保護耕地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線”。惠安縣把江澤民的這句話製作成巨型宣傳牌,立在走馬埭基本農田保護區內,更把保護耕地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精心呵護這片萬畝良田……從此,走馬埭成為耕地保護的一面旗幟。
1995 年初,走馬埭成為基本農田保護區,受到《福建省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的保護。然而,惠安人並沒有就此止步。他們開展土地整理,引進現代農業經營管理模式,努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積極地保護這片福廈公路沿線罕見的碧綠沃野。
1997年,惠安縣成立走馬埭現代農業示範片規劃領導小組,組織專門的技術力量,經過充分的調查、論證,完成了《走馬埭萬畝現代農業示範片規劃》的編寫,規劃以“兩高一優”為目標,以糧為主,林、果、菜、花、牧漁全面並舉,採取“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計畫投入7000萬元,從1997-2005年,用8年時間,對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整治,把走馬埭建成土地高產、品種優良、經營集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協調發展的現代農業園區。是年底,福建省政府批准走馬埭設立萬畝糧食現代農業示範片,成為省級現代高優農業示範片之一。規劃完成後,惠安縣立馬籌措800多萬元資金投入農田基本建設,把首期1750畝的莊上村示範片建成為標準化農產品生產基地。
1998年以來,惠安縣先後引進多家大型農業公司參與農業建設,把農業產業“調優、調強、調壯、調外”。走馬埭的農民把土地承租給農業公司,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管理機制、新的品種、新的技術在這裡推廣開來,農民成了產業工人。
1999年又投入900多萬元,完成了二期基礎設施建設。
2000~2003年走馬埭又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種植模式探討,並取得一定成效。
走馬埭成為基本農田保護區後,惠安縣又陸續將走馬埭周邊土地質量比較好、可以連片管理的耕地納入保護區加以特殊保護。走馬埭已成為全國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現代農業示範園,實現了品種優良化、作業機械化、排灌自流化、土地高產化。

名稱由來

走馬埭原名為“王孫走馬埭”,那是由於以前姓王與姓孫的祖先先到此居住,為當地的兩大姓氏,因此將村落命名為王孫村
“王孫走馬埭”之名,最早見於明嘉靖《惠安縣誌》。該志乃1529年(明嘉靖八年),惠安知縣莫尚簡聘請邑人張岳所纂。
其“卷三·土田”載:“王孫走馬埭、孫府埭、赤嶼埭、鱸鰻埭、承天埭、法石埭、曾爐埭、石堘埭、後曾埭、陳埭。右埭十,俱縣東,受中紀諸溪之水,其自南而流之北者入王孫走馬埭。其正東流者,經承天、法石、曾爐三埭而皆匯於輞川港。”
“卷五·物產”載:“宋時王孫走馬埭及斗門諸村,皆種蔗煮糖,商販輻湊,官置監收其稅。”
可見,至明中期,王孫走馬埭已經是熟耕之地,而且當地的經濟已發展至一定程度。
其後,1570年(明隆慶四年)至1574年(萬曆二年)的惠安知縣葉春及,在任內寫成《惠安政書》。書中有地形圖,“王孫走馬埭”赫然在圖,且附近有“王孫”和“走馬”的地名;又記載二都轄二鋪十九村,有“王孫鋪”、“王孫村”、“王孫學”。二都境內僅王孫走馬埭一埭。其時,二都有田四十四頃二十四畝五分四厘,其中官田七頃五十五畝一分四厘(還要包括官租、職、學、廢寺、原設、今沒等田),民田三十六頃六十九畝四分。
嗣後,成書於1612年(明萬曆四十年)的《泉州府志》,在卷三之《輿地誌下·湖塘陂埭》中,明確記述惠安有“王孫走馬埭”。

相關典故

典故一

據《惠安縣誌》里的孫胤武傳記載:1603年(明萬曆三十一年),胤武中武舉人,1625年(天啟五年),進京會試,以高超武功博取眾彩。殿試時,對答如流,切中時弊,言辭激烈,驚動閹宦魏忠賢,榜上屈居第十九名武進士。魏黨企圖加害,胤武解甲歸隱家鄉。
明思宗繼位後,魏黨滅亡。1628年(崇禎元年)戊辰科,胤武不顧年事已高,欣然入都應試,殿試時對答更為完善精闢。崇禎帝即批為“御覽對策天下第一名”。但當時狀元已定,崇禎帝乃賜胤武回家鄉惠安跑馬圍埭為稅田,授予江南銅山參將之職。2009年6月,王孫村發現一塊刻有“奉旨邊界”的石碑,據說可為孫胤武走馬圍田的佐證。

典故二

唐八姓(林、陳、黃、鄭、 曾、邱、何、胡)入閩後,何氏家族先在峰崎定居下來。何氏初來峰崎時,就號召子孫開荒圍田。當時走馬埭還是海水自由出入的一片海灘,經過何氏子孫久年的努力,把周邊數十里變成閩地一個豐饒的糧倉。到了北宋年間,惠北南埔有一個叫柳莽的人屯兵起事,安營紮寨,占關奪隘,聲勢越來越大,引起朝廷的恐慌。由於數次派兵攻打皆無法取勝,當朝皇帝宋神宗就命人貼出黃榜,說“如殺得柳莽者,封諸侯,賞重金”。事有湊巧,峰崎村何氏家族中有位名叫何九安的文武雙全的人(就是何氏家族後人尊稱的九安公),因要上京趕考路過陳同關(柳莽紮寨之所,今楓亭與塗嶺交界處)時,不慎被柳莽所擒,九安生得一表人材,被招為妹婿。他身在營寨卻一心想報國,於是就藉機殺了柳莽,並取下其首級往京城報功請賞。經查實後,神宗皇帝龍心大悅,要加封他一個官職。可是何九安卻上奏道:“臣民慣居野里,無意為官,臣鄉親世代都是種田人,如能賜臣一些土地,好讓子孫後代永遠耕種,臣等將感激不盡。”神宗皇帝聽後準奏,降旨賜他“走馬圍田”。朝中有位大臣忙奏道,“走馬圍田,若馬走入皇宮,那皇帝殿豈不也就是何九安的了”。神宗皇帝聽後幡然醒悟,於是就派遣一名官員同何九安一道回鄉走馬圍田。回到峰崎的何九安聽從官員的指揮,騎著御賜的寶馬從山尾出發,歷經園畔、西樓、溪尾,來到了南魏大橋頭。此時,官員生怕馬跑的圈圍太大,就用“做聖”的銀硃筆一擲,結果馬腳折斷了,圍田也就宣告結束了,而馬所走過的田地也都全數劃歸為何氏家族所有。至今南魏橋頭宮內還敬奉有峰崎走馬圍田的祖先的牌位,民間也留傳著“千金梳妝下南嶺,王孫走馬過西樓”的詩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