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氏海豚

赫氏海豚

赫氏海豚(學名:Cephalorhynchus heavisidii):體長可達174厘米,體重60-75千克。頭鈍圓形,側面觀喙不明顯,主體矮壯,背部急劇隆起,狀如傴僂。鰭肢和背鰭之間身體最粗。體側的花紋似虎鯨,惟眼後上方無白斑,黑暗的斑塊包圍眼睛和氣孔。下頜略前突於上頜。上、下頜每側有齒25-30枚,齒小而尖。腳蹼是暗黑色。

烏賊和底棲魚類為食。交配發生在春季至夏末,妊娠期10-11個月。成熟雌性每隔2-4年可生產一次。分布於南半球的冷水域,即南非西南沿岸海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赫氏海豚 
  • 拉丁學名:Cephalorhynchus heavisidii
  • 別稱:虎鯨紋駝背豚、南非海豚、本格拉海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鯨目
  • 亞目齒鯨亞目
  • 海豚科
  • 亞科:駝海豚亞科
  • 黑白海豚屬
  • :赫氏海豚
  • 命名者及年代:Gray, 1828
  • 英文名稱:Heaviside's Dolphin 
  • 英文名稱:South African Dolphin
  • 英文名稱:Benguela Dolphin
  • 同義學名:Grampus heavisidii Gray, 1828
物種命名,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分布範圍,保護級別,

物種命名

19世紀早期,有人在好望角附近捕到了一隻海豚,這隻海豚由英屬東印度公司的赫維賽德船長(Captain Haviside)帶到英國,動物學家約翰·愛德華·格雷在《Spicilegia Zoologica》一書中對其進行了描述。但是他把這名船長的名字“Haviside”和另外一個收集動物標本的外科醫生“Heaviside”弄混了,結果現在英語文學中赫氏海豚通常都叫做“Heaviside's Dolphin”。不過實際也有別的一些機構使用正確的原名。而中文名稱避免了這種尷尬,這兩個英文詞組的中文名稱都是——赫氏。

形態特徵

赫氏海豚體長可達174厘米,體重60-75千克。頭鈍圓形,側面觀喙不明顯,主體矮壯,背部急劇隆起,狀如傴僂。鰭肢和背鰭之間身體最粗。背鰭三角形,位於體中略後,上端尖,但不呈鐮狀後屈。鰭肢小,槳狀,狹而尖,前緣弧形。尾鰭不太大,後緣中央分叉處有缺刻。背部前半部分是灰色,半很大程度上是藍黑色;底面是白色,腹部沿兩側延伸至肛門間白色,體側的花紋似虎鯨,惟眼後上方無白斑,黑暗的斑塊包圍眼睛和氣孔。下頜略前突於上頜。上、下頜每側有齒25-30枚,齒小而尖。腳蹼是暗黑色。

生活習性

可聚集2-8頭的小群。居住在沿海水域,下潛水深一般不超過200米。可以在衝浪區期間中可以看到,特別是在夏季。性情膽怯,以烏賊和底棲魚類為食。

繁殖方式

海豚交尾吋,雄性身體的前部和雌性幾乎成直角,陰莖插入後,尾鰭前後擺動數次到十數次,持續2-6秒鐘。交尾一結束,立即能聽到雌性發出連續的尖聲,噴氣孔里噴出許多氣泡。有的交尾一次就分散開,也有的半小時內重複交尾若干次。
交配發生在春季至夏末,妊娠期10-11個月。成熟雌性每隔2-4年可生產一次。赫氏海豚雄性5至9歲之間達到性成熟,雄性6-9歲之間的首次生育 。

分布範圍

分布於安哥拉、納米比亞、南非(北開普省、西開普省)。
赫氏海豚分布圖赫氏海豚分布圖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數據缺乏(DD)。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級保護動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