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石脂禹餘糧湯(赤石脂禹餘糧湯)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赤石脂禹餘糧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具有收斂,澀腸,止瀉之功效。主治下利不止,滑脫不禁,脈沉細無力。

基本介紹

  • 出處:《傷寒論》
  • 功用:收斂,澀腸,止瀉
  • 主治:下利不止,滑脫不禁,脈沉細無力
  • 分類:固脫收澀劑
歌訣,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運用,加減化裁,使用注意,附註,附方1禹餘糧丸,附方2桃花湯,化裁方之間的鑑別,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赤石餘糧各一斤,下焦下利此湯欣。理中不應宜斯法,爐底填來得所聞。

組成

赤石脂一斤(碎)(30g),太乙禹餘糧一斤(碎)(30g)。

用法

以水六升(1200ml),煮取二升(400ml),去滓,分三次溫服。

功用

收斂,澀腸,止瀉。

主治

下利不止,滑脫不禁,脈沉細無力。

方義

1、《醫方考》:“下之利不止者,下之虛其里,邪熱乘其虛,故利;虛而不能禁固,故不止;更無中焦之證,故曰病在下焦。澀可固脫,故用赤石脂;重可以鎮固,故用禹餘糧。然惟病在下焦可以用之。”
2、《寓意草》:“禹餘糧甘平,消痞硬,而鎮定其臟腑;赤石脂甘溫,固腸虛而收其滑脫也。”
3、《傷寒來蘇集》:“利在下焦,水氣為患也。唯土能制水,石者,土之剛也。石脂、禹糧,皆土之精氣所結;石脂色赤,入丙,助火以生土;餘糧色黃,入戊,實胃而澀腸,雖理下焦,實中宮之劑也,且二味皆甘,甘先入脾,能堅固堤防而平水氣之亢,故功勝於甘、術耳。”

運用

本方以久泄伴面色萎黃、舌淡脈虛無力為辨證要點。現代常用於治療慢性結腸炎,慢性腸炎;還可以用於治療陰道炎,宮頸炎,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病症。

加減化裁

若便血夾雜粘液白凍,加阿膠、乾薑、黃芩;氣虛,加黃芪、黨參、白朮;虛寒性月經過多和便血,加補骨脂、炒烏梅;腎陽虛見腰膝酸軟,形寒肢冷者,加補骨脂、吳茱萸、肉豆蔻。

使用注意

1、急性腸炎及痢疾初起不宜使用。
2、濕熱瀉痢者,禁用本方。

附註

附方1禹餘糧丸

組成:赤石脂,禹餘糧,蓽撥,龍骨,訶子,乾薑,附子,肉豆蔻。
功用:溫中祛寒,澀腸止瀉。
主治:腸胃虛寒,滑泄不禁。
出處:《澹寮方》

附方2桃花湯

組成:赤石脂24g,乾薑6g,粳米15g。
功用:溫中,澀腸,止痢。
主治:脾胃虛寒,久瀉腹痛,便膿血日久不愈,所下膿血色暗不鮮,腹部喜溫喜按,舌淡白,脈沉弱或微細。
出處:《傷寒論》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桃花湯與赤石脂禹餘糧湯都可治療滑脫下利不止,但桃花湯所主滑脫下利乃由腎陽虛弱,統領固攝大腸之氣不足,病以腎陽虛表現為突出,治當溫腎固脫;而赤石脂禹餘糧湯所主滑脫下利乃由大腸虛寒,傳導,變化功能失職,病以下利日數十行,肛門墜重為表現特點,治當溫澀固脫以止下利,是其不同。

重要文獻摘要

1、《傷寒論》:“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粳。服瀉心湯己,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此利在下焦。”
2、《證治準繩·類方》:“主治大腸腑發咳,咳而遺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